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报记者 马维辉 大城报道
一次偶然的华北渗坑污染事件,揭开了渗坑问题的“冰山一角”。
4月18日,重庆两江志愿服务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两江环保”)公开发布文章称,河北、天津等地发现多处污水渗坑,对当地环境造成威胁。4月19日,环保部与河北省政府、天津市政府联合开展现场调查,结果显示,渗坑污染问题基本属实。
目前,联合调查组已要求河北、天津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立即对渗坑水体、土壤及周边地下水开展监测,并加快治理进度,减轻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同时做好信息发布工作,及时向社会公开监测及治理信息。环境保护部将对相关渗坑污染问题挂牌督办。
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渗坑问题其实早就存在,尤其是乡镇一级数量很多,多年仍未解决。一是因为大部分是在农村,不像城市这么紧迫,很多搁置了起来;二是因为很多属于历史遗留问题,当年制造污染的企业已经不复存在了,而政府出钱治理则“心有余而力不足”。
此次污染渗坑问题的发现,其实非常偶然。
两江环保主任向春告诉《华夏时报》记者,3月21日,两江环保前往河北滹沱河流域考察生态环境,途径大城县时,在卫星地图上看到附近一处农田的水体颜色异常,而且面积巨大,于是前去查看,结果发现那里是一片很大的渗坑群落,附近还有另外两处渗坑及三处工业废渣堆。据附近居民介绍,该堆废渣于2015年底开始倾倒,夏天有很大的腥臭味,让人“无法开窗”。
第二天,向春乘坐高铁去北京出差,路过天津市静海区时偶然向窗外张望,结果意外发现一处颜色异常的水坑,并记录了地理位置。3月28日,他又专程前去查看了一次,PH试纸测试的结果显示为“强酸”。
4月17日,两江环保向环保部、河北省环保厅、天津市环保局、廊坊市大城县环保局,以及天津市静海县环保局寄出举报信,希望告知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这一污染情况,并了解该污染问题的成因和整改计划,推动工业废弃物的治理。
4月18日下午,两江环保又在其微信公众号上对外发布文章《华北地区发现17万平方米超级工业污水渗坑》,披露了这三处工业废水渗坑的情况。
文章发出后,迅速引发关注,截至4月19日上午,该文章的阅读数已超过8万,点赞数超过1300个。天津市静海区环保局主动与两江环保取得联系,希望能就渗坑问题进行沟通。
“我们本来没有什么期待,没想到影响会这么大。后来很多媒体都介入了,环保部也发了声明。”向春说。
据了解,两江环保成立于2010年2月,是一家专注工业污染防治的非营利性环保组织,以基础调查、诉讼调查、专题调查的方式,通过对源头到末端全方位的环境污染调查分析,运用行政、司法、传媒、市场等手段推动污染源治理和减排,减少超标排放、偷排等环境违法问题,提高环境违法成本,改善环境质量。
针对河北、天津的污染渗坑问题,环保部一天之内连发三文,力度罕见。
4月19日下午14时许,环保部发布消息称,针对媒体报道的河北等地发现多处污水渗坑问题,环保部会同河北省政府立即组成联合调查组,赶赴现场进行调查,有关调查情况将及时向社会公开。
到了傍晚18点,环保部再次发布消息称,经过联合现场调查,已经初步查明廊坊市大城县渗坑污染问题基本属实。
内容显示,4月19日上午,环保部和河北省政府联合调查组现场查看了媒体报道的廊坊市大城县两处渗坑。据大城县政府反映,两处土坑均为多年挖土形成,2013年曾发生废酸违法倾倒事件,导致坑内存水及土壤受到污染。废酸倾倒事件发生后,大城县政府组织相关单位对污染水体进行了治理,但治理工作一直未完成。
目前,联合调查组已要求大城县政府及相关部门立即对渗坑水体、土壤及周边地下水开展监测,并制定整治方案,加快治理进度,减轻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同时做好信息发布工作,及时向社会公开监测及治理信息。环境保护部将对相关渗坑污染问题挂牌督办。
当日晚间22时许,环保部第三次发布消息,通报了环保部和天津市政府联合调查组对静海区渗坑污染问题进行的现场调查。
4月19日,环保部和天津市政府联合调查组现场查看了媒体报道的静海区西翟庄镇一处渗坑。据天津市环保局2013年摸底排查情况,静海区有18个类似渗坑,多为废酸倾倒或偷排所致。静海区政府自2014年起开展渗坑废水重点整治工作,已治理完成14个渗坑。2016年底,静海区政府完成采购招标,对剩余4个渗坑(含此次媒体报道的渗坑)进行深度治理,目前已治理完成1个渗坑。联合调查组现场检查时,渗坑废水治理设备正在安装调试。
目前,联合调查组已要求静海区政府及相关部门立即对渗坑水体、土壤及周边地下水开展监测,并加快治理进度,减轻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同时做好信息发布工作,及时公开环境监测和污染治理信息。环保部将对相关渗坑污染问题挂牌督办。
