专栏名称: GGV纪源资本
不止是VC。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GGV纪源资本

心血管疾病防不胜防,猪心移植会是一条出路吗?|投资笔记

GGV纪源资本  · 公众号  ·  · 2024-09-02 10:3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继《投资笔记》专栏之后, 我们推出了全新的商业叙事类播客《投资笔记》。


我们 探讨了最新科技领域的突破性进展与应用,分析了顶尖创业公司的产品力创新,分享了不同领域优秀的创始人们对于商业科技的思考与认知,来自投资人的视角:如何宏观地看到投资的趋势,如何微观地判断企业的潜力?


《投资笔记》播客第三季已正式上线。 如果你也对科技的发展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在商业世界中开疆拓土的故事充满热情,希望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又变得更加深刻与宽广一点点,那么不妨打开电台, 听一听我们为你带来的科技与商业世界的信号与电波, 在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Google Podcast等泛用型客户端搜索“投资笔记”即可收听。


欢迎收听本期投资笔 S3E4 在未来,你能接受换一颗猪心吗?



Duo ,今年 38岁,日常在北京经营着自己的几家餐厅。
他察觉到身体的异样,大约是在2019年。

Duo


在七八月份的时候,我的胸口经常不舒服,尤其是在吃完饭之后。每次吃完饭后,感觉疼的位置并不是胸口,而是在两个肋骨之间的心口位置,感觉像是吃多了,顶住了,有一种阻塞感,并且时不时会有疼痛感。那时我去挂了消化内科,医生说这可能是类似食道反流的情况,听了我的症状后,给我开了一种叫铝镁混悬液的药,帮助消化。吃了之后,感觉有一点好转,然后我觉得这应该就是问题所在。


又过了一两个月,那段时间家里发生了很多大事,我的情绪也比较焦虑。在回武汉的时候,每次吃饭我都控制不住自己,吃得比较油腻、量也多,有一天午饭后,疼到了心口,我觉得这不对,感觉不像是消化的问题,因为疼痛变得越来越频繁,胸口和心口都在疼。于是我去医院挂了急诊。在等急诊的时候,我还挺悠闲的,让别人插队。


轮到我时,医生问我情况,我说胸口疼。他说既然胸疼,应该早点说,然后带我去做了心电图。心电图显示有问题,进一步检查后,发现心梗的指标明显有问题。

心梗,也叫做心肌梗死。在ICU工作、遇到过无数病例的危重症科医生翟医生表示,心梗的常见类型,一般可以分为两种。

翟医生


一种是心绞痛,如果心脏的血管缺血了,但没有完全堵住,比如吵架或者搬重物、爬楼梯累了,可能会痛一下,然后休息或用硝酸甘油就能缓解,这是普通的心绞痛。不稳定心绞痛可能是在睡觉时就疼了,但还不是心梗。如果是心梗,那就是血管完全堵住了,导致心肌供血不足、缺血,心肌坏死了,这就是心肌梗死。心梗的概念属于冠心病。

冠心病,也就是冠状动脉疾病,它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

翟医生


冠状动脉是给心脏供血的血管。人体由各个器官组成,如心、肝、脾、肺、肾、脑,每个器官都需要氧气,而氧气是通过血液输送的。我们用肺呼吸,肺吸进氧气后进入血管,再通过心脏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并把废物排出来。所以,冠状动脉相当于心脏的电池,为心脏供血。


心梗,其实就是血管变窄,导致供血不足。比如血压很高时,血管就像一根胶皮管,如果血压一直很高,或者由于其他原因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就像血管内皮结痂了,痂越结越厚,血管就越来越细。如果还有动脉硬化,血管会变得越来越硬,就很难扩张。正常情况下,血管的状态是在需要变粗时可以变粗,需要变细时可以变细。但老年人动脉硬化后的血管就只能维持在一个细的状态,很难变粗。


另外,还有血栓堵塞的问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粥样斑块主要成分是脂肪。如果血脂高,就容易出现问题。

简单来说,斑块的累积会使冠状动脉壁变得闭塞。随着斑块越积越多,动脉越来越狭窄,血液最终将无法顺畅流过。你或许听说过「冠状动脉造影术」,这就是用来检查血管的狭窄或堵塞问题的常规方式—— 通过动脉造影,明确病变位置与血流状况后,医生再判断患者是否需要进一步的治疗。

