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猫哥的视界
,作者
花猫哥哥
(本文不代表财金新天地立场)
近日欧
洲议会选举降下帷幕,初步计票结果显示,极右翼政党在几个大国中的强势表现格外醒目。
在法国,由勒庞领导的极右翼政党国民联盟获得31.7%的选票,是马克龙领导的执政党复兴党得票率的两倍多。
在德国,最大在野党联盟党以30.3%的得票率取得第一,极右翼政党德国选择党以15.6%的得票率位居第二,朔尔茨领导的社会民主党创下史上最差成绩,得票率仅为14.1%。
欧洲民意为什么右转?
网上有各种热议,今天我们讲一个更
深层次原因,欧洲经济领头羊德国工业4.0是怎么溃败,又是如何在中国实现的。
大家了解德国工业化溃败的来龙去脉就更好理解欧洲民意为什么会右转。
1
德国工业4.0
5月28日,德国《世界报》网站刊登了一篇有意思的文章:《德国正在经历无声的工业消亡》。
文章的大意是,2023年有17.6万家公司从市场上消失,其中只有11%是破产所致,绝大部分是悄然关停的。
这类公司中工业企业越来越多,涉及化工企业、技术服务商、机械制造商、汽车制造商和电气工程公司等等。
文章对这种情况忧心忡忡:“工业企业的关停正在伤害我们国民经济的内核。”“德国工业基础正在萎缩。”
说实话,这篇文章颠覆了中国人对德国的印象。
大家的概念中,德国是欧洲头号工业强国,当年德国人提出的工业4.0曾经让中国人很紧张。
各路学者有人惊呼工业4.0会颠覆整个世界制造业,有人分析工业4.0对中国的启示,还有人表示要赶紧向德国人学习。
结果几年过去了,中国的“中国制造2025”都差不多了,德国工业咋就快死了呢?
额,说德国工业快死了不恰当,德国工业其实还活着,只不过活的地方是在中国。
德国巴斯夫在湛江,德国宝马在沈阳,德国奥迪在长春,德国大众甚至顶着美国压力,跑到新疆区开生产线。
而且看看这些工厂,都是一水的工业4.0标准。
难怪有网友调侃,原来德国人的“去中国化”,真正意思是“去中国搞工业化”啊!
那么问题来了,为啥德国的工业4.0没动静,反而在中国实现了呢?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啥叫工业4.0。
按照当前世界的共识,工业1.0是蒸汽机时代,工业2.0是电气化时代,工业3.0是信息化时代。
工业4.0其实就是“互联网+制造”,也就是所谓的智能化制造时代。
这个概念,最早是在2013年的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提出的。
基本含义是指“制造业的智能化”,利用物联信息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将生产中的供应、制造、售信息数据化、智慧化,最后达到快速,有效,个人化的产品供应。
简单来说,就是实现
工业化的小批量个性化定制。
我们以汽车为例。
我们之前买车的时候,经常面对这样一种纠结:
中配有电动座椅、车内大屏,高配有后视镜折叠,座椅按摩,选哪个好呢?
我想要座椅按摩功能,但又不想要后视镜折叠,为了一个座椅按摩,再多花一两万再买个后视镜折叠太不划算了。
那能不能让车厂给我生产一个不带后视镜折叠、又带按摩座椅的车呢?
对不起,不行。
因为车厂要考虑流水线生产成本,显然生产配置一样的车型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如果千人千面,车厂的时间都忙着找不同的零件了,怎么保证效率?