针对环保部的反应,有评论表示,这一次政府反应非常及时,应该“点赞”。
在环保部挂牌督办的压力下,19日晚间21时许,大城县人民政府也发布了《关于南赵扶渗坑治理工作情况的说明》(以下简称《说明》)。
《说明》显示,大城县委、县政府对该问题高度重视,并于18日晚组织县环保、公安等部门对渗坑情况进行详细调查。经调查,两渗坑均位于大城县南赵扶镇,分别为原南赵扶砖厂渗坑和原化肥厂渗坑。渗坑污染系由旺村镇村民李某某叔侄将废酸倾倒进坑塘所致。2013年5月28日,县公安局已对该案立案,后将犯罪嫌疑人抓获。
2014年3月,大城县人民政府经过调查比较,选定龙淼公司对砖厂渗坑进行治理,选定碧水源公司对化肥厂渗坑进行治理。
砖厂渗坑方面,第一次治理时间为2014年4月至当年7月,合同约定水治理后PH值6-9之间,色度≤50,无异味。乙方完成治理后,经县环保局监测站验收合格,并出具了报告。但是8月底水质出现反弹,到2015年11月又进行了第二次治理。2016年9月,水质再次出现反弹,镇政府要求治理公司继续进行治理,但该公司以各种理由拒不执行。
化肥厂渗坑方面,也于2014年4月至当年7月进行了治理,合同约定治理完成后水的PH值要达到6-9之间,色度≤50,无异味。由于技术等原因,第一次治理未达到要求。2014年10月到2016年6月,南赵扶镇又分两次与碧水源公司签订《补充合同》,该公司均未达到治理要求。2016年9月,南赵扶镇将碧水源公司起诉至大城县人民法院,法院判决解除南赵扶镇政府与碧水源公司签订的合同,碧水源公司赔偿南赵扶镇政府经济损失。
2016年底,县政府将两个渗坑治理工程列入2017年县政府重点工程,预算3848万元。
目前,大城县政府已成立了县长为组长,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环保、公安和有关乡镇为成员的渗坑治理领导小组,加快推进渗坑治理工作,并正在积极联系国内顶尖治理公司对污染水体进行研究,制定切实有效的治理方案。
《说明》中提到,化肥厂渗坑治理企业是“碧水源公司”,由于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业内简称“北京碧水源”)是知名水处理企业,因此迅速引发关注。
《华夏时报》记者第一时间联系到上市公司北京碧水源常务副总裁何愿平,对方表示,该事件纯属“乌龙事件”,公告所指的“碧水源”非“北京碧水源”,而是一家在河北地区抢注同名商标的公司,北京碧水源在河北无此类业务,也从未受到过法院起诉。
“该事件由媒体报道后,公司迅速进行彻底调查,发现涉事‘碧水源’是一家在河北地区抢注同名商标的公司,全名是‘廊坊市碧水源环保设备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法定代表人是王绍华,与北京碧水源毫无关系,纯属乌龙事件。”何愿平表示,截止目前,北京碧水源在河北地区未开展过渗坑治理的相关业务,也从来没有受到过当地法院的起诉。
据两江环保检测,静海渗坑中的污水PH值为1-2。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循环经济科技成
果转化促进中心副主任曲睿晶告诉《华夏时报》记者,PH值1意味着水质已经严重酸化,一般正常的水质应该是弱碱性,PH值在7-8左右。
广东云水谣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霍雨佳也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强酸对土地的侵蚀特别严重,同时,由于渗坑周边还有农田,所以危害会更大。
“(渗坑)专业的叫法是蒸发塘,大概两三年以前,建设部就明确发文,禁止使用这种蒸发塘了,污染必须要经过处理才行。”霍雨佳表示,而蒸发塘中这么多的高浓盐废水,绝对不会是一个厂家就可以完成的,肯定是附近工业园区的集中排放。
曲睿晶表示,一般排放此类强酸物质的多为电镀、化工、金属加工类企业,以及稀土、锂、铁等矿业企业。
“化工废酸、废盐属于危险废弃物,处置成本非常高,需要上百万元。而违法成本又非常低,即使偷排被抓到,罚款也只有十几万元,所以偷排的概率非常大。”他说。
薛涛表示,渗坑问题目前还只是“撕开了一个角”,早在7、8年前,天津等地就曾经发现有很多工业渗坑,尤其是乡镇一级比较多。公开信息也显示,2013年河北省曾经对“渗坑”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全面排查全省境内的渗坑水质及纳污情况。同一年,天津也将90多个存贮工业废水渗坑塘列为治理重点,通过“关、停、迁、治”方法,从源头上解决污染问题。
“渗坑的问题其实很容易查,遥感卫星图片都能看到,地方政府也应该掌握情况,只是暂时还没有能力全部处理。”他说,我曾经与业内探讨过修复成本,一个渗坑可能就需要几千万元。一两个的话还能修一修,这么多,政府财力也很难支撑。
華夏時報
—思想创造价值—
▶微信 | chinatimes
▶微博 | @华夏时报 @水皮
▶网站 | http://www.chinatime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