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抛弃你的时候,根本连声招呼都不打。”这句老话,用在PERC技术上再恰当不过。
当下,中国光伏产业洗牌加速,p型向n型技术的升级迭代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曾经的出货主力——PERC产能在以超乎想象的速度贬值。TOPCon电池则在快速占领市场,2023年市占率达30%,2024年有望进一步上升至70%。
华夏能源网(公众号hxny3060)注意到,2023年年中,已有不少企业开始计提减值PERC资产,比如隆基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和准备金超过20亿元,晶科计提资产处置和减值损失13亿元,天合光能则超过10亿元。
近日,全球第四的电池片厂商钧达股份,更是坚决彻底地出清了全部PERC产能。公司披露,2023对PERC电池相关资产(约9.5GW)计提减值准备8.94亿元,同时全面转向n型产能,全年n型电池出货20.58GW位居行业第一。
据权威咨询机构InfoLink的统计数据,至2023年12月底,已经明确宣布关闭或停产的PERC电池产能已达50.6GW,占总产能约10%。这意味着,目前业内现存的PERC产能还高达450GW以上。如果全部关停,意味着400-500亿元资产将化为乌有。
如此巨额的资产淘汰,对很多光伏企业来说将是重大的投资损失,沉重的财务包袱。但不管怎样,PERC时代已经落幕,与其驻足缅怀,不如直面更加内卷的n型时代。
从替代者到被替代
中国光伏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太阳能电池的技术迭代史。为追求更高的光电转换效率、更低的制造成本,每隔三、五年行业就会迎来一个迭代周期。PERC也未逃脱从替代者到被替代的命运。
2015年前后,光伏行业一度是多晶硅电池和BSF(铝背板)技术的天下,当时的电池有效转化效率在18%左右。2015年以后,PERC技术以24%以上的效率天花板和更大的降本空间成为新的技术热点,吸引了隆基等一众大厂紧密布局。
2017年以后,PERC技术进入快速成长期,用了大约五年时间市场占比就从15%猛增至91.2%,光伏行业也全面进入PERC时代。由于PERC技术在单晶电池上的效率优势,行业也实现了由多晶电池向单晶电池的转换。
那些较早押注PERC技术和单晶电池的企业,也充分享受到了风口红利。多次刷新PERC效率纪录、被誉为“光伏茅”的隆基绿能就是PERC技术的大赢家,公司借此实现了由单晶硅片龙头向组件巨头的延伸,2020-2022连续三年蝉联全球组件出货冠军。
硅料龙头通威,则靠着PERC电池业务,于2018年重返全球光伏电池出货冠军宝座,并稳稳坐到现在。电池片厂商爱旭,凭借自行研发的“管式PERC电池技术”,自2019年至今一直保持着全球电池出货亚军的位置。
PERC电池的黄金时代,在2023年走到了尽头,行业格局悄然生变。开年伊始,PERC电池利润还高于TOPCon,但随着组件价格的快速下跌,到下半年大量的PERC产能已接不到订单,而TOPCon产线却在同期保持了较高的开工率。
这样的行业现状,在上市公司的公告中得到印证。华夏能源网注意到,钧达股份公告称:“进入到2023年第四季度,行业内n型电池优势明显加大,p型电池盈利能力显著下行”。
2023年以来,n型组件价格大幅下跌,在与p型产品的竞争中拥有了明显的市场优势。以TOPCon182双面组件为例,其价格从年初接近2元/W降到1.03元/W,与同尺寸的双玻PERC组件价差缩小到0.05元/W,但转换效率却更高(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披露,
2023年TOPCon电池平均转换效率达到25.0%,远高于PERC的23.4%
)。
更高转换效率,差不多的价格成本,意味着选择TOPCon的客户在光伏电站投资中可以获取更高收益。以2023年华电集团建设的西北70MW光伏电站项目为例,实证数据显示,采用n型TOPCon组件平均发电增益对比p型PERC组件高出5.02%。
两相对比之下,n型产品的优势愈发明显,这直接威胁到了PERC组件的生存空间。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2023年包括TOPCon和HJT在内的n型电池市占率已达到25.6%。进入2024年,n型产品对p型产品的挤压在进一步加剧。
在风向转换中,光伏企业感受到的是不同冷暖,是取而代之甚至是你死我活的威胁。
较早押注TOPCon产能的企业,如晶科能源因为踩准时代节奏得到了丰厚的奖赏。2023年晶科组件出货量接近80吉瓦,比2022年增长100%,第五次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组件制造商;全年实现净利润72.5亿元至79.5亿元,同比大增147%至171%。
而那些没有及时抛弃PERC转向TOPCon的企业,明显感觉到了压力。2023年9月,隆基绿与爱旭开始“调头”,宣布全面押注BC电池技术,希望用“换道超车”来化解被动局面。
近日,隆基绿能钟宝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亦表示,“公司的PERC产能正加速改造出清。”他还透露,为摆脱同质化竞争,“公司很快会推出基于冠军技术的下一代BC电池,新产品的效率将比当前市场上主流的TOPCon电池高5%。”
P
ERC产线“
技改保
命
”
在n型市场份额逐渐提升的大势下,大量PERC产能面临被闲置、甚至淘汰的命运。假设PERC产能全部淘汰出清,将给整个行业带来多大损失?
