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同写意
一个以新药创制为核心,汇集国内一流研发精英的大型交流与价值分享平台。“同筑技术人生路,写意中国新药魂”是同写意的初衷与愿景。秉承汇集“一线、一流”,讲求“实用、实在、时效”的原则。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上下五千年故事  ·  杜月笙善于识人于微末,曾与一个赌徒结拜,6年 ... ·  3 天前  
历史与秩序  ·  云南旧影1938年,丽江古城保山腾冲 ·  2 天前  
鱼羊史记  ·  男女间互相生理性喜欢,才有的表现 ·  2 天前  
鱼羊史记  ·  男人对女人有以下4个反应,就是爱上你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同写意

专访成森平丨如何用3D打印技术开创制药新纪元?

同写意  · 公众号  ·  · 2024-12-12 17:43

正文


如果并非身在制药行业,很少有人能够想象到,3D打印的对象也可以是药物。


或者说,很少有人能够对“将3D打印用于制药的必要性”有概念。
而事实上,“3D打印药物”并非一种噱头,较传统制药技术在载药能力、个性化用药、精准控释、成本等方面均占有独特优势。早在1993年,3D打印技术便首次被应用于制药行业,第一款3D打印药物Spritam已于2015年获FDA批准上市。
将3D打印技术运用于制药,面临打印设备、打印材料、剂型设计等多方面难题,相关产业距离“成熟”尚有距离。目前,全球仅有约五六十家机构和公司在探索3D打印药物领域,其中包括默克、默沙东、阿斯利康、葛兰素史克等跨国药企。
值得一提的是,与制药业中通常的“西方领跑、中国跟随”故事不同,一家中国企业在3D打印制药中跑出了“中国速度”,跻身全球相关领域引领者序列。
11月30日,在第十五届泰州医博会现场,写意君见到了这家企业的创始人、CEO成森平博士——2015年7月27日,在第一款3D打印药物获批上市的几天之前,她同美国太平洋大学药学院教授李霄凌联合创立了中国第一家3D打印药物专业公司,以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智能制药企业为愿景,将之命名为“三迭纪”。
过去十年里,从首创熔融挤出沉积技术,到建成首条符合GMP标准的3D打印药物连续化产线,三迭纪的每一步都足够扎实,迄今已获包括经纬中国、上海科创基金等在内的多家资本青睐,累计融资超过8亿元人民币,并先后与BioNTech、默克、礼来、勃林格殷格翰、西门子、巴斯夫等公司达成合作。
此外,它还是唯一入选美国FDA“新兴技术项目 (ETP) ”的中国药企,亦是首个获得增材制造行业 (即3D打印行业) 权威性年度奖项2023 TCT Awards“最佳医疗应用奖”的3D打印药物公司。
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从来都需要弥足勇气、智慧和胆魄。具体到三迭纪,这家公司如何实现“从无到有”?其3D打印技术到底能够从何助力药物研产?下一步的布局又将如何助力“自我造血”、提升综合竞争力?




1
从一枚胶囊说起,

我们为什么需要3D打印药物


第十五届泰州医博会 现场,三迭纪展位旁来往的看客们大多会首先关注到一款精巧的3D打印药物,继而发出“药还能长这样、这样做”的感叹——该模型中,胶囊直接包裹的并不是药粉,而是一枚设计精巧的、由一个基座和五枚载药臂组成的含药主体。
这样一枚“胶囊”进入人体后,会发生什么?
穿过食管落入胃部后,胶囊将首先在酸性环境中被溶解。随后,含药主体中的溶胀材料因吸收胃液而发生溶胀,推动载药臂呈花瓣状展开。展开后的含药主体将因结构尺寸大于幽门直径而滞留在胃部,并按照预设释药行为开始释放活性成分。
达到预设的滞留时间后,含药主体花瓣结构软化、解体,进而从幽门排出,时长“可能是十来个小时,也可能是一周”。借助3D打印技术在含药主体中加入的X射线显影剂,药物在胃部的滞留状态和体内转运亦能够被准确追踪。
成森平解释,前述设计主要是为了让药物产品在目标时间内稳定滞留于胃部,并通过预设释药行为提升活性成分吸收、简化给药方案、改善患者依从性。截至目前,三迭纪已有两款3D打印胃滞留产品先后获中 (T20G) 、美 (T22) 两国的IND批准。

