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财新mini
财新文化隶属财新传媒,是获得“双认证”(媒体认证及原创认证)的公号,承载了财新周刊副刊及财新网文化频道最优质的内容,将带给您优秀的评论、深邃的思想以及隽永的文字。
51好读  ›  专栏  ›  财新mini

张钊维:媒体纪录片的使命

财新mini  · 公众号  ·  · 2017-08-23 17:23

正文

纪录片《地球脉动》剧照


媒体纪录片的使命

文 | 张钊维

(CNEX纪录片基金会制作总监)


上世纪90年代初,台湾的电视台在短短几年之间从原来的三台暴增为近百台。因为自制内容赶不上频道扩张的速度,必须从外面引进节目,包括许多制作精良的纪实节目、专题片,以及真人秀。


当时我硕士毕业,以台湾校园民歌为题的论文《谁在那边唱自己的歌》刚刚出版,对于纪实文艺如何以新的形式进入大众的视界,乃至影响大众的心性,充满期待。在当时的媒体变革大潮中,我看到了这种可能性。简单地说,我以为,在媒体爆发的年代,优质的纪实节目,以其根植于百姓生活、自然生态与历史文化的内容,应能占有一席之地,进而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参考坐标。而从事这种内容生产的工作者,也因此可以得到该有的报酬与安身立命的基础,而不是像前一个时代那样,为理想而奉献一切。


这是我对纪实影像的基本看法,立基于今天所谓的媒体纪录片体系,至今未有稍改。


《舌尖上的中国》剧照


但最近二十年间,随着大众媒体环境的变化,媒体纪录片体系遭遇多方挑战。首先,互联网的发展一日千里,让原本以电视平台为依托的媒体纪录片进退失据。其中最重要的是,以盈利为主要出发点的互联网企业,是否有必要支持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的纪实影像?其次,不管传统的电视体制或新兴的互联网体制,纪实节目似乎都不能脱离某种广而告之的宣传性质。最后,因应媒体平台的栏目特性与观众习性,纪实节目往往必须削足适履,形成特定的风格套路,不够自由。


在这种情况下,独立纪录片的价值就凸显出来。许多人认为,独立纪录片以导演个人观点出发,不受上述各种因素的影响,因而保存更多现实与真实。我多年在独立纪录片领域工作,协助许多导演完成他们的作品,深知独立纪录片的价值。但与此同时,我也未曾忘记进入这个领域的初心,即是把优质的纪实内容透过大众媒体,尽可能地带给更多的观众。


《我在故宫修文物》剧照


在西方,独立纪录片迭有佳作,媒体纪录片也是如此。自然类影片如《地球脉动》系列不必说,历史文化类也是精彩纷呈。西方媒体每隔十年就要以新技术、新研究成果以及新风格,把人类史上的重大题材再述说一次,最为明显的,就是对中国现当代历史的述说。近期的一次,是2014年法德艺术电视台ARTE制作的三集新中国历史纪录片,走访七十位各界人士,包括精英与草根。当时我看完一惊,跟朋友说,恐怕咱们的下一代,都得从老外的影片来学习认识自己的当代史了。


我并不认为老外没有能力甚至没有权力用纪实影片对中国说三道四,重点是,咱们自己又给下一代留下什么样的纪实影像资产,好让他们了解:从哪里来?往何处去?


近年来,大陆的媒体纪录片其实有不小的发展;其中,对传统文化与生活风格的挖掘与呈现,着实影响了新一代的阅听大众,特别是工匠技艺的题材。这是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期,以全球化、都市、新科技与工商业为依托而成长起来的新生代,正在急切地渴望以新的眼光、新的语汇来认识自己的文化,乃至自己的国家与世界。


在这样的潮流中,重新审视生活中的物件,包含食衣住行,成为媒体纪录片最能够发挥的领域。如《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及视频平台一条、二更等,先后成为爆款。这些影片,以身外之物为拍摄目标,如美食、文物、生活器具、工艺品等等,但也直指与物件共生养的人。正是因为这些人的存在,让身外之物可以在新时代的脉络中活起来,成为文化的代言。

《传家本事》海报


另一个爆款《传家本事》第一季,则将人与物置入传统生活文化的框架底下,归纳出囍事、新生、团聚、交情、闲趣和传承等主题;今年7月推出的第二季,则野心勃勃地将人与物归纳在不同地理风土,乃至不同传统思想观念的范畴里头:仁义礼智信美。


我在参与《传家本事》第二季规划时,心中所想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无论经历什么样的跌宕起伏,到了21世纪的今天,都不应当只是存活在古文献的格言标语里,也不只是精英阶层笔下口中的吟咏喟叹,而应当是还活生生地留存于当代庶民生活行住坐卧的实际作为中。惟有让这些平日隐而未显、习以为常的作为与德行,被指明、被看见,所谓的传统思想,才有在学院书斋之外的生命力与着床处。


《传家本事》第二季剧照


《传家本事》第二季,就是要证明这一点。因此,它所追求、探问的,不仅仅是物件,也不仅仅是人与物件的关系,更在于人与物件背后的用意用心,以及生活本身的文化脉络。


三十年前,在对民歌运动的考察中,我开始学习纪实文艺的创作理念,以及它跟社会与大众的互动关系。我从来不认为媚俗以及赶流行是纪实文艺一定要走的道路;我坚信,在作品中为观众用心地构筑一条从事物表象通往心灵深层的阶梯,引领他们去感受、去温故知新,而非跟随他们的眼光去因循,是纪实文艺工作者的使命。这也是我对于媒体纪录片的一贯态度。


刊于《财新周刊》2017年第33期。


特别声明 财新文化由财新传媒出品。财新文化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新传媒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欢迎在朋友圈分享,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