动脉造影究竟是如何观测血管情况的?医生是这么解释的——

翟医生


造影是用来检查我们血管的状况的手段,相当于给血管拍照。因为单纯的X光无法清晰显示血管,所以需要使用金属导丝。导丝通过血管,就像拍电影一样,持续地显示血管的形态。


具体来说,我们会在桡动脉扎一根针,将导丝送进去,然后用X光机拍摄。屏幕上会显示一只骨头的手,我们可以看到导丝顺着血管前进,从腋下到心脏表面。如果某个血管堵塞,导丝就无法通过。然后我们会注入造影剂,通过血管流动,就像做胃部X光时喝造影剂一样,可以在屏幕上看到造影剂从食管流入胃部,再慢慢流入肠道。

通常与动脉造影一同被提起的,还有支架。支架属于心血管介入医疗器械,当冠状动脉堵塞时,它可以撑开堵塞的血管通道,恢复心脏灌注。

造影和支架都是微创手术,在满足一定医疗条件的情况下,两者可以同时进行。Duo正是属于这种情况。

Duo


在做造影期间,我上了手术台,医生不让我下来,说我的一根主动脉已经堵塞了95%以上。于是我问心梗是否需要做支架,医生说需要。我当时还挺平静,因为这在我的预料之中。那段时间,我的心态已经是所有事情都在往糟糕的方向发展,我只是在想还能变得更糟吗?每次的答案都是会变得更糟,所以我接受了需要做支架的事实。


一年后,我进行了例行复查,检查第一个造影是否成功,是否有二次堵塞,以及术后的血流情况是否正常。据我所知,有些人需要做二次支架,因为有些人在放完支架后,支架和血管结合得不够好,甚至脱落,这都是巨大的风险,所以需要排查这些情况。

在回忆心梗发作与治疗过程的时候,Duo显得很平静,但你时不时能从他的语气中听出一丝心有余悸。

Duo


你能感觉到这种疼痛可能会致命,感觉这口气是喘不上来的,那种疼痛是这辈子从未经历过的。我觉得回头看,这些都是有关联的。重油、重辣、重盐,再加上熬夜和喝酒,以及当时有太多其他优先级更高的事情带来的焦虑和烦躁,这一系列因素都和患上心梗有很直接的关系。所以医生不建议喝太多咖啡,不建议喝太多酒,也不建议抽太多烟。


如果自己没有那么年轻的话,那天晚上可能就撑不过来了。确实,周围也能听到一些和我一样年轻的人,因为特殊的情况,突然之间就会很快出事。

翟医生


简单来说,有高血压、抽烟、肉吃得多,这些都是高风险因素。高血压与高盐饮食有关,吃盐太多会导致血液浓度增高,从而提高血压。长期高盐饮食,比如吃咸菜,会增加心脑血管患病的风险,特别是东北人。高血压对血管的长期压力会造成损伤,容易导致血管硬化、斑块和血栓的形成。血栓是由脂肪和血小板聚集形成的。血脂高,比如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升高,需要控制血脂。而抽烟是绝对禁止的,特别是心梗等患者,必须戒烟。

冠心病愈发年轻化并非危言耸听,事实上,包括冠心病、心衰、卒中等在内的、这些原本被贴上「老年病」标签的心血管疾病,早已经盯上了年轻人群体。

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葛均波教授主持的《中国45岁以下年轻冠心病临床特点及遗传学特点研究》指出,近六年间,中国早发心肌梗死发生率以每年超过15%的速度递增;在欧美等国家,中青年人群整体心血管疾病住院率同样呈上升趋势。

但总体而言,心血管疾病的主要人群仍然集中于老年人。

范超


我们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在这个老龄化的时代,心脑血管疾病本来就是与代谢、衰老和年龄相关的疾病,所以它的发病率肯定会提升。大家也会越来越重视这些疾病。


而且心脑血管疾病一旦发病,可能会引起非常严重的后果,也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这是范超,纪源资本高级投资经理。

当人口不断增长,在社会老龄化与患病年轻化的趋势下,目前最新版本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显示,中国心血管患病人数大约为3.3亿,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

给家庭带来负担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治病的费用。那么,一位心血管疾病患者,大致需要为哪些治疗付费?又会花费多少钱呢?

