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复旦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 复旦发展研究院 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复旦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

学术资讯 | 沈国麟:中国新型高校智库建设的3个矛盾

复旦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  · 公众号  ·  · 2018-10-23 09:05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欢迎点击上方订阅本公众号。


导读

本文为CCSGR研究员、上海市高校智库研究和管理中心执行副主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沈国麟的《中国新型高校智库建设的3个矛盾》一文摘要,获取全文请参阅刊发杂志

本文聚焦高校智库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 3 个矛盾:学术研究和咨政研究的矛盾、实体机构与虚体机构的矛盾和学科建设与智库建设的矛盾。本文分析了这 3个矛盾产生的原因以及智库与整个高校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解决矛盾的办法:第一,解决学术研究和咨政研究矛盾最重要的路径是探索分类评价机制,即把对咨政研究的评价和学术评价区列开来,建立一套完善的咨政研究的评价体系;第二,实体机构与虚体机构的矛盾可以采用“虚实结合”的方式来解决;第三,找到学科建设和智库建设的平衡点。



2015 年 1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统筹推进党政部门、社科院、党校行政学院、高校、军队、科研院所和企业、社会智库协调发展。


在新型智库中,高校智库是一支重要力量。早在 2013 年,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主持召开座谈会时就强调,要充分发挥高校学科齐全、人才密集的优势,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作出贡献。2014 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3 年来,全国各地的许多高校纷纷开始推进智库建设。一大批高校智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可谓是百舸争流、百花齐放。 在新型高校智库建设轰轰烈烈的实践中,学校、智库层面往往会遇到 3 个矛盾,能否协调好这 3个矛盾,关系到新型高校智库建设的成败。



高校智库建设面临的 3 个矛盾


高校智库是在高校学术生态环境下生长出来的一种科研组织。高校智库建设所面临的矛盾是这种新型科研组织与原先高校学术生产机制之间发生的矛盾,包括学术研究和咨政研究的矛盾、实体机构与虚体机构的矛盾和学科建设与智库建设之间的矛盾。


1. 学术研究和咨政研究的矛盾


学术研究和咨政研究本来没有对立矛盾。学术研究偏重基础理论的研究,咨政研究偏重应用对策的研究。二者研究的问题有差别:学术研究注重发现事物的普遍规律,注重理论创新以解释世界,而咨政研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注重提出对策以改造世界。



高校智库的研究无疑属于咨政研究。本来咨政研究和学术研究也并不矛盾。理论是对策的基础,对策也检验了理论的有效性。但是在高校的整个环境中,围绕着学术研究和咨政研究建立起来的体制机制之间存在着矛盾。在建设新型高校智库之前,高校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已经建立了一套学术研究的评价激励机制,如职称的晋升奖励,依据的是发表专著、中英文论文、国家和省部级的课题等指标,这样的指标往往没有决策咨询的位置。高校智库的成果包括政府部门采纳批示、参与法规政策的制定、给领导上课、在媒体上发言等等,这些指标很难纳入到原先的学术评价体制中去。



2  实体机构与虚体机构的矛盾


第一流智库当然应该是实体机构。在两办印发的《意见》中,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第 1 条标准就是“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相对稳定、运作规范的实体性研究机构”。在高校中,实体性的研究机构一般指那些有独立编制、财务和人事权力的学校二级机构。笔者在实践过程中了解到:新型智库在高校内究竟应该实体化还是虚体化还尚处于争论阶段。


实体机构比较稳定,有自己相对独立的财务权和人事权,能够使用经费和聘用人员,这些条件对于智库专业化的发展至关重要。但一些高校领导还有担忧,认为如果把智库做成完完全全的实体机构,久而久之会把智库“做死”。因为只有特定的人从事智库研究,外面的人无法参与,智库会与整个学校脱节,成为一个孤岛。相反,如果是个虚体机构的话,则比较灵活,依托于相关院系,能进能出。



3  学科建设和智库建设的矛盾


学科是高校的命脉。目前中国高校的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都是以学科为单位而进行的。以学科为核心的院系是高校的基本组成单位,掌握着经费分配、教研考核、职称评聘、导师遴选、绩效奖励等多种资源。在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中,一流学科的建设被提到与一流大学建设相提并论的高度。可以说没有一流的学科,也就没有一流的大学。