所以我们看前些年的车型,都是高中低三四种配置。
你只能在厂家给你的套餐里面选择,想换个座椅颜色都不行。
但是现在,这个局面要改变了。
工业4.0的到来,给快速、小批量、个性化的生产带来了可能,说白了就是智能化定制生产。
我们假设一个场景,智能生产车间里,生产线上连续来了三辆已经成产完毕的整车框架,分别是甲、乙、丙定制的车。
甲的车先遇到机械臂,生产系统一扫车架上的RFID编码,再回头查查订单,就会告诉机械臂说:
甲的车要红色座椅,不要座椅按摩,然后机械臂就抓来一个不带座椅按摩的红色座椅装上了。
然后乙的车过来了,乙要白色座椅,带座椅按摩,生产系统按照订单下指令,于是机械臂抓来一个带座椅按摩的白色座椅,装上了。
丙的车过来了,因为丙备注自己要改装床车,所以要什么功能都不带的座椅,也不加钱选配色。
所以生产系统告诉机械臂说,你随便找个最基本的座椅装上就行!
看到没?
这就是智能化生产,每一辆车在你从网上选完配置、锁单的那一刻起,它就是为你定制的,他所有的特性,都是符合你的喜好的。
这对以往的大批量工业生产来说,可以说是一次彻彻底底的革命。
不过别着急,这还只是这场革命的第一步。
第二步,就是
生产效率的极大提高。
生产智能化,商品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生产设备也智能化了。
生产设备不断地采集自己的数据上传到工业互联网上,这样终端就会判断,哪些设备忙,哪些设备闲,于是就能灵活调配生产资源。
你以为这就够科幻了?
别着急,还有第三步,那就是
卖服务。
以往产品卖出去,基本就是一锤子买卖,除了售后维修,基本没什么机会再赚钱了。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比如你买了一个智能手表,它每天都会不断采集你的身体数据。
这些数据也许对手表厂商没啥用,但对保险公司、私立医院来说,可是绝对的金矿!
所以,当万物互联到极致的时候,所有的商业模式都将被重塑,这就是德国工业4.0的野心。
那为啥德国人会先提出工业4.0这个概念呢?
因为德国人很清楚,要论机械化大规模生产,德国因为规模、人力的原因,再加上规模效应,是绝对赶不上中国以及东南亚国家的,从成本上就没法竞争。
竞争不过咋办?
一是死,二是走个性化小规模定制路线,通过个性化来留住客户。
不得不说,德国的眼光狠毒辣,一眼就看穿了德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还给德国制造业未来指明了方向。
但是别着急,这也只是个方向而已,因为搞这个工业4.0,不是谁都能搞的,要有门槛的!
第一是通讯门槛。
工业4.0的核心,其实在于两端,一是总控系统,二是生产系统(机器人)。
总控系统和生产系统之间,要联网,那么联网用什么语言?用什么设备?用什么系统?
这里面就涉及一个通讯协议的问题。
咱们上网用的是TCP/IP协议,但用在工业互联网上,这个协议远远不够。
再比如,生产部门用的是一套系统,业务部门用的是另一套系统,设计部门也有自己的系统。
这仨系统原本各自有各自的底层代码,咋办?未来联通的时候,用谁的协议?
就算你通讯协议让三者连上了,如何让他们仨一起协同工作呢?
还有,就算你搞定了总控系统和生产端,那么商品端呢?
生产系统咋知道流水线上过来的这三辆车,到底是甲的还是乙的还是丙的呢?又如何判断到底是该装红色座椅还是白色座椅呢?
最后,等你千辛万苦把商品卖出去,却发现客户使用的地方没网络,数据传不回来!咋办?
第二是供应链门槛。
车厂高效率生产有个前提,各种零部件必须都准备好、摆放好。
比如要给甲的车装红色座椅,但是机械臂一看,红色座椅没了!咋办?
