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电影派
这是一个不严肃但很有趣的电影公众号,跟着派爷一起涨姿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桃桃淘电影  ·  让最懂大卫·林奇的人,悼念林奇 ·  3 天前  
虹膜  ·  春晚历史上,最经典的小品是哪些? ·  2 天前  
中央戏剧学院就业创业指导中心  ·  UCCA招聘丨新年之际,邀你同行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电影派

果不其然,「长城」北美上映票房口碑双扑街

电影派  · 公众号  · 电影  · 2017-03-02 22:29

正文

点击关注电影派

从此过上没羞没臊的观影生活


电影派
Vol.409


本届奥斯卡除了史上最大的乌龙这个梗以外。


还有颁奖典礼时,主持人对电影《长城》无情的嘲笑。


上月,张艺谋执导的电影《长城》在北美上映。


派爷起初很期待反响,毕竟当初派爷可是一顿怼它。



而有些人则认为,这部电影是拍给老外看的,国人看不明白很正常。


这电影搁在别人那儿,都是好电影。


当初《英雄》在国内恶评如潮,但在海外备受追捧。它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长城》的票房标尺。


或许,说不定《长城》真能在北美被「洗白」



然而,事实证明这些人被啪啪打脸。


数据胜于雄辩,请看——


目前《长城》国内票房占超过11.7亿美元。


深得同行《摆渡人》衬托,跌跌撞撞冲破了10亿元。



但豆瓣的分数一直处于新低。



再来看看外国人对这部电影的反响如何。


北美首日票房590万美元,仅是中国内地首日票房1.24亿人民币的1/3



落后于已经上映第二周的《乐高蝙蝠侠》775美元)和《五十度黑》680万美元)。


要知道,这两部电影的制作费用分别只有8000万美元和5500万美元。


而《长城》却花费了高达1.5亿美元!


宣传阵势也绝对是中美合拍片历史上最齐全的一次。


洛杉矶的大街小巷放满《长城》大型宣传牌。



从主创的媒体宣传到首映式,步步都踩在好莱坞最专业的公关线上。


尤其是美国本土明星,该片的男主角呆萌(马特.达蒙)



为了宣传电影,参加首映式,做美国媒体棚内专访。


还上了「死对头」的鸡毛秀。



好歹是别人家的「帝国英雄」,这么卖力推广《长城》,我都感动了。


真不容易啊——


让人心伤的是,除了票房不佳,海外口碑惨烈,媒体评价更是不容乐观。


马特.达蒙的《长城》史诗般地崩塌。——洛杉矶时报


《长城》是马特.达蒙从影以来口碑最差的电影之一。——波士顿环球



烂番茄只有35%,74评,49位给出差评。


权威影评人的数据更为糟心,新鲜度仅有14%。



IMDb6.3


想起王健林曾在冬季达沃斯论坛上称,


如果《长城》的票房在全球能够收到4-5亿美元,就非常成功了。


呵呵,想啥呢?


其实,张艺谋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就致力于让自己的电影国际化。


《长城》是他至今为止在这方面动作最大的一次努力——


“对我来说,这部电影的意义是让我国电影、电影人走向世界。”


可惜任心力交瘁,影片在国内外还是实力扑街。


估计也是在他意料之外吧。


要不然他就不会亲自到试映会现场了解美国观众的兴趣点所在了。



依派爷所见,《长城》北美惨败,有一半原因败在这四个字上——


不伦不类


有些地方用力过猛,有些地方却没有踏实斟酌。


《长城》在美国的确很难卖,在中部和二线城市的美国大众根本不知道张艺谋。


所以它在美国的宣传海报和电影预告,一直强打马特.达蒙+长城两个卖点。



但这也正是该片的一大败笔。


当传奇影业向西方观众公布第一版《长城》预告片时,就迎来了铺天盖地的批评。


显然老外首先针对的不是故事设定。


在《长城》之前,一部叫《神战:权利之眼》的电影上映。



它讲述的是埃及神话故事,卡司却是清一色的欧美演员。


这种举动无疑触碰了「种族主义」的红线。


之后导演和该片的出品方狮门影业遭到影迷的炮轰。


被逼得公开道歉都未能挽回名声,最终因「政治不正确」在票房上惨淡收场。


近年来在欧美国家因为这类问题而遭到炮轰的小说、电影和游戏不在少数。


斯嘉丽《攻壳机动队》中扮演日本人草雉素子也被疯狂吐槽。



很多影迷看到《长城》由白人担当主角,就会先入为主。


认为马特.达蒙饰演中国人。


难道传奇影业觉得欧美演员天生就更优秀吗?



虽然呆萌并非饰演中国人,只是欧洲雇佣兵。


但我猜想,张艺谋选用他作主角之一是有野心的


大多数美国人都觉得自己的国家特强,是世界之主。


其所塑造的「英雄」也是一副舍我其谁的老大做派


不论是「扬基」或是牛仔;是向西部扩张的白人移民,还是征战海外的美国大兵。



普遍具有浓厚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


肌肉+勇气+自信+救世主的身份设定+群众路线=个人英雄主义。


这说明英雄文化和美国式英雄,在美国人中有很大的市场和深远的影响。


既然《长城》要推出世界,为了迎合美国人口味,自然地也搬上「英雄拯救世界」的套路。


自带「帝国英雄」属性的马特.达蒙刚好适合。


但是,老谋子忽略了两件事。


一是「白人拯救中国」会引起不少反白人斗士的不满。



在影片播放前,美剧《初来乍到》的华裔女主吴恬敏在推特上的推波助澜足以让票房减低。


吴恬敏在推特上发表了一篇长文,抨击制片方为了票房让马特.达蒙成为拯救中国的男主:我们需要马上停止只有白人才能拯救世界这种种族主义的神话了……我们的英雄不长马特·达蒙那样”。


接着是华裔喜剧演员Jenny Yang,参加完洛杉矶中国剧院举行的《长城》首映礼之后,发出一条语气嘲讽的推文:


马特·达蒙,感谢你所做的一切,拯救了中国人民!


