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微观三农
农业农村部主管、中国农村杂志社主办。最新政策、权威解读、实用信息、独家观点。本号已获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许可。投稿:[email protected]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微观三农  ·  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微观三农

红色资源活了 农民腰包鼓了

微观三农  · 公众号  · 农业  · 2024-09-25 08:40

正文

红色资源活了 农民腰包鼓了



见证人

张维维

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曾经的三湾村深处山区,基础弱、产业缺,村民外出打工没门路,种植的农产品没销路,一年赚不着几个钱。如今的三湾村变成景区,游客多、业态新,村里的农产品通过电商卖往了全国,经营民宿的村民每年平均增收超5万元,村民的口袋越来越鼓。
作为土生土长的三湾乡人、如今的三湾村党支部书记,张维维见证并参与了三湾村人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开启新生活的奋斗征程。让我们一起跟随他的视角,看看在三湾村,增收这件事是怎么做到的。

三湾村是举世闻名的“三湾改编”所在地,“党指挥枪”思想的发祥地,有着“中国红色旅游第一村”之称。三湾村是怎么激发这些资源的活力,将其打造成村民增收的“驱动器”的?

三湾村红色资源有“三湾改编”旧址群,包括枫树坪、士兵委员会旧址、毛泽东旧居、红一军红一师红一团旧址等4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三湾改编纪念馆、三湾改编纪念碑、红双井、三湾革命烈士陵园、中共三湾乡党支部旧址(中共永新县委员会旧址)等重要红色景点,红色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过去,我们一直认为红色资源只是我们的精神财富,没有思考过如何将红色资源转化为推动村子发展、村民增收的物质财富。后来,我们认识到了,只要开发利用好村子里的红色资源,我们就能实现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双丰收。
发展红色旅游是我们想到的开发利用村子红色资源的重要方式。
以红色名村建设为契机,我们深挖红色资源,与井冈山青年干部培训中心合作,将三湾村纳入井冈山青年干部培训中心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党风廉政教育基地,打造各级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现场教学点。我们还深入挖掘“三湾改编”红色文化,推动红色旅游项目开发,在村里精心建设了三湾改编纪念广场、少年军校等设施,打造红色三湾沉浸式体验馆、青少年户外拓展实训基地等项目,游客既能参观景点,又能进行沉浸式体验,参与互动式教学。
同时,依托红色资源,积极引进枫树坪大酒店、康辉旅行等市场经营主体,对接服务各地各单位开展的红色研学培训活动。仅今年5月,就接待了20批次共6000余名学子。


如今,村里的红色旅游越来越红火了,村民的收入有没有什么变化?

随着红色旅游的发展,来村子的游客越来越多,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吃上“旅游饭”。

我们村的肖国华之前一直在外当厨子。他发现村子人气越来越旺后就回村子开了小饭店,做一些本地特色饭菜,很受来旅游的游客喜欢,一年的营业额就有50万左右。
67岁的张金桂在村子里养蜂,因为来村里旅游的人很多,他生产的纯天然蜂蜜完全不愁卖,一年就能挣六七万元。为了进一步壮大蜜蜂产业,村子还投入了20万元种植多棵乌桕树来增加蜜源。
村里还引导、帮助村民们开办农家乐、红色客栈、乡村超市等店铺30余家,引导300余名群众从事特色农产品种养、旅游工艺品制作等相关行业,带动周边群众户均增收1万余元。
去年,村子里和旅游业配套的重点项目——“三湾人家”民宿正式开始运营。民宿采取“分户投资、统一运营、派单结算、共同获利”的方式,由村民分户投入建设,村里引进运营团队统一运营管理,所得收入按照“541”比例进行分红,即民宿农户占5成,运营企业占4成,村委占1成,进一步推动“强村”和“富民”同频共振。
村民李金良和妻子,就是民宿的经营者之一。他家的小楼有8间客房,一楼大堂被改造成餐厅,可以为住宿的游客提供餐饮服务,也接待外面的客人。年景好的时候,仅经营民宿,李金良就有20万元左右的收入。
村里统一接待的一些旅游研学团体,会分配给各个民宿经营者,餐厅则统一定价,客源有一定保障。经营户们也可以自己开发客源,不用和村里分成。在村里的支持下,在自己的努力下,越来越多村民借助旅游业实现增收梦。


三湾村的红薯干味道非常不错,这是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吗?围绕着特色种植,村子里的产业发展得怎么样,有没有给村民增加些收入?

红薯产业可是我们的宝贝,是我们村助农增收的重要支柱,去年村里种了300多亩,目前还在继续发展壮大。为了让三湾红薯干走出大山,村里引进培育新媒体团队发展农特产品深加工产业,打造特色品牌三湾“土噶伙”,3个月就销售红薯干7000斤,经营收入达17万元,还帮助周边群众销售红薯5000余斤,带动周边80余户群众增收1000余元。同时,带动7名群众务工,每月增收2000余元。

村党支部还领衔成立了云叶文旅专业合作社,在村里多个小组种植水稻300亩,开垦荒地种植白茶50亩和油茶200亩,让脱贫户通过入股、务工实现“双增收”;依托中组部挂点的优势条件,通过中组部联系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对种植出的大米进行富硒检测(大米硒含量达0.28mg/kg),积极打造“富硒大米”品牌;村里投入20万元建设了150余亩丝瓜络种植基地,产品主要用于开发旅游鞋、面膜等产品,亩均收益3500元左右,带动了56户村民增收致富。
如今,走上三湾红军街,你可以看见各种商铺,有卖我们村民生产的特色农产品的,还有卖衣服、喝茶吃饭的,类型非常丰富,关键是商铺的老板大多是本地人。游览过景点之后,游客们不仅可以在小店里歇脚吃饭,而且还可以买点本地的特色名优特产,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把自己种的农产品卖出去了。
村民康鸿飞之前在云南开民宿,后来看家乡发展得越来越好,就回来在街上开了江西小伙农特产店,卖本地的特色产品。他还自己办了个加工厂,雇佣了当地几位村民,将初级农产品加工之后再卖,不仅提升了销售价格,而且给几位村民带来了工资收入。现在他又开通了抖音账号,通过电商进一步扩大了销售渠道,同时收集周边一些村民种植的农产品一起销售,带着他们一起赚钱。
现在的三湾,游客多了,消费需求多了,村子里的业态也丰富了,很多村民都做起了土特产,特别是红薯干、蜂蜜等生态产业蒸蒸日上,村民发家致富的积极性真是高了很多。

数  据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40多元。20世纪50—70年代,随着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农村居民收入较快增长。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为商品流通特别是农副产品交换提供了便利条件,农产品价格提高也为农民增收带来实惠。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加大对社会保障和民生改善的投入力度,农民的钱袋子更加殷实,“劳有所得”取得新成绩。农村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23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91元,比1956年名义增长296.5倍,实际增长40.1倍,年均实际增长5.7%;比2012年名义增长158.6%,实际增长111.4%,年均实际增长7.0%。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1957—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实际增速快于城镇居民0.9个百分点,2013—2023年平均增速快于城镇居民1.8个百分点。2023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农村居民收入=1)为2.39,比1956年下降0.94,比2012年下降0.49。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第19期
记者:张昆

编辑:程明

监审:郭平稳、蔡薇萍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