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化工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下称《指南》),明确了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化工行业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方向,以促进化工行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
推动化工行业由传统生产方式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
。
《指南》提出,到2027年,初步建立化工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累计制修订30项以上化工行业智能制造标准,基本覆盖化工行业基础共性与装备、工厂、企业、园区、供应链等各方面。加快安全生产、工程数字化交付、绿色低碳等关键应用场景标准制修订,积极推动化工行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注重企业实际需求与应用,助力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
化工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经济总量大、产业链条长、产品种类多、关联覆盖广,关乎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绿色低碳发展、民生福祉改善。当前,我国化工行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主要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技术创新、绿色化和低碳化都已取得积极成果。但是,化工行业仍面临着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和高端产品供应不足,绿色低碳发展任重道远,数字化水平难以有效支撑高质量发展等问题。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相关决策部署,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充分发挥标准在化工行业智能制造进程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明确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化工行业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方向,促进化工行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推动化工行业由传统生产方式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工业和信息化部依据《
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组织制定了《化工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4 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部署,进一步贯彻落实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关于“十四五”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石化化工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
,以《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1版)》为基础,以加快推进化工行业数字化转型为主线,以加速实现化工行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充分发挥智能制造标准在化工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中的规范和引领作用,建立涵盖基础共性、关键应用技术等的化工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加快创新技术成果向标准转化,提升智能制造标准对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
立足需求,先进适用。基于行业现状,分析和总结具有行业特色的智能制造标准化需求,统筹构建先进适用、相互衔接、协调配套的化工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
突出重点,分步推进。重点建设关键数据及模型技术标准,建设安全生产、节能降耗等智能化业务场景相关的化工关键应用技术标准,分步推进基础共性、关键应用技术、行业应用等标准建设。
开放包容,协同合作。鼓励探索智能制造先进技术应用,加强与相关国家和地区技术标准的交流,促进生产企业、供应商、研究机构等各类机构协同合作,共同推进标准体系持续完善。
