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国家人文历史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原名《文史参考》,“真相、趣味、良知”,为学术界搭建话语平台,为新锐者提供思想阵地,为文史爱好者营造精神家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史事挖掘机  ·  清朝发生的三个“奇迹”, 历史上绝无仅有, ... ·  2 天前  
上下五千年故事  ·  汉武帝为什么要阉了司马迁?看他史记里怎么写李 ... ·  1 周前  
上下五千年故事  ·  此人与自己“妹妹”结婚,有一个儿子,影响了中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国家人文历史

金子啊!遍布世界的黄金追逐者与他们疯狂的炼金尝试

国家人文历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17-02-22 17:30

正文

《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欢迎广大读者转发至朋友圈。

编者按

2月20日,一则《百亿假黄金骗贷记》的新闻令外界哗然,灵宝市故县镇的博源矿业有限责任公司被爆将企业自制假黄金质运出河南、进入陕西,向金融机构质押骗贷,涉案金额超过百亿元。由钨和金炼成的假黄金居然骗过层层把关的银行,手段不可谓不高。自古黄金的传奇故事就多,其中自然少不了炼金术……

“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这东西,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这黄色的奴隶可以使异教联盟,同宗分裂。它可以使受诅咒的人得福,它可以使黄脸寡妇重做新娘。啊~!你可爱的凶手,帝王逃不过你的掌握,亲生父子被你离间,啊~!你有形的神明,你会使冰炭化为胶漆,仇敌互相亲吻,使每一个人唯命是从。”

——莎士比亚《雅典的泰门》

炼金以求长生

 

在莎士比亚笔下,黄金简直是无所不能,令众人趋之若鹜。的确,作为一种天然储量稀少的贵金属,金子自古即为人们所珍视,中国早期文献也常提及黄金,如《尚书·禹贡》记载“厥贡,唯金三品”。不唯如此,到了秦汉以后,黄金更是成为中国方士心目中长生不老药的原料。


战国末期的《韩非子·说上林》已经有方士向楚王献不死仙药的记载,“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对长生的渴望是君王们永恒的追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他的万世基业的稳固和永享帝业,更是迫不及待地追求不死仙药,甚至“遣徐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最后长生药不曾找到,倒是留下一个徐福东渡日本的传说。既然求取仙药此路不通,改弦易辙转向人工制造长生不老药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炼丹图》,出自明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清代精绘本),反映当时炼丹的工艺过程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长生药的原料。作为一种耐腐蚀的金属,黄金入火不焦、入水不腐、入地千年不朽,让人联想到生命的不朽,在方士眼里当然是个最佳选择。东晋时期的著名炼丹家葛洪(283-363年)在其著作《抱朴子·内篇》直言:“金丹之为物,烧之愈久,变化愈妙。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服此二物,炼人身体,故能令人不老不死。”所谓“假求于外物以自坚固”,只需将黄金的抗蚀性机械地移植到人体中,不就能长生不老了么?


既然如此,何不直接服食黄金呢?因为实践证明这是行不通的绝路,吞金非但不能延年益寿(更遑论长生),反可立时丧命,“何不食肉糜”的白痴皇帝晋惠帝之妻贾南风就是在宫廷斗争中失败后被金屑酒赐死的。这也难不倒巧舌如簧的方士,唐代道士金陵子在《龙虎还丹诀》解释:金集聚了太阳的精华,是太阳经长久的烘烤熏蒸而成,性太热,有大毒,如果直接把金粉服下去,能使人因剧痛而死。于是方士开始制取人工药金。他们认为药金是经过炼制点化而成的,金的毒性已完全去除,故而炼制和服食药金仍可以把金的抗蚀性转移到人体,以实现长生不老的梦想。


作为制备不死金丹的一种技术手段,炼金术在中国历史上横空出世。经过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的大发展,秦汉的人们已经发现,熔炉里的变化着实奇妙,炉火烧炼的威力的确无穷。火法炼丹由此诞生,并且成了日后中土炼丹方法的主流。丹砂(硫化汞)被方士奉为至尊。“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说的就是硫化汞经加热能分解成汞,汞与硫研磨生成黑色的硫化汞,黑色的硫化汞隔绝空气加热慢慢转变为红色的硫化汞。这种化学变化在方士看来奥妙非常,以为用丹砂这种神奇物质与铅、硫、砒霜等置于炉鼎之中烧炼即可求得服用后长生不老的药金,就像葛洪说的那样,“天地有金,我能作之。二黄一赤(指雌黄、雄黄、丹砂),立成不疑”。