这就非常考验一个厂家的供应链管理能力了。
供应链管理有三个关键要素,一是供应商,二是物流,三是成本。
供应商产品的质量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它能够给你准时、足量、准确地供货,否则一个零部件缺了,一辆车就生产不出来。
物流也很重要,一个高效的物流系统,可以将供应商的产品准时安全运到工厂,而且物流费还不能太贵。
至于成本就更不用说了,无论是电能供给,还是原材料供给,或是人力供给,其成本都是影响产品最终价格的重要因素。
如果成本控制不住,你就算定制出再优秀的产品,客户也不会买。
第三就是大数据处理能力。
产品在运输、生产、销售以及后续服务的过程中,每时每刻都在产生大量的数据,这就对企业的大数据处理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比如,甲选蓝色车漆、红色座椅、带激光雷达、带驾驶辅助、带碰撞提醒;
乙选紫色车漆、白色座椅,不要激光雷达、要碰撞提醒;
丙选灰色车漆、米色座椅,要激光雷达,不要碰撞提醒。
那么,如何更加合理地安排这三辆车的生产顺序和加工流程?
这还只是三辆车,如果是300辆、30000辆呢?怎么安排呢?
这就需要强大的“大脑”,来对生产过程进行优化处理,不仅要迅速、准确地把每一个需求传达到“大脑”中。
而且大脑还能给出最优解,安排生产,这对数据处理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非常考验系统的自主决策水平。
所以,工业4.0听起来很美好,但还真不是阿猫阿狗都能玩的。
2
样板工厂的衰落
德国的工业4.0提出之后,并不像美国人那样炒概念,而是实实在在要搞的。
为了推广工业4.0,德国人率先搞了两个“样板工厂”。
一个是博世集团的洪堡工厂,另一个是大众沃尔夫斯堡工厂。
后来两个样板工厂接待了很多国家的参观者(有很多都是中国的),借此展示德国工业的未来。
那么十年过去了,德国人的工业4.0一定成功了吧?
相反,并没有。
不仅没有,
连样板工厂都黄了。
2021年,博世集团洪堡工厂关闭。
2023年,大众沃尔夫斯堡工厂大量减产,工厂处于关闭边缘。
那么为啥德国人提出工业4.0,但自己却搞不下去了呢?
原因很简单,德国的工业4.0,被德国人自己给玩死了。
第一是排斥华为。
前面讲了,工业4.0首先要解决通信问题,这不是两个电脑拿网线一插那么简单,而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
比如在钢铁厂的冷轧过程中,为了精确地测量钢板的温度,传感器必须部署在温度极高的环境中。
这大大超过传统有线通信的能力,必须采用高效的无线传输技术。
在石油炼化工厂中,存在大量密集的金属管线,对无线信号有比较强的屏蔽效应,这时候就需要考虑绕射和穿透力强的技术,如eLTE。
这些行业上的特殊要求,对工业4.0的通信要求非常高。
而且涉及嵌入式技术、网络技术、云数据中心和安全数据交换,以及多个设备之间、多个工厂之间的协作,不是谁都能搞定的。
德国人制造业不错,但是通信产业和信息产业嘛,就差点意思了。
所以,德国人只能向外找解决方案。
说实话,这解决方案也不是谁都能搞出来的。
首先要本身就有很强的通信实力,其次要在互联互通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第三是已经在其所在国实现了制造业领域的成功验证。
德国人看来看去,似乎只有中国的华为符合要求。
然后默克尔亲自访华,与中国签订了一揽子协议,决定共同开展工业4.0合作。
这些合作,在2015年的德国汉诺威消费电子、信息及通信技术展(CeBIT)全面展现出来。
比如,华为与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在工业4.0方面展开合作,向交通运输、石油和天然气、制造业领域推出物联网和工业4.0解决方案。
比如,华为和恩智浦准备以LTE-M技术和工业以太网网关为核心,承载工业4.0 IoT连接、安全、设备管理、与运营平台的核心价值,为客户提供自动化生产,能源优化,配件管理,实时故障诊断与定制化按需生产等重点应用。
比如,华为与总部设在德国图林根州的Indu-Sol公司,合作研发工业网络自动化技术、现场总线系统和工业网络的解决方案。
再比如,华为与世界上最大的机械臂公司ABB,一起合作开发工业4.0时代的加工机器人。
可以说,从通信技术、信息技术、底层系统、末端机械臂,华为在工业4.0中无处不在,深深嵌入了工业4.0之中。
但问题在于,随着华为被美国制裁,华为与德国的合作,也开始面临了阻挠。
本来在默克尔在的时候,德国面对美国压力还是很头铁的,和华为开展了一系列合作。
坚持采购华为5G设备,其中2.4万个站点的8万根天线均来自于华为,实现了覆盖德国95%的人口,至于工业4.0的合作,也一直在继续。
但是朔尔茨上台后,情况就不一样了。
虽然朔尔茨没说啥,但德国副总理兼经济和气候保护部长罗伯特·哈贝克却一直在上蹿下跳,攻击华为设备“不安全”。
罗伯特·哈贝克是何许人也?