范超


其实,这需要看是急性还是慢性。在我们国家,经过几轮的集采,很多相关的手术费用和日常用药费用都降低了。比如说,心脏支架以前可能需要几万、十万甚至几十万,现在普遍的支架价格已经控制在几千块钱。所以,整个手术的费用是降下来的。

心脏支架在2020年的首次「高值医用耗材集采」中被纳入,该次中选产品的价格控制在千元以内,价格降幅达到了96%。

集采是指由国家组织药品和医疗器械的集中采购,通过招标竞价的方式确定药品的价格和供应企业。医药集采的核心是带量采购、以量换价,完善价格机制的同时,减轻患者的费用负担。

自2018年实施以来,国家已经完成了九批集采,一共纳入374种药品,平均降幅超过50%。

范超


整体来看,通过全国的采购量作为谈判筹码,砍掉中间渠道的部分利润,直接从厂家采购进院,从而把价格压低。另一方面,很多领域能够做到价格降低,是因为国产产品的崛起,可以替代进口产品。使用国产产品可以实现更低的成本和价格。

如果想要在心血管医疗产业进行创新,往往有两条路径选择——要么做药物研制,要么做器械开发。两者对比而言,医疗器械的创新往往比药物创新具有更高的稳定性,但医疗器械行业的格局也往往是最难以撼动的。

对于药物,它的研发带有偶然性和随机性,投入与产出之间并不成正比。因此,新药企也有推出新药的机会与能力;此外,一款颠覆性新药的出现,就可以打乱该适应症原本的药物格局。例如,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药物格列卫的问世,使该疾病患者在5年的生存率从30%提高到了90%,开创了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的时代。

医疗器械属于精密制造,它的创新主要由现有基础迭代而来,更看重过程的累积。 也就是说,医疗器械企业一旦形成自身的市占率和壁垒,就很难被超越。因此,医疗器械的颠覆过程往往更缓慢、更漫长。目前,全球心血管介入市场80%的份额,都集中在像美敦力、雅培、爱德华生命科学这样的巨头企业。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应该如何去寻找心血管医疗产业的新机会?

范超


突发性疾病来得很快,一旦发生,会导致严重后果。所以,如何做到预防和提前的监测,这是未来医疗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我觉得这里面有很多机会,比如说,相关的生命体征监测,很多时候是全天候、多场景的生命体征监测,比如动态心电图和连续动态血糖监测。


现在的传统做法是随身携带HOLTER,HOLTER是24小时导联的,必须在医院穿戴,非常麻烦。因为太麻烦,居家佩戴不方便,需要到医院去戴一天。这样导致的第一个问题是依从性不高,第二是需要到医院做,护士可能只有几套设备,需要等待,设备的可用性有问题。


除了HOLTER这样的动态心电的贴片,我们也看到毫米波的方式。大家可能听过这个词,比如现在的电动车很多时候用毫米波来做路上的监测。在医疗中,它可能是一个小机器,贴在墙上或天花板上,覆盖范围是整个房间。比如在居家,特别是有老人的情况下,可以放在卧室里,持续监测呼吸和心率。它会发射毫米波到人身上,再反射回去,检测波的细微差别。它主要测的是毫米波半波段范围内的运动起伏,呼吸是肺的起伏,心率是心脏的起伏。但现在还没有完全普及,可能还是一个ToB的生意,比如与养老机构合作。

说到心率的监测,我们会想到手上佩戴的运动健康手表。有没有一种可能,是把心率、呼吸、甚至是血糖等身体指标的监测,都集成到一只手表上,做到随时随地了解自己的基本身体状况?

范超


目前来看还是不行。因为现有的连续血糖监测设备基本上都是通过扎入皮下,直接测量组织液中的血糖。但是如果是手表测量的话,它肯定是完全无创的。那么,如何将血液中糖分的浓度信号转化并收集,然后让手表能够解析出来?这在现在是非常难做到的事情。有些公司可能通过光学方式,如红外光波段,来测量一些代谢物,然后通过这种间接方式推测血液中的血糖浓度。但这种方法的准确性会大打折扣,并且在运动或者其他场景下,手表的贴合度都会影响其准确度。

尽管手表可以提供无创的连续血糖监测,但其有限的准确度带来的是潜在的、更具破坏性的结果。FDA就曾发布通报表示,血糖检测不准确可能导致疾病管理错误,比如,患者服用了错误剂量的药物,导致血糖达到更危险的水平。

范超


后面可能需要大量的人工智能来帮助,比如建一个很大的模型来提高它的准确性。不过现阶段也包括硬件上的改善,比如怎么测更多的因素,并且把它集成在一只小小的手表上,而且还要是一个价格合适的产品。在现阶段,我们看到连续动态血糖监测已经有很好的解决方案,就是一个铁片贴在手臂上,它会扎进去一根针,但这是微创的,患者几乎不会感受到疼痛,也几乎不会流血,可以运动、游泳、出汗、洗澡。


