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这三十年的奇迹,难道都是因为偶然性,难道没有规律?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现在我不得不说,这个规律就是国运。
人类社会三千年也罢、五千年也罢,只有四个最伟大的古老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巴比伦文明,还有中华文明。但前面三个文明全中断了,灰飞烟灭。
今天的中国人还是昨天的中国人,生生不息,一脉相传,不曾断绝,而今天的埃及人已经不是法老的后代,今天的巴比伦,叙利亚、伊拉克,打得天昏地暗,那些历史中的故事,像空中花园,早已不存在。
为什么唯独留下一个中华文明?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80年代初,我看了一本书,叫《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
这本书成书于文革后期,那时候的中国人是啼饥号寒,对自己的命运根本不能把握,悲观失望。但是这个20世纪最伟大的历史学家汤因比,却告诉最得意的日本的代表池田大作说,未来人类的希望,解决问题的处理方式绝对不在日本,也不在欧洲,也不在美国,只能在伟大、古老的中华文明里面。能在那个时期提出这样的论断,我当时作为一个30不到的年轻人,真是非常震撼。今天回头来看,越来越相信这个伟大的历史学家的预言。
为什么在中国文明里面呢?昨天看到一个哈佛大学的教授讲的观点,
他说西方的国家概念是以民族为主,只有中国的国家概念是以文明为主。
原来西方总说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错了,
中国人的这种祖宗崇拜,中国人的家族观念,中国人对历史的自豪感,都是根源于伟大的中华文明,这些全世界都很罕见。
今天的中国13亿人口,比美国、日本、韩国再加上欧洲的人口总和还要多。那么这13亿人口怎么来的呢?就是两个村长带着几百户人,像滚雪球一样滚到现在。哪两个村长呢?
一个是尧,一个是舜,就在渭河边,三千多年前,就这两个村长,滚啊滚啊,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再到珠江流域,滚到了13亿人口的这么一个国家。这个过程是文明的演进过程,文明的生成过程,文明的沉淀过程。
在这里面有几个东西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根基,值得大家去好好思考——
周礼、秦制、汉习、唐风。
咱们中国的《礼记》里面,有一个《礼运篇》,提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讲这个道理,以至于近代从孙中山到邓小平,都把大同、小康作为我们中国要追求的目标。
周朝给整个中国建立起了一个非常好的文化基础,孔子所推崇的这些礼教、礼仪、典范,可以说规范和指导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包括百善孝为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包括家庭的伦理关系。这点上原来我们感受不到,但是现在越来越能感受到它的强大。
还有秦制,原来大家对秦始皇有很多鞭挞。我记得毛泽东写过一首诗,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多行秦政治,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肯定很多人就有看法,说秦始皇不是个暴君吗?
但是我认为从小历史观来说,秦始皇肯定是暴君,让当代人承受了很多苦难,但是从大历史观来说,我们不得不感谢秦朝。
大家回头看,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还有设立郡县制,实现中央集权,这些国家大一统的制度都是在秦朝奠定的。还有汉习,汉朝400年,让华夏民成为了“汉族”,从汉文化、饮食、服装、建筑、到音乐,各种生活习惯在兼容并蓄中逐步定型,产生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唐风,唐朝时的风雅时尚、唐朝所形成雍容大度之风,像“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类似的唐诗,还有琴棋书画,精美建筑等等,至今还在世界上传颂,是我们对大国辉煌盛世最生动的想象。
特别是日本,还因沉淀和保存了唐朝的文化而感到自豪。
在中华民族的大文明下面,形成了中西方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以美国和欧洲为代表的,叫做零和博弈。就像小布什当初打伊拉克,告诉全世界,你们跟不跟我一起打,不是朋友,就是敌人,没有中间地带,这就是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包括这些年来对中国妖魔化,基本上都是用这种方式,包括所谓
“修昔底德陷阱”
,第二名肯定会挑战第一,所以中美之间躲不了一场战争,既然躲不了,还不如早点把中国干掉,这是美国鹰派的基本思维。
中国完全不是这样,中国的思维是“君子和而不同”,我们可以在一起共事,同时可以保持各自的立场。
原来西方总是用他们的价值观来指责中国,中国落后的时候没有话语权,今天不一样了,整个西方开始重新审视中国的价值观,重新研究中国处理问题的思维,未来在处理国际关系上,也不会只是按照西方的游戏规则来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