绿党主席,美国人的傀儡嘛。
于是德国各行各业,都开始陆陆续续与华为“割袍断义”。
先是德国联邦议院批准“通讯安全法2.0”,对5G技术“不可信赖”的供应商所发挥的作用加以限制。
然后,德国电信巨头T-Mobile单方面终止了与华为的合作,理由是“公司出于安全问题的考量”。
紧接着,德国铁路要拆除华为所有5G设备,哪怕耗费4亿欧元,并导致相关基建项目延期5至6年,也要坚决执行。
通信设备尚且如此,何况关系德国命脉的工业4.0?
结果就是德国剥离了华为之后,相关工业4.0配套技术的研发举步维艰,至今没有落地,更别说推广了。
第二是供应链断裂。
前面讲了,工业4.0依赖稳定的供应链,可是现在德国的供应链呢?已经七零八落了。
德国工业为什么强?
不是因为有宝马奔驰和大众,而是因为德国供应链上的数以百万计的德国中小制造企业。
这些中小制造企业,专注于生产某个有技术门槛的零部件或者小产品。
全球工业市场的众多细分领域中,有很多顶尖产品是由德国中小企业制造的,经济学家称这些企业为“隐形冠军”。
全世界有2500个隐形冠军,德国独揽了1307个,尽管美国的人口将近德国的4倍,可美国只有366个隐形冠军。
这些隐形冠军重要发展路径是专注做配套专家,不断提升行业专业能力并做精做强,而不是盲目地搞多元化发展路线。
在专精这条赛道上深耕久了,德国的“隐形冠军”很大一部分已经成长为行业内唯一或少数能满足产业链特定需求的供应商。
举个例子,德国舍弗勒集团,是全球范围内生产滚动轴承和直线运动产品最好的供应商。
还有德国伍尔特集团,他们花了70多年时间制造出世界上种类最全的螺丝。
能提供从螺钉、螺钉配件和锚固件到工具、化学技术产品和个人防护设备等12.5万余种产品,一年就能销售199.5亿欧元。
类似的还有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的汉臣公司,主要设计生产运用于工业领域的液压缸以及驱动系统等,同样无人能超越。
别看这些企业造的东西不起眼,但恰恰是他们构成了德国经济的中间层。
他们就像毛细血管一样,
往上给德国的大企业输血,往下把养分贯穿到整个国家肌体当中,联系着全部就业人口的80%和出口产品的60%。
但问题在于,这些隐形冠军,正在迎来倒闭潮。
为啥呢?
因为俄乌战争后德国的外交政策。
德国是对外能源依赖度最高的欧洲国家之一,大概56%的天然气、50%的煤炭和30%的石油从俄罗斯进口。
过去,德俄关系不错,德国能从俄罗斯获取非常廉价的能源,这些廉价能源最终反映在了生产成本之上,让德国制造拥有极佳的竞争力。
但是俄乌军事冲突爆发后,德国纠结了一番之后,终于加入了对俄罗斯能源说“不”的行列。
开始停止进口俄罗斯原油和煤炭,紧接着北溪2号被炸,廉价的俄气也断了。
这一下子,德国那些隐形冠军就迎来了灭顶之灾,没法生产了啊!