部分三迭纪数字化剂型结构设计;三迭纪供图

除花瓣设计,三迭纪还开发出网格状、单腔室、多腔室、多颗粒药芯、多层片等多种剂型结构。前述两款产品之外,三迭纪另有一款产品 (T19) 获批中美两国的IND批准,三款产品分别获得中 (D23) 、美 (T20、T21) IND批准。
前述所有产品均为改良药物。成森平介绍,三迭纪所选取的改良对象均为疗效已被验证、但在一些方面还存在提升空间的原研药,例如给药频率高造成患者依从性差,又或者因给药剂量过高而存在安全性风险。
以T20G为例,作为一款改良型口服抗凝药 (NOAC) 产品 (化2.2类新药) ,它主要用于降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卒中和全身性栓塞风险。与原研产品相比,T20G将给药频率由每天2次降至每天1次,并通过延长药物活性成分在胃部的滞留时间降低了原研产品释放/吸收不完全的风险。
可以说,在药物设计开发环节,3D打印技术最为显著的优势就在于,通过数字化的剂型结构设计和材料研究,控制药物的内外部结构和处方,从而实现精准的药物递送和程序化释放,满足多样化的临床需求。
整个过程需要药学、材料和工程等三大学科的介入,以帮助打印设备、打印材料、药物剂型设计等多方面的落实。身在“无人区”,市场上并没有既成、可用的人才,成森平的思路是:根据公司在不同阶段的业务重点实时补进人才、推进跨学科合作,整个过程犹如“搭乐高”,关键在于以前瞻性的眼光“定义清楚公司下一步的走向”。
目前,三迭纪已经汇集来自20多个学科的100多位成员,研发人员占比77%。正是这支团队,促成三迭纪各个节点“里程碑事件”的发生。在技术层面,最为人知的是其首创的熔融挤出沉积工艺 (Melt Extrusion Deposition, MED ® 和年产能可达7500万片-3亿片的商业规模产线的建成。


2
创新不止:从MED ® 到年产能最高3亿片产线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药物3D打印行业报告》,制药领域的3D打印技术主要基于材料挤出成型、粘合剂喷射成型、粉末床熔融成型和光聚合固化4种原理而诞生。
例如,于2015年获批上市的首款3D打印药物Spritam,它所应用的粉末粘结技术即基于粘合剂喷射成型而开发。该款药物适用于癫痫治疗,由Aprecia公司开发,因独特的内部多孔结构可实现迅速崩解,进而解决吞咽困难的临床需求。
落实产业化是这类技术的一大突破,但粉末粘结技术有着天然的劣势:在产品设计方面缺乏灵活性,难以实现复杂剂型药物的制备——“这个技术解决的痛点较为单一”,成森平介绍道。
2015年之后,由于在复杂制剂结构设计、药物精准递送和释放等方面占有优势,基于材料挤出成型原理的3D打印药物技术逐渐成为主流。不过,在大规模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基础欠缺,限制了其产业化落地的可能。
有没有可能同时实现药物打印的高精度、高通量?
目前来看,三迭纪自主开发的熔融挤出沉积工艺 (MED ® 是最优解——应用MED ® ,从原辅料输入到药物成形,仅需经过混匀熔融、高精度挤出、层层沉积成型三步。

熔融挤出沉积工艺示意;图源:三迭纪官网

基于该“母技术”,三迭纪还开发出了熔融挤出沉积联合微注射成型 (MED&MIM) 、熔融挤出沉积联合半固体挤出 (MED&SSE) 等新制剂工艺;搭建了调释、增溶、肠道靶向、胃滞留和口服生物药等五个3D微结构药物递送平台。
剂型研究、材料研究几乎是与设备、工艺的开发同步展开的。成森平告诉写意君,三迭纪已构建了200多种药用辅料和1000多种配方的材料数据库,用于药物制剂开发,打印温度在25°C到250℃之间。目前,在药物剂型、工艺设备、产品开发方法等多个领域,三迭纪都拥有强大的专利组合,专利布局完整程度和数量均居全球首位——涵盖全球专利248件,其中93件获得授权。
在技术应用维度,三迭纪同样领跑整个行业:2022年,三迭纪在南京江宁高新区建成符合GMP标准的3D打印药物数字化生产中心,第一条连续化产线年产能可达7500万片以上,产能规模在3D打印药物领域位居全球第一。事实上,如果是剂型结构较为简单的药物,年产能还可能更高,“目前最高可以达到3亿,后续还将不断优化迭代”,成森平介绍。
产能之外,连续化、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也是该生产中心无从忽视的特点:一方面,产线的运作由中央控制室一键式启动,从供料到内包装一站式完成,整个生产过程无需人工干预;另一方面,在经历从实验室到量产的工艺放大时,传统制药工艺往往面临较多的参数调整,但在三迭纪建立的这条产线中,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实现“一个打印头到多个打印头的线性工艺放大”。
此外,在整条产线设置的多个过程分析技术 (PAT) 监测模块,则为药片的均质化生产和安全性保驾护航。例如,药物原料和辅料经失重秤精准控制下料,混匀熔融制备成的半固体状态在被运送至打印站前,必须经近红外光检测确定性质均一;逐层打印过程中,线性激光扫描会检测药片每一层的结构;而在包装环节,每颗药都会被单独拍照、称重,不合格药片将被当场剔除。
十年,从理论推演到概念验证、设备打样,再到达到工业化标准,三迭纪的技术创新能力毋庸置疑。在国际上,“三迭纪”这张名片也逐渐收获更多认可:BioNTech、Eli Lilly、Merck、BI等MNC药企均先后与之合作;今年6月,公司入选由世界经济论坛评选的2024年度技术先锋 (Technology Pioneers) 榜单,又在世界范围内迎来一波曝光。
不过,三迭纪毕竟不是一家科研机构。
一个常识是:在制药行业中,主导一家公司命脉的不是科学,而是其对资本的吸引力。成森平并不回避现阶段三迭纪对融资的依赖,但她亦强调自我造血能力的重要性,这很大程度上关系到资本对三迭纪的评估、态度。
今年中,一个“偶然”的发现,让三迭纪获取现金流收益、进一步打造多元商业模式有了可能。


3
开拓仿制药业务,

以“三板斧”构建商业模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