到2027年,初步建立化工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累计制修订30项以上化工行业智能制造标准,基本覆盖化工行业基础共性与装备、工厂、企业、园区、供应链等各方面。加快安全生产、工程数字化交付、绿色低碳等关键应用场景标准制修订,积极推动化工行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注重企业实际需求与应用,助力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
根据化工行业特点和标准化需求,建设化工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结构,并将化工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结构细化分解,形成化工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框架。
化工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结构包括A基础共性、B赋能支撑、C行业场景、D智慧化工园区、E细分行业应用等5个部分,主要反映标准体系各组成部分的关系。化工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化工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结构中,A基础共性标准是标准体系结构的基础,为其他部分提供基础保障与共性技术;B赋能支撑标准主要用于规范化工行业可燃、有毒、腐蚀环境下的装备、技术、网络、数据及模型,为C行业场景标准的建设提供赋能支撑;C行业场景标准,从车间、工厂、企业等层级制定智能制造场景应用标准,为E细分行业应用标准提供支撑;D智慧化工园区标准,从化工园区视角制定基础建设、专项管理的应用标准,赋能行业高质量发展;E细分行业应用标准是按照化工7个子行业的具体需求,将A基础共性标准、B赋能支撑标准、C行业场景标准和D智慧化工园区标准进一步细化、落地。
A基础共性标准在《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1版)》的基础共性标准通用、安全、可靠性、检测、评价、人员能力等的基础上,结合化工行业的特点、特色进行了补充整合。
B赋能支撑标准包括智能装备、赋能技术、工业网络、数据及模型等4个部分,在《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1版)》的关键技术标准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化工行业的可燃、有毒、腐蚀环境进行补充整合;数据及模型部分涵盖了资产数据及模型、市场数据及模型、工艺数据及模型、物料数据及模型、环境数据及模型等标准。
C行业场景标准包括车间、工厂、企业等3个部分,涵盖人工智能、工业大数据、5G、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车间、工厂、企业等的应用标准。
D智慧化工园区标准包括基础建设、专项管理等2个部分,涵盖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等应用标准。
E细分行业应用标准包括煤化工,基础化学原料制造,肥料制造,涂料、油墨、颜料及类似产品制造,合成材料制造,专用化学品制造,橡胶制造等7个子行业。
结合《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1版)》内容,化工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框架由A基础共性、B赋能支撑、C行业场景、D智慧化工园区、E细分行业应用等5个部分组成,如图2所示。
基础共性标准用于规范统一智能制造的相关概念,包括通用、安全、可靠性、检测、评价、人员能力等6个部分,如图3所示。基础共性标准除引用《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1版)》中基础共性建设内容外,在检测部分增加赋能实验室智慧化的共性技术、装备与方法等,特别强调实验室科技创新与研发过程;在人员能力部分增加化工安全领域知识技能培训考评等内容。
赋能支撑标准包括智能装备、赋能技术、工业网络、数据及模型等4个部分,如图4所示。
智能装备标准包括传感器与仪器仪表、自动识别装备、控制系统、检验检测装备、人机协作系统、工业机器人、工艺过程装备等标准,如图5所示。智能装备标准除引用《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1版)》中的智能装备标准内容外,也对行业可燃、有毒、腐蚀环境下的专有装备的标准展开描述。
赋能技术标准包括工业软件、工业大数据、人工智能、边缘计算、工业云、数字孪生、区块链等标准,如图6所示。赋能技术标准除引用《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1版)》中的赋能技术标准内容外,对行业内功能安全、信息安全、化工安全等展开描述。
工业网络标准包括工业无线通信、工业有线通信、工业网络融合和工业网络资源管理等标准,如图7所示。工业网络标准除引用《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1版)》中的工业网络标准内容外,对行业内隔爆、本质安全等应用要求展开描述。