汽车玻璃供应商需要24小时不断电的熔炉,一断电就会造成整个炉芯凝固;
转向机、压铸机同样需要海量的热能和电能;
汽车内饰、车灯和方向盘也非常依赖来自石油和天然气的化工产业。
气断了,那还怎么生产?
化工产业原料没了或者价格飙升,那还怎么生产配套产品?
因为这些隐形冠军很多都是家族企业,绝大多数不跨国发展也不上市,产品和业务聚焦于细分市场,靠着德国的供应链吃饭。
平时尚可躺着挣钱,一遇到危机都会暴露抗风险能力低下的一面,面临生产成本暴涨,扛不过去就只能倒闭。
结果在俄乌开战半年后,德国月破产中小企业数量就达到了718起,同比增加26%。
这些隐形冠军破产了不要紧,那么残缺的供应链咋办?
哪怕只是一个零部件断了,都会影响整个德国汽车、机械等等生产!
这时候再去全球找供应商,且说能不能找到品质一样的产品,就算找到了,万里迢迢运过来,怎么保证交付期?
这时候,你的4.0工厂就算再先进、再智能化,没有零配件,又能如何?
第三就是数据处理拉胯。
咱们都知道,移动互联网时代,只有中国和美国赶上了。
相反,像日本和德国这样的国家,转型非常缓慢。
这就导致,德国无论是信息技术、通信基础还是上层的信息系统,都非常落后。
那么工业4.0工厂在下订单、生产、销售以及后续服务的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咋办?
德国有没有足够的算力去处理?显然没有。
于是,德国的一些工业4.0,一度依赖中国的阿里云。
但是呢?
德国的迫害妄想症又犯了,总觉得阿里云不安全,于是就自己搞出了一个云计划—“Gaia-X”,旨在建立一个“安全的数据基础架构”,以减少对阿里云的依赖。
这个计划的目标,是为欧洲,为欧洲各国政府、企业和公民开发新一代的欧洲数据基础设施,并创建一个“强大、有竞争力、安全和可信赖”的基础架构。
你看,德国不想用阿里云,但同样不想用美国的亚马逊云。
德国显然是想搞一个欧洲说了算的云计算平台,最终实现“安全可控”。
这种想法没问题,但问题在于,你也要看看你有没有这个能力啊!
技术上的难题咱们就不说了,拿钱买就是。
关键在于,德国为了让这个云平台拓展到整个欧洲,不得不接纳了很多乱七八糟的人。
包括董事会里面的OVHCloud、空中客车、Orange和德国电信的高管,以及Digital Europe、CISPE和Bitkom等协会的代表,等等。
Gaia-X成员组织也从20多个猛增到320多个,设置了几十个中心,并成立了十几个委员会。
结果就是,这些人和成员组织各有各的利益,因此这个计划基本上一直陷于内斗,迟迟无法取得进展。
以至于Gaia-X成员NextCloud的创始人Frank Karlitschek无奈地哀叹:“厨房里的厨师太多了。”
自己的云计算平台用不了,中美的平台又不想用,那德国那些企业,连找谁解决数据处理都不知道,还怎么做4.0升级改造?
3
挣钱不寒碜
从现在来看,德国人的工业4.0,虽然听起来非常酷炫和前瞻性,但最终搞成了一地鸡毛,更像一个不可实现的乌托邦。
反倒是咱们中国,可以说是第一重视工业4.0的。
不仅重视,而且还赶紧出台自己的产业政策,于是《中国制造2025》横空出世。
中国制造2025可以说是完全吸取了工业4.0的精华,还针对中国现状和特点进行了本土化改进。
十年过去了,中国版工业4.0,已经初具规模。
不信我们去看看央视探访的小米工厂、华为赛里斯工厂,看着那如林的机械臂、精准的个性化生产,就知道工业4.0到底是啥样子了。
那么,工业4.0是如何在中国实现的呢?