到了汉朝,与秦始皇齐名的汉武帝同样是个极度热衷神仙方术、敬神祀鬼的皇帝,他有强烈的寻仙求药的愿望,上行而下效,武帝一朝,光是在《史记》上留名的御用求仙方士就有好几个(李少君、少翁、栾大)。李少君曾经对汉武帝说,“祠灶则至物,至物而丹砂可化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而事化丹砂诸药剂为黄金矣”。这是中国历史上炼金术最早的确切文献记载。


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56-87年),大汉朝野中兴掀起了炼金潮。汉武帝的伯父淮南王刘安就是当时推动炼金(丹)术盛行的皇亲国戚之一。刘安不仅收养了很多江湖术士进行炼金丹活动,还把这些人所描述和使用的炼金丹术秘方收集起来,写成一本《枕中鸿宝苑秘书》。这本书甚至引来了汉武帝的觊觎,亲自召见刘安,命他传授炼丹之法。不知出于何种考虑,刘安居然忤逆了皇帝的意志,抗旨不教。这就是自己作死了,武帝的酷吏连“腹诽”(肚子里说坏话)的罪名都能发明,还怕找不到淮南王的罪证?很快,汉武帝就以有人告发其谋反为借口,下令诛杀了刘安一门,《枕中鸿宝苑秘书》也在这次祸乱中丧失。


武帝以后,不光汉代几代皇帝如宣帝、成帝、哀帝喜好此类方术,后来的历代封建君主也是极力推崇炼金术。及至唐朝,因皇室姓李,为提高其门第,神话其统治,其自命为道教祖师老子的后裔;因而李唐王朝的历代皇帝也几乎都热衷于道教。中国炼金术也在唐朝登峰造极,唐代上至皇帝、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热衷于炼丹炼汞,修炼长生之道。结果当然是适得其反,欲求长生,反致速死。因为古代炼丹家所炼制的药金,其主要成分是有毒的汞、铅、砷、硫等化合物,丹药中毒的现象比比皆是。有唐一代,太宗、穆宗、武宗、宣宗等皇帝皆因服食丹药而暴毙,宋代以后的皇帝们就再也不敢冒险尝试了。

 

求财不求命的西方炼金术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中国方士们炼金的目的是为了制造丹药,以求实现缥缈的长生之梦;他们的西方同行倒是显得更现实一些,其主要目标是使贱金属(铜、铁)变成贵金属(金),从而发财致富。


17世纪油画《炼金术士》,比利时画家戴维·特尼耶二世作,安特卫普王家美术馆藏


说起来,西方炼金术的理论基石还是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奠定的。他认为,世界是由四种基本元素——水、土、火、空气构成,物质的所有形态都由这四种元素根据不同的比例组成。于是,炼金术士们相信“金属是由一种蒸汽,经过漫长的岁月凝结而成。起初,它凝结成水银和硫黄。在适宜的湿度和热度下,硫黄和水银持续而稳定地成熟,直到变得坚固。由此经数千年缓慢转变,金属才产生出来。如果它们没有中途被开采出来,自然就会纯化它们,使之最终变成黄金或者白银。但是通过炼金术士精妙的技艺,这种转变可以在一天之内或者在一段短时间内完成”。中世纪欧洲的炼金家R·吕律就曾大言不惭地宣布:“倘若大海是汞做成的,我就可以全部把它变成黄金。”


公元前2世纪,亚历山大(今属埃及)的炼金术士已经基本确立了炼金术实践的基本步骤,将铜、铅、锡、铁熔化成一种合金,得到黑色合金(“黑变”),再加入水银把黑色合金变白(“白变”),最后用硫化钙溶液使合金的表面包裹一层黄色的硫化锡(“黄变”),洗净即可。炼金术士们在炼金中所发明的蒸馏器、熔炉、加热锅、烧杯、过滤器及其他一些化学器一直沿用至今。


如此这般制造的伪金已经能在外观色泽上与真金不分伯仲,以至于后来阿基米德为了鉴定叙拉古国王希耶隆二世金皇冠的真伪而发