但智库所进行的咨政研究往往是跨学科的。战略和政策问题的谋划与解决并不能靠单一的学科。咨政研究往往需要多个学科协同研究。 在高校这样的环境下,多学科的协同会遇到诸如成果认定、资源分配、跨系合作、团队融合等诸多问题。就这一点而言,学科建设和智库建设存在着矛盾。


有的高校智库在人财物管理上没有任何自主权,写报告时临时从不同学科中凑人干活,但这些人为了最终成果的署名先后闹得不欢而散,不同院系不同学科之间发生矛盾;有的高校智库为了运作方便,干脆与院系合二为一,教学科研分工模糊,自身定位不清,也无法组织起跨学科的研究;有的高校智库则纯粹靠学术带头人的个人威望拉起一批跨学科的队伍,丝毫没有体制机制上的保障。



解决高校智库建设矛盾的主要路径


任何矛盾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法则。高校智库建设中的 3 个矛盾既有对立的一面,又有统一的一面。如何在实践中使得对立在更高层次上得到统一,是任何高校智库的建设者都要面对的问题。


首先,解决学术研究和咨政研究矛盾最重要的路径是探索分类评价机制,即把对咨政研究的评价和学术评价区列开来,建立一套完善的咨政研究的评价体系。 学术研究和咨政研究本身并不对立。两者都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有科学的研究方法,不同在于学术研究最终为了理论创新,而咨政研究是要提出战略和政策方案的,两者成果的具体表现形式不一样。咨政研究评价体系的建立还只是刚刚开始。长江学者、千人计划、青年长江学者等一系列顶尖人才评价体系中还并未把咨政研究成果纳入进去。要各个学科的学术权威真正承认咨政研究的价值还须一定时日。



其次,实体机构与虚体机构的矛盾可以采用“虚实结合”的方式来解决。 一部分研究人员为固定成员,另一部分为兼职人员,或者智库运营人员为固定聘用人员,而研究人员实行临时招聘制度。其实问题不在于智库到底是建成虚体还是实体,而是在于智库机构的运作是否是开放的、协同的,高校智库在聘人和使用经费等问题上有多大的自主权,从而能够长久地支撑高质量的决策咨询研究。


第三,找到学科建设和智库建设的平衡点。 学科建设和智库建设不能对立起来。高校既不能混淆学科与智库的区别,也不能割裂二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必须形成学科建设和新型智库建设互相补充、良性互动的新格局。一流的高校智库,应建立在一流的学科之上。没有一流学科的支持,高校智库往往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正如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徐青森所说的,“理想状态的智库与院系关系是相对独立的关系”。所谓独立,就是智库在校内是相对独立的机构,有相对独立的人事权和财权,也有针对智库研究人员的考评体系和激励机制,与院系中的教学科研活动有明显的区别。



高校是一个非常复杂庞大的生态系统,智库在这个生态系统里究竟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是需要每个高校领导人深入思考的。不能把智库建设成为高校系统里面的特区,变成孤岛,一小批人在干,一大批人在看。也不能让高校智库的生长破坏了高校原有的生态系统。 智库建设是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部分,是在高校生态环境中生长出来的一种新型科研组织。 中国新型高校智库的建设是高等教育资源的再一次分配和投入。如果仅仅是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智库建设中,创建或者组建几个新的高校智库,而不对整个高校的体制机制,如人员聘用、经费管理、学术评价等做出改革,那么新型智库的建设也就是热闹一阵子而已。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指出: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一定是具有中国坐标的。 中国的高校智库应该关怀真正的中国问题,也正是中国实践中不断涌现出的中国问题,才能真正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研究和发展。 而中国高校智库是长在中国高校的生态环境之中的,高校智库的发展也必将推动高校科研体制机制的改革,为创建中国话语、中国特色的知识体系和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贡献力量。中国高校智库本身做得好,一定会反哺学校的一流学科建设,提升高校对国家社会的贡献度,扩展高校本身的影响力,从而为一流高校一流学科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 沈国麟

复旦发展研究院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  研究员

上海市高校智库研究和管理中心 执行副主任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教授


版权声明

本文发表于《 智库理论与实践》2018年第2期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个人转载不在版权限制之内)。如公开出版机构需转载使用,请联系刊发杂志及作者本人获得授权。

引用格式

沈国麟.网络水军:多方博弈亟需多方治理[N].社会科学报,2018-3-1 6(4).沈国麟.中国新型高校智库建设的3个矛盾[J].智库理论与实践,2018,3(02):30-34.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