掀起了「谢谢马特.达蒙」的浪潮。



谢谢马特·达蒙出卖了他的所有朋友

谢谢马特·达蒙告诉我用塑料保护沙发

谢谢马特·达蒙告诉我他是孔子

谢谢马特·达蒙引荐了波霸奶茶


如果马特.达蒙能在宋朝就拯救了整个中华民族,那么后来的中国文化精髓都应该感谢他。


说到底,这些美国华裔们是在讽刺电影制作方缺乏种族自豪感。


二是美国人对自家明星在外拍戏并不感冒。


《星球大战》、《指环王》这种在外星球或者臆想世界中的奇幻题材,没有固定地域,可以接受。


《逃离德黑兰》、《勇敢的心》这类宣扬美国明星在国外展示英雄主义的真人真事电影,符合他们的英雄文化也可以接受。


但如果自家明星去国外取景,卡司大多是外国人,那他们就不买账了。


美国人OX;有一个呆萌有毛用?最后玩的又不是我们拯救世界。而且一堆不认识的奇异中国人占了3/2屏幕,看个鸟?


最明显的是著名导演马丁.斯科塞斯的《沉默》,讲的是一个白人去另外一个国家和当地人民发生的故事。


票房同样不高。




等等,卖点还有长城呢!


毕竟在美国人眼里,中国长城充满了神秘色彩。


然而令人失望的是《长城》根本就没有讲关于这个世界奇迹的建造过程和产生原因。


只是地点发生在长城,真是呵呵哒了。


最可笑的是,这次中国长城的味道怪怪的。


《权力的游戏》中的长城用来抵挡僵尸(异鬼)等。



而《长城》却玩起了抵挡绿色的蜥蜴。


说好中国长城是用来防御蒙古人的,怎么成蜥蜴了?


《长城》向历史竖起了中指。——MTV


之后还有一堆思路新奇的网友觉得这是在映射「川普长城」,这脑洞绝了。


那些绿色蜥蜴好比成群结队的墨西哥非法移民,而川普则打算修一座美国长城把他们挡在外面。


哈哈哈哈哈哈~~~



两大卖点都不起作用,故事更加不咋的。


花了1.5亿美元,用了美国大明星马特.达蒙。


呈现的却是一部B级怪兽电影。


面对观众一片嘘声,呆萌和张艺谋也是尴尬了。


不约而同地把它定位为「娱乐性很强的爆米花电影」。


WHAT?我没听错吧?



好莱坞是今天最大的爆米花电影制造基地。


但人家绝不只有酷炫的视觉效果,还有丰满的立体角色和感人的故事啊!


《长城》到底有什么?


论视觉效果,虽然张艺谋是摄影师出身的导演。


《长城》的画面效果也很震撼,但不足以和《哥斯拉》、《金刚》、《环太平洋》等类比。


看惯好莱坞巨制的美国人,根本看不上这特效好吧。


《长城》是一团乱糟糟的荒谬视觉特效。——国家广播电台


视觉赶不上人家,人物没立起来,故事不感人。


为了追求国际市场,刻意迎合欧美人口味的做法。


把力气耗费在场面和阵容上,却没有仔细斟酌故事内容,简直就是重蹈覆辙。


如同那些好莱坞导演为了赚中国票房,前仆后继地加入大量蹩脚中国元素一样。


最后落下「两头不到岸」的悲剧。


各大媒体花式吐槽,称它是「无聊打怪片」和「烧钱的灾难」。


《芝加哥先驱导报》:一部怪兽电影,一部白人拯救者的电影,一部沉闷到令人发指的电影。


《电讯报》:《长城》有一件事做的绝对没错就是那堵墙,因为看这部电影就像不停地把你的头往上面撞。


《华尔街日报》:电脑随机生成的怪物,让这部电影重复又让人觉得麻木,既无法触动也不能吓到或是感动到我们。


《纽约时报》:《长城》里混杂了蹩脚的台词和浪漫元素,演员喋喋不休地宣扬带有煽动性的价值观。


相信这些批评的人,并不是不了解《长城》的制作情况,而是纯粹的不喜欢张艺谋这种浮躁的心——


奢望用模仿好莱坞的蹩脚作品冲击好莱坞,向世界输出中国文化。


想想也是挺可悲,为何不老老实实回归故事?


“如果说好莱坞希望与中国电影人合作的话,那就应该放弃不伦不类的合拍片。更好的做法,是在中国建立一家国际制片公司来培养年轻的中国电影人和编剧,并帮助他们创作出可以吸引中国观众的影片。”彭博新闻社在《为什么中国和好莱坞无法交融》一文中如是评论道。


宫崎骏的动画从来都没有刻意迎合任何地区的口味,但依然在国际上享有崇高声誉。

证明真正优秀的作品,它自己会发光:


民族就是世界的。



没有灵魂没有情感的作品,不论包装再华丽也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回归到《英雄》和《卧虎藏龙》那样纯粹地表达中国传统文化,也许更容易打开市场。


《长城》成「全球大片」失败的试验品。


给现在愈演愈烈的合拍片潮流敲响了警钟。


要想走出世界,输出中国文化?


先把导演本职做好吧!


一个zan=国师请珍惜自己的羽毛。

欢迎在评论下方调戏派爷,跟着派爷有肉吃。

更多见解可在文章下方即时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