数据及模型标准包括资产数据及模型、市场数据及模型、工艺数据及模型、物料数据及模型、环境数据及模型等标准,如图8所示。数据及模型标准主要用于规范化工企业各类数据应用模型的建立与使用等,支撑企业建设过程规范化、系统集成规范化、生产过程智能化、生产制造绿色化。
资产数据及模型标准包括化工智能工厂设计、智能工厂运行等标准。资产数据及模型标准主要用于规范化工智能工厂的系统设计、参考架构、工厂信息模型,资产主数据管理、设备/装置/管廊/地下设施等物理模型,模型运行及管理等资产模型,可实现资产的数字化,快速准确地获取资产运行参数,提高资产数据利用效益。
市场数据及模型标准包括市场分析、营销分析与产品策略分析等标准。市场数据及模型标准主要用于规范市场数据获取模型、市场变动模型、价格预测模型等,固(液)体产品仓储模型、物流运输模型等,产品组合策略及利润模型等,指导市场数据准确获取及产品营销策略优化,提高市场数据效益创造价值。
工艺数据及模型标准包括装置工艺管理、工艺操作管理等标准。工艺数据及模型标准主要用于规范工艺配方及计算模型、催化剂评估模型、动(热)力学模型、质量预测模型等工艺模型与建模方法,实现装置稳定满负荷优化运行。
物料数据及模型标准包括原材料、产成品等标准。物料数据及模型标准主要用于规范含危险化学品的原材料属性库、产成品属性库、评价方法、评价指标等,支撑生产管控与优化、销售管理等业务活动。
环境数据及模型标准包括能源生产、能源输转、能源消耗、环境保护等标准。环境数据及模型标准主要用于规范能源介质的物性库、能源管网建模、能源设备建模、装置(设备)用能模型、清洁生产评估模型、装置排放模型等,为能源管理、环境管理等提供数据支撑。
行业场景标准包括车间、工厂、企业等3个部分,是化工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结构中的核心部分。
车间标准包括生产控制、生产管理等标准,如图9所示。
生产控制标准包括工艺管理、报警管理、生产控制与优化等应用系统的功能要求、技术规范等标准。生产控制标准主要用于规范工艺卡片(批量控制、配方管理)、工艺预警、工艺优化等工艺管理,报警设置、报警性能分析、报警评价、报警优化等报警管理,在线监测、过程模拟、评估整定、先进控制等生产控制与优化,支撑生产装置安全与优化运行。
生产管理标准包括操作管理(内操外操)、开停工管理、生产报表、生产绩效、生产管控一体化等应用系统的功能要求、技术规范等标准。生产管理标准主要用于实现化工生产内外操协同、操作行为在线监管,提高装置长周期满负荷运行水平。
工厂标准包括计划调度、采购管理、仓储物流、质量管理、设备管理、安全环保、能源管理、建设运维等标准,如图10所示。
计划调度标准包括计划排产、生产调度、调度优化等应用系统的功能要求、技术规范等标准。计划调度标准主要用于指导化工多产品组合排产与调度、气液固产品组合排产与调度、生产调度优化等,提高装置稳定生产与产能效率。
采购管理标准包括采购过程管理、供应商管理等应用系统的功能要求、技术规范等标准。采购管理标准主要用于指导危险化学品采购策略、设备备件采购策略等的确定,降低采购成本。
仓储物流标准包括仓库作业自动化、仓库管理等应用系统的功能要求、技术规范、接口协议、集成管理等标准。仓储物流标准主要用于指导危险化学品仓库(罐区)安全管理、盐/煤/矿石等原料自动卸堆取、吨袋/纸袋/桶装等产成品堆取、危险化学品车辆安全行驶等。
质量管理标准包括质量过程管理、质量风险管理、实验室管理等应用系统的功能要求、技术规范等标准。质量管理标准主要用于指导企业质量管理系统的建设,实现从原辅料进厂、生产加工到产成品出厂各环节质量的全方位监管以及质量检验业务集成和质量问题追溯。
设备管理标准包括设备健康管理、设备可靠性管理、设备检维修管理、设备完整性管理等应用系统的功能要求和技术规范等标准。设备管理标准主要用于规范设备在线状态监测、运行管理与预警、在线运行分析和状态监控等设备健康管理;设备操作优化、设备缺陷管理、设备风险知识库和风险评估模型等设备可靠性管理;设备点巡检、备品备件管理、维修策略优化、设备检维修等设备检维修管理;设备变更管理、设备事故管理等设备完整性管理,支撑生产装置长周期安全运行。
安全环保标准包括安全管控、环保管控和应急管理等应用系统的功能要求、技术规范等标准。安全环保标准主要用于规范工艺安全、变更管理、重大危险源监测预警、风险管理和隐患治理、特殊作业管理、事故仿真模拟、人员定位、化学品全过程管理等安全管控;HSE管理、污染源监控、“三废”排放预测预警等环保管控;应急资源管理、突发事件管理、应急指挥管理等应急管理,支撑生产的有序运行、装置的绿色安全运行。
能源管理标准包括能源监测、能源平衡、能效优化、碳资源管理等应用系统的功能要求、技术规范、接口协议等标准。能源管理标准主要用于规范各类能源产、存、转、输、耗环节的运行监控、计量、统计等能源监测;蒸汽管网平衡调度优化、循环水平衡优化等能源平衡;用能评价分析、能源需求计划优化、重点耗能设备节能优化、装置用能优化等能效优化;碳排放、碳足迹等碳资源管理,实现能源结构优化、能源利用率提高等节能减碳目标。
建设运维标准包括工厂建造规划、数字化设计与交付、数字化建造和智能化运维等的功能要求、技术规范、系统集成等标准。建设运维标准主要用于工厂建造设计、工厂运维的一体化,提高工厂运维效率。
企业标准包括产品研发、销售管理、供应链管理等标准,如图11所示。
产品研发标准包括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学品研发管理、原料物性库建设、三剂两油属性库等标准,用于实现产品研发与工艺研发的快速迭代与协同。