首先是中国拥有超级完整的中高端产业基础。
产业基础是工业4.0的核心,原因很简单,中国已经干了几十年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拥有了全球最齐全的产业基础和制造业产业链。
产业升级无论需要什么,都能找到相应的供应商。
不要小看这些供应商,这才是中国实现工业4.0的底气。
举个例子,机械臂。
差不多十年前,机械臂那可是妥妥的高科技产品,一台动辄上百万。
这么贵,搞大规模的4.0升级要花多少钱?
所以首先就要把机械臂的成本降下来。
只要有需求就好办。
最近十年,中国机械臂企业如雨后春笋一般拔地而起,从几十家迅速增加到上千家。
也许最高端的产品他们还拿不出来,但满足大多数工厂需求的机械臂,中国已经完全实现了国产化,价格也跌到了十几万一台。
这样一来,各地的工厂老板们一看,升级工业4.0才这么点钱?升级后的利润能翻番?
那还说啥啊,升!
结果中国实现机器人生产的企业,在5年内增加了400%!
其次是政府层面的产业扶持。
中德两国在国家层面上,其实出台的政策差不多,那为啥效果差这么多呢?
就是因为德国在产业扶持方面差太多了。
德国现在是执政联盟,各个部长分别隶属不同的党派,代表不同的利益。
光一个到底用太阳能发电还是用煤发电都能扯上好几年,你怎么能指望德国在工业4.0领域给出合理有效的产业扶持政策?
中国就不一样了,工信部牵头落实,协调各个部委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
你升级工业4.0没钱?
没事,财政部、税务局可以贷款贴息、减税,甚至产业引导基金投资,帮你解决资金困难。
你配套的产业链太远?
没事,住建部在城市化规划的时候就建设若干个产业集聚区,鼓励集群企业“抱团”转型,同时加大政府采购力度,帮助你快速度过新手期。
你升级的时候不知道按啥标准来升级?
没事,科技部和工信部一直在加强标准建设和认证认可,引导全行业使用统一化的标准体系,助力数据的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
你升级担心配套基建不能满足需求?
没事,中国大基建一直在部署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
你怕升级后没人会用?
没
事,教育部和人社部开展了各种相关专业的课程培训,海量供给人才。
更不要说各地政府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了。
比如上海市出台了《上海市建设100+智能工厂专项行动方案(2020-2022年)》。
规划3年推动建设100家智能工厂,打造10家标杆性智能工厂,培育10家行业一流水平的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商,搭建10个垂直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
浙江制定“未来工厂”建设导则和评价标准,计划打造以“未来工厂”为引领、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为主体的智能制造群体。
还有南京市出台《南京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1-2023)》,部署了智能制造新模式新标杆培育工程,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对标世界一流的制造能力,打造全球“灯塔工厂”。
在中国从事制造业的老板都知道,不怕没资金,就怕没政策。
只要有政策,根本不用费劲。
各地的老板们自己就想办法把工业4.0搞定了,这种对赚钱的追求,完全可以用如狼似虎来形容。
所以,在国家层面的扶持下,中国的智能制造“灯塔工厂”迅速增加。
截至2023年12月,全球共有153座“灯塔工厂”,其中中国占据了近半数的份额,达到了62座!
第三是中国雄厚的信息技术基础。
咱们都知道,中国互联网公司在过去的辉煌中,积累了大量的项目经验和数以百万计的计算机工程师人群。
这些工程师,恰恰是搞工业4.0所需要的。
所以相比大众、宝马这种传统企业搞4.0升级转型,中国的信息技术公司转型速度更快。
德国人还在吭吭哧哧搞底层架构呢,中国互联网公司已经把系统和硬件都搞定了。
比如华为,华为和赛里斯的问界汽车去年火的一塌糊涂,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华为早在2015年就开始与东风搞合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