除了预防的监测之外,如何准确地诊断,这就进入到核心医疗的部分了。举两个例子,一个是中风,或者说脑卒中,这是一个很严重的疾病,治疗窗口其实很窄。比如缺血性的脑卒中,可能需要在6到24小时之内进行溶栓或者干预性的治疗,否则会造成永久性的脑损伤。那如何在很短的时间内很准确地判断是否是缺血性的脑卒中?这在医学上是有挑战的。一个是可能被送到医院已经花了很长时间,另一个是到医院后是否有足够的设备和时间进行诊断,这也是有挑战的。所以常规来说,最好的方案是CT加上MR,但大部分时候只有医院才可以做。


不过现在我们看到一些公司在做小型化CT和MR。小型化CT可以放在救护车上,车载CT可以在运送途中及时做一些脑部的扫描,排除一些疾病。另一方面,到达脑科室后,如果有小型化的MR,也可以很快地做一个脑部的MR扫描,进一步诊断。因为对于急性疾病来说,及时诊断和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对预后有很大的影响。

预后,是根据患者当前状况来推断未来经过治疗后可能出现的结果。一方面,预后判断疾病的特定结果,比如,康复、并发症等异常的出现、死亡等等;另一方面,预后也提供时间信息,也就是预测某段时间内产生某种后果的可能性。

对于影响预后判断的诊断环节,尤其是器械,在人工智能的助推下正朝着精准医疗的范式迭代,进一步提升诊断的准确性、客观性以及效率。根据头豹研究院行业报告,中国AI医疗器械在2019年已形成一定规模,到2022年,市场规模以110%的年增速达到了约12亿元人民币。国内AI医疗器械整体呈现高速发展态势,预计到203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近756亿元人民币。

目前AI医疗器械已经被应用于脑卒中、冠心病、癌症、骨折等领域的诊断,协助完成术前规划、病灶检测和靶区勾画等工作。

范超


另一个例子是CT-FFR,这和心脏病,特别是冠心病,非常相关。我们知道冠心病的常规诊断方法是DSA,需要做造影,而造影是一个侵入性的诊断方案。但是如果我们用CT-FFR,就可能通过影像的方式,无创地得到结论。

CT-FFR叫做冠状动脉CT血流储备分数,该创新技术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的影像数据,利用AI模拟计算血流储备分数。

CT-FFR除了可以在无创的情形下进行心血管诊断,还能够同时提供解剖学与功能性缺血信息。

范超


造影的话,测的是结构上的问题,比如血管哪里狭窄,狭窄的程度如何。冠脉造影可以看出来这些,但心脏到底受损的程度有多大,功能如何评估?我们可能通过数学分数来评估。比如收缩之后,有多少血液可以被射出。如果心脏严重受损,跳动会很微弱,很多血液射不出去,这说明心脏严重受损。所以我们通过这个指标来评估心脏的功能。

在前面涉及了检测与诊断后,接下来我们还可以聊聊治疗环节还能跑出哪些新机会。为了更好地理解血管相关疾病的治疗,我们就以一项极其常见的疾病为例——高血压。

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数据显示,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大约为2.5亿,18岁以上高血压患病率为27.5%,也就是每4个成年人中就有1位高血压患者。

范超


因为有很多高血压患者,即使在用药的情况下,也不能很好地控制血压。有一部分顽固性患者,是否有其他新的治疗方式?除了用药之外,有没有更好的治疗方式?其实研究发现,交感神经,特别是肾动脉的交感神经,与血压升高有很大关系。研究者们基于这个原理,尝试通过去除或消融交感神经来控制血压的升高。


RDN是一种新的治疗方式,指的是肾动脉消融。目前主要有两家公司拥有该技术,一个是美敦力,另一个是ReCor,今年早些时候,它们在美国相继获批。美敦力通过射频能量去除并消融交感神经,ReCor则通过超声波方式实现同样的效果。这两种能量方式都可以去除交感神经,从而达到降血压的目的。


这是一款非常创新、刚刚获批的产品。一方面是针对用药后无法控制血压的患者,另一方面是针对不想长期服药的患者。例如,长期出差或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人,他们不想长期服药。初期的核心人群可能是这样,因此这种手术方式还是比较小众且昂贵,未来需要一个较长的推广过程。


另一方面,这种治疗需要在医院进行,并且不是所有医生都能使用。因为高血压通常由内科医生处理,现在变成手术就需要外科医生。长期以来,外科医生对高血压并不熟悉,因此需要时间让他们熟悉并接受这种治疗,并培养相关医生。所以,从供应和需求两方面来看,推广仍有一些挑战。

现有的成熟医疗手段,无论是药物还是手术,大多都是对出现异常的器官和部位进行修复,但是,当心血管疾病已经回天无力的时候,还有没有办法再挽救一下?