销售管理标准包括销售过程管理、客户管理、销售数据分析、售后服务等应用系统的功能要求、技术规范等标准,用于指导企业气液固产品销售的数据获取、数据挖掘与分析,实现数字化精准营销,推动服务模式、商业模式创新。
供应链管理标准包括供应链建设、供应链管理、供应链评估等标准,用于规范供应链各环节的智能化管理要求,实现基于数据的全供应链优化,提升供应链运转效率,支撑适应市场和生产条件变化的快速准确决策。
智慧化工园区标准包括基础建设、专项管理等2个部分,如图12所示。
基础建设标准包括基础设施、公用工程、物流交通等标准,用于规范基础建设中数字化、智能化要求,明确园区运营支撑平台功能要求、技术规范,提升园区管理科学化水平。
专项管理包括安全管理、环境管理、能源管理、应急管理、物流管理等标准,用于规范园区管理各项业务应用系统的功能要求、技术规范,实现化工园区智慧化管理。
细分行业应用标准包括煤化工,基础化学原料制造,肥料制造,涂料、油墨、颜料及类似产品制造,合成材料制造,专用化学品制造,橡胶制造等7个子行业相关标准,如图13所示。
煤化工是指以煤为原料,经化学加工使煤转化为气体、液体、固体燃料或化学品的过程。新型煤化工通常指煤制油、煤制甲醇、煤制二甲醚、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传统煤化工涉及焦炭、电石、合成氨等领域。
煤化工标准包括专用装备与仪表数据采集、数据接口、系统集成标准,以及生产管控、操作导航、HSE管理等标准。
基础化学原料产品包括无机酸、无机碱、无机盐、有机化学原料和其他基础化学原料等,主要产品有“三酸两碱”
(硫酸、硝酸、盐酸、烧碱、纯碱)、电石、“三烯三苯”(乙烯、丙烯、丁二烯、苯、甲苯、二甲苯)、乙炔、萘等。
基础化学原料制造标准包括专用装备与仪表数据采集、数据接口、系统集成标准,以及生产管控、操作导航、HSE管理等标准。
肥料制造的上游涉及煤炭、天然气、磷矿、硫磺和钾矿的开采、生产等,下游是农业生产。肥料行业主要产品有化学肥料、有机肥料及微生物肥料。
肥料制造标准包括专用装备与仪表数据采集、数据接口、系统集成标准,生产管控、操作导航、HSE管理等标准,以及复混肥物料配比模型、配方管理、配方大数据平台标准,电子商务平台、产业链协同平台技术要求和接口标准。
涂料是指在天然树脂或合成树脂中加入颜料、溶剂和辅助材料,经加工后制成的覆盖材料。油墨指由颜料、连结料(植物油、矿物油、树脂、溶剂)和填充料经过混合、研磨调制而成,用于印刷的有色胶浆状物质,以及用于计算机打印、复印机用墨等。颜料指用于陶瓷、搪瓷、玻璃等领域的无机颜料以及油画、水粉画、广告等艺术用颜料。染料指有机合成、植物性或动物性色料。
涂料、油墨、颜料及类似产品制造标准包括专用装备与仪表数据采集、数据接口、系统集成标准,以及生产管控、配方配色管理、操作导航、HSE管理、仓储管理、条码管理等标准。
合成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经化学方法或聚合加工而成的化工材料,主要产品品类包括工程塑料、高性能膜材料、异氰酸酯、改性塑料、聚酰亚胺等。
合成材料制造标准包括专用装备与仪表数据采集、数据接口、系统集成标准,以及生产管控、配方管理、操作导航、HSE管理等标准。
专用化学品包括化学试剂和助剂、水处理化学品、造纸化学品、皮革化学品、油田化学品、生物工程化学品、胶黏剂、工业气体专用化学品等。
专用化学品制造标准包括专用装备与仪表数据采集、数据接口、系统集成标准,以及生产管控、批量控制、配方管理、操作导航、HSE管理、仓储管理、条码管理等标准。
橡胶制造包括轮胎、橡胶零件、橡胶板、橡胶管、橡胶带等产品。
橡胶制造标准包括专用装备与仪表数据采集、数据接口、系统集成标准,以及生产管控、配方管理、操作导航、物流管理、HSE管理等标准。
加快标准制定。充分调动相关企业、行业协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标准化机构等产学研用各方力量,积极参与标准的研究与制定。通过政策扶持、产业引导,加大对化工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支持力度,推进标准试验验证工作,促进标准试点示范和体系推广应用。
完善保障措施。建立化工行业智能制造标准制定、推广与应用的常态化工作机制,充分调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企业、行业协会等积极性,利用行业优势资源,实现标准化流程管理,推动行业人才储备,为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
促进合作交流。鼓励和支持建立统一的协调和沟通机制,推动行业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与相关国家、地区及国际组织的交流,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智能制造相关国际标准化活动,助力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工业自动化和控制系统网络安全集散控制系统(DCS)第1部分:防护要求
|
|
|
|
|
工业自动化和控制系统网络安全可编程序控制器(PLC)第1部分:系统要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