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地中海航运(MSC)、马士基、达飞、赫伯罗特等多家船公司宣布了3月部分航线新一轮调价计划,涨幅从100美元至200美元,到800美元至1000美元不等,涉及欧地、北美、非洲、中东、印巴以及近洋航线。
对此,运去哪专家预判,市场运价在3月下旬到4月会趋于稳定。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船公司的涨价措施并非长久之计。涨价事宜能否最终落地,还需视具体订舱情况而定。
船公司纷纷涨价
近日,MSC宣布了从所有远东港口(包括但不限于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的港口)到地中海港口(包括西地中海、亚得里亚海和北非)以及黑海港口的新费率。新费率将从2025年3月1日起生效,直至另行通知,但不会超过2025年3月15日。
其中,远东至西地中海的均一运费率(FAK)将由原来的3200美元/TEU上调至3650美元/TEU,大柜从4600美元上涨至5200美元。远东至东地中海的FAK费率由3100美元/TEU上调至3500美元/TEU;大柜也从4300美元上涨至5200美元。
马士基发布公告称,自2025年3月3日起,提高远东至北欧和地中海的FAK费率,最高可达每40尺柜6200美元。
达飞也发布公告表示,自2025年3月1日起,将上调从远东到地中海和北非的FAK费率,最高每40尺柜6900美元,有效期直至另行通知。
此轮最早宣布涨价的赫伯罗特表示,自2025年3月1日起,将上调远东至欧洲FAK费率,并征收从亚洲至非洲、中东和印度次大陆以及从亚洲至大洋洲的集装箱货物300美元/TEU的综合费率上涨附加费(GRI),有效期至另行通知。
韩新海运(HMM)宣布2025年3月1日起上调至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的GRI。万海航运则表示,近期因港口拥塞,各项营运成本不断攀升,现针对全中国区出口至亚洲区(近洋航段)的货载实施运价调涨。
集运市场多空因素交织
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已连续五周下跌。上周,运输需求增长乏力,供求平衡情况不理想,即期市场订舱价格继续下跌。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上海出口集装箱综合运价指数为1758.82点,较上期下跌7.3%。上海港出口至欧洲、地中海基本港市场运价分别较前一周下跌10.9%、7.3%。
上周,上海港出口至美西和美东基本港市场运价分别为3544美元/FEU和4825美元/FEU,分别较上期下跌9.9%、12.1%。
此外,上周宁波航运交易所发布的宁波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较前一周下跌11.7%。21条航线中,仅有1条航线运价指数上涨,20条航线运价指数下跌。
期货市场方面,2月19日,集运指数(欧线)主力合约日内一度涨超8%;截至收盘,报2084.4点,涨幅超3%。从1月16日收盘1240.2的相对低点,一个多月来,集运指数(欧线)主力合约涨幅达到68%。
南华期货表示,目前集运市场多空因素交织,船公司开始抬涨FAK费率等利多因素仍在。最新一期欧线即期运价指数的大幅回落在一定程度上利空期价,期价后续偏震荡或至高位短期有所回调的可能性较大。
涨价并非长久之计
运去哪专家分析认为,美线方面,受年后工厂缓慢开工影响,3月上旬运价或向下运行。3月下旬,随着国内出货量增长的影响,运价或会出现上涨。欧地航线的船东大概率会增加停航,以稳定运价。每年3月和4月是当年长约价定价周期,各家船东都会尽可能确保运价稳定,避免造成市场恐慌。
记者从资深业内人士处了解到,船公司的涨价措施并非长久之计。以欧线为例,在红海事件导致的绕航已经使船公司损失了约20%运力的情况下,一旦这部分运力重新释放,运力过剩的局面将愈发严峻。另外,美线价格还存在不确定性因素。
上述业内人士坦言,没有“黑天鹅”事件或者其他不确定性因素,运价下行或是大势所趋。
2024年,集装箱运输行业伴随着周期性恢复,不少上市的航运企业赚得盆满钵满。
中集集团此前发布业绩预告称,预计2024年实现净利润25亿元至35亿元,同比增长493%至731%;扣非净利润26亿元至36亿元,同比增长291%至441%。
中远海控业绩预增公告称,2024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490.82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约10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