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文史哲杂志
《文史哲》杂志编辑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哈尔滨日报  ·  政务系统拥抱DeepSeek,会带来哪些改变? ·  昨天  
果粉之家  ·  iPhone16e上市!价格更低,搭载首款苹 ... ·  昨天  
果粉之家  ·  iPhone16e上市!价格更低,搭载首款苹 ... ·  昨天  
新闻夜航  ·  突发!已有多人遇难 ·  2 天前  
新闻夜航  ·  61岁乘客飞机上死亡,航司回应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文史哲杂志

《文史哲》2024年总目录

文史哲杂志  · 公众号  ·  · 2024-12-31 18:30

正文


学术史研究

传说与史迹:故事眼光下史学的转向

——“古史辨”对中国现代史学的推动(一)

罗志田(1-5)
探寻中古宗教的历史语境

——读邓广铭先生听陈寅恪“天师道”课笔记

葛兆光(1-18)

社会性质问题论战的起点

——20世纪20年代前期留日学生关于社会经济问题的讨论

刘 奎(2-24)

阮元文章学的声音面向

辛明应(3-34)

“子虚”文学史:从赋中人物到小说篇名

王思豪(4-27)

从“经文”到“经义”

——“读书革命”视野中的近代读经法变异

陆 胤(4-39)

牟宗三的“中国式唯心论”刍议

黄 敏(5-95)

新中国成立后钱锺书的学术道路(1949-1966)

张 治(5-107)

本体、方法与价值:钟敬文民间文艺思想研究
潘鲁生(6-139)

儒学研究
“原儒”视域下的“中国哲学史”探源
——熊十力晚年思想定论

黄燕强(1-76)

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初始涵义和实践困境

谭明冉(1-92)

希圣与尊经

——扬雄和刘歆的“复古”路径及其脉络辨析
赵 培(1-99)

传承与嬗变:韩国儒教丧祭礼之历史迁衍及文化影响

李泽华(1-115)

儒家文化与当前全球性挑战的应对

安乐哲(2-5)

作为方法的“礼图”及其创新发展

张 涛(2-9)

《论语》“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新释论

——兼论“有子似孔子”的儒学史意义
吴 柱(3-82)

不言之痛:“隐”作为言语方式的深层内涵

——从“父子相隐”说起
李 俊(3-95)

家族式个人主义

——当代儒家伦理践行方式的个体化特征
赵翠翠(3-108)

儒家“戏谑”观:从接受到警惕

叶 达(5-157)

南宋士人讲学及其探索性

——以陆九渊为例

何 俊(6-92)


中国文明起源与变迁


“公义”:中国古代的天下正义

鲁西奇(3-5)

西汉王朝“文化身份”的确认与“文化认同”的形成

——以屈原、楚辞的被发现为契机
孙少华(3-18)

两周之际若干重要史实考论

赵生群(4-5)

夷夏东西:从多元到一统的重要过渡阶段

栾丰实 王 芬(5-28)


唐代辽东之役与东部欧亚的联动
冯立君 (1-137)

汉至六朝尚书“奏”的演变:从《汉书·霍光传》废昌邑王记载说起

聂溦萌(2-62)

九品官人法研究:以一品并非虚设为中心

杨恩玉(2-74)

弥勒信仰:中国民间宗教的思想核心

濮文起(3-44)

蓬莱神山与死后想象:以马王堆帛画为中心

庞 政(3-55)

积久而返本:《太平经》“承负说”新论

伍小劼(3-68)

酒与古代佛教僧人之戒律实践

王 磊(4-58)

从《类编南北经验医方大成》论元代南北医学融合

范家伟(4-70)

继承危机与二世亡秦

陈侃理(5-44)

攀附“周制”:北周祖宗的择定及其庙制的构建

赵永磊(5-51)

中国古代祭地礼仪的地位与时间落差

——以刘宋北郊的五次迁徙为例
刘 凯(5-66)

隋唐宾礼探故

尹 承(5-81)

北朝家族的“迁徙支系”与郡望叙述

——以两通南阳张氏嵌套石碑为线索
魏 斌(6-51)

都城化的先声?

——东魏北齐的墓葬分布与社会变迁
范兆飞(6-66)

祭祀、转化与死后居所:敦煌佛爷庙湾西晋画像砖墓的礼仪空间塑造

王方晗(6-83)


文史新考


酬世文献与中国传统礼制的“下移”

杨 华(1-45)

中古佛教经学中的章疏传统

郑兴中(1-67)

《齐物论》的天籁物化与吊诡两行

赖锡三(4-111)

枫树槭树辨:民族文化记忆视角下的必要正名

刘 培(4-129)

《元史·太祖纪》与“金史”关系初探

陈晓伟(4-142)


“狂歌”与“鸣盛”:明初诗人身份转换与台阁书写意识的勃兴

余来明(2-102)

钱谦益批校《史通》及何焯改署“冯舒”之隐衷

刘占召(2-116)

《四库全书总目》的墨学批评

何宗美 何素婷(2-126)

神圣与讽刺

——从“无字真经”看《西游记》艺术风格的确立
陈 宏(6-26)

晚清海外诗的“加速世界”

沙红兵(6-38)


中国哲学研究


荀子人性论平议

——由“秩序”视域与“正名”方法而论

王玉彬(4-79)

宗法的历史困境与荀子的应对之道

——论荀子哲学体系对周秦之变的理论助推

李友广(4-89)

十论、墨义、后墨学流派

——试论墨家主张的互洽性与表征形式

刘太刚 张 驰(4-101)

《老子》的内在分歧

——以第67至81章为中心

方岚生 撰 俞 风 陈 龙 译(5-122)

论老子宇宙生成论的实质内涵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新解

冯国超(5-136)

万物并生与一体和同:《齐物论》的世界观照

朱 承(5-145)

存在与意义

杨国荣(6-5)

中国哲学研究的四种身份意识
蔡志栋(6-13)

文明互鉴与中国道路


在文明互鉴中建立中国自主的翻译学

张西平(5-5)

翻译与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传播

李雪涛(5-9)

论中国历代民歌研究英译的对象性问题

——基于《中国历代民歌史论》英译的考察

申富英(5-15)

从“格义”到“况义”

——两次西学翻译运动之于文史哲的方法论意义
纪建勋(5-21)

汉译佛典名相翻译的哲学前见

王 颂(5-24)

从Evolution到“进化”

——一个西方概念传入近代中国的始末
葛奇蹊(6-111)

19世纪《曾侯日记》的三次英译: 以曾纪泽“西学中源论”的外传为考察视点

李佳奇(6-124)

左翼文学问题


“新世界”:抗战初期“晋察冀”的叙事生产与地方言说(1937-1938)
马娇娇(1-31)

古典思想与政治文明


论禽滑釐的法哲学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