华夏能源网基于钧达股份的公告数据,算了一笔账:
钧达对PERC设备资产出清的计提减值准备为8.94亿元;截止2023年底,钧达拥有PERC产能9.5GW。据此计算,资产计提减值损失为0.94亿元/GW。
按照目前业内现存的450GWPERC产能计算,合计将减值超过420亿元。
如此规模的巨额资产,只有归零出清一条路吗?很多厂商,尤其是投产晚还没赚到钱的企业,是心有不甘的。因此,对PERC产线进行技术改造成为了不得已的做法。
据行业媒体统计,四大一体化龙头和TOP5电池片专业厂商的PERC产能合计接近300GW。其中,通威PERC电池产能超过60GW、隆基50GW、晶澳40GW、爱旭36GW、天合光能35GW。
将PERC产能升级为更具转换效率和成本优势的TOPCon产线,可延长设备服务时限,大幅降低未来资产减值风险。由PERC产线升级TOPCon,不需要新建产线,只需在PERC电池设备基础上,新增硼扩散等设备,进行工艺调整即可。
华夏能源网注意到,目前至少有三家龙头企业已实施了PERC产能的技改升级。
去年5月,正泰新能宣布实现海宁总部三期PERC技改TOPCon 5GW项目的量产。正泰方面表示,这是行业首家成功实现PERC电池技改TOPCon的企业。
爱旭股份在近日一则公告中宣布,拟投资27.15亿元将浙江义乌基地现有25GWPERC电池产能升级改造为TOPcon产能,项目将于2024年下半年陆续投产。
此外,通威近日又宣布已完成首个由PERC向TOPcon的技改项目——金堂基地二期项目,并实现首片电池片顺利下线。
业内人士告诉华夏能源网:整体来看,PERC产能升级TOPCon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四个环节都需调整。其中,硅料端与产线设备技术水平关系更为密切;组件端最简单,主要是调节尺寸的适配,不涉及设备增减,“就是工装换一下”。电池端则最复杂,也最关键。电池产线的原始设计、设备状况、车间大小以及企业技术实力等因素都对技改构成制约。目前已公布的技改项目,多集中于电池环节。
至于改造成本,不同产线不尽相同。以前述正泰新能项目为例,5GW仅投资1.5亿元,合3000万/GW;而爱旭的技改计划,则合1.1亿元/GW,成本并不低。
“每家产
线的原始设计、车间大小、设备运行状况等各不相同,改造难度不一,价格自然也各不相同”。前述业内人士告诉华夏能源网,新建TOPCon成本为3亿元/GW左右,
即使付出每GW上亿的成本,技改这条路也明显很值。
技改升级四大
难
当然,超400GW的PERC产能全部改造是不太可能的。“PERC产能不一定能全部升级,有些就直接淘汰了,或者闲置着。”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对华夏能源网表示。
技术改造之难,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技改的第一关,要看产线是否具备升级的基本条件。
业内普遍认为,2019年之前建的PERC产线基本不具备升级TOPCon的条件,“大概率是直接淘汰”。具体的原因,按照某电池产线负责人的说法是,技改升级要增加机台,而2019年以前的产线车间普遍没有预留空间;另外,就是尺寸兼容的限制。近几年的新机台工装夹具尺寸能兼容到230mm,而以前的机台估计到166mm或者182mm就已达极限了,改造要花大价钱,还不如买新设备。
即便是近两年的PERC产线,也不一定都能完成改造升级。另一家大厂高管就对华夏能源网直言:他所在企业此前预留了改造空间,但后来发现改造的问题很多,最后总算账划不来。
其次,新设备投资成本高企,需衡量投入产出比。
一位券商投资顾问表示,PERC产线的升级改造,势必带来新的设备投资成本和(升级后的)生产成本。比如,TOPCon技术需要的新设备包括纳米级的钙钛矿涂层设备等,投资成本较高。“如果企业没有有效的成本控制策略,那么升级可能会变得不现实。”
即使设备和成本的关过了,还要面临生产工艺这一大关,要考虑到新旧工艺的兼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