范超


冠心病或者心肌梗塞,最终意味着心脏的细胞已经受损。我们知道,心脏细胞无法自我恢复,因为心脏没有再生干细胞。所以,一旦受损,这种损伤就是长期的、永久性的。如果持续受损,心脏功能就会不断下降,最终发展到心衰的阶段,这就是心脏病的最终阶段。

对于早期心衰,药物可以起到一定缓解作用;可一旦进入晚期心衰,也就只能动用外部手段。

范超


目前的治疗方式可能就是等待心脏移植的机会。接受心脏移植手术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你需要等待一个匹配的心脏,这个等待名单非常长,而供体却非常少。此外,供体在血型等方面是否匹配也是一个问题。即使成功移植,还要考虑是否会产生排异反应。所以,一方面是供体非常少,另一方面在匹配上也存在挑战。

法国人工心脏制造商Carmat曾经给出一组数据,全球至少有2,600万人患有心力衰竭,但相应的,每年完成的心脏移植手术大约是5,000例左右,心脏的供给远低于需求。

范超


所以很多时候患者等不到一个合适的心脏,那么在等待期间,能不能有机会先接受一个机械的人工心脏,让患者能够多存活一段时间,直到TA能够获得一个长期的人的心脏?


人工心脏是用一些机械手段来代替自然的心脏,给人体进行供血。但现在还很难实现长期永久性地植入一颗人工心脏,从而完全长期存活。更常见的方式是作为一个辅助手段,在等待来自于人供体的心脏移植手术时,短期内提供辅助供血。


但这里面还是有很多挑战。其核心是一个血泵,驱动血泵进行血液输送。血泵是不断机械旋转的,心脏内如果有大量高能量的机械旋转,会产生剪切力,可能破坏血液中的细胞或血小板,造成一些副作用,比如血栓。这也是为什么机械心脏在长期情况下不能很好地解决心衰问题。


从长远来看,现在还有一些针对心衰的其他治疗手段在探索中,包括我们在新闻中看到的猪心移植。

2022年,人类首次成功接受猪心脏的移植,但这位病人在手术完成的两个月之后去世。

又过了一年,全球第二例猪心移植手术完成,不过这位患者依然很快迎来了生命的终局。

范超


猪心脏移植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减少免疫排异反应。这可能还是一个比较远期的问题。排异反应分为急性和超急性排异反应,通常发生在移植后的几分钟到几个小时内。如果发生,移植的心脏可能会立即被识别为异物,功能立即丧失。


现在我们看到很多研究能够解决急性或超急性排异反应,使得猪心脏在人体内存活数周甚至一个月。但是免疫排异反应还包括慢性排异反应,这可能在数月甚至数年之后发生,人体会逐渐攻击心脏,导致心脏功能丧失。目前,这个问题还没有办法解决。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曾经有过这样的发现——大约在200万年到30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因为演化过程中的一次基因突变,使得一种叫CMAH的基因丢失,从而让人类比其他动物更容易患上心血管疾病。

即便医疗与科技飞速进化,我们开始更频繁地讨论其他领域的「奇点临近」——但这场与心血管疾病的斗争,人类好像总是略逊一畴。美国西北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2011年以来,死于心脏病与中风等心脏代谢疾病的人数在逐年增加。

回过头看,人类文明也正是在一次次与疾病的斗争中推进。 我们战胜过天花、鼠疫、疟疾、霍乱……如今则共同面对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并始终不懈地探索解决方案——哪怕只是一小步。

在疾病面前,电影中钢铁侠胸前持续提供能量的方舟反应炉看上去是多么美妙——尽管它只是一个虚拟概念,但未来的世界,谁知道呢?

以下为《投资笔记》播客第三季的内容:
S3E1 Vision Pro能不能降价,不只苹果说了算
S3E2 SpaceX掌门人马斯克,为何能用「白菜价」造火箭?
S3E3 蜜雪冰城为何只要3块?分析低价背后的工业互联网革命
S3E4 在未来,你能接受换一颗猪心吗?
S3E5 和你一样,你的快递也坐上了新能源车
温馨提示:虽然我们每天都有推送,但最近有读者表示因平台推送规则调整,有时候看不到我们的文章~

欢迎大家进入公众号页面,右上角点击“设为星标”点亮⭐️,收藏我们的公众号,新鲜内容第一时间奉上!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华创证券研究  ·  【华创证券】7月十大金股
7 年前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室内】去邻居家做客,一进门我就惊呆了!
7 年前
微信文章排行榜  ·  微信文章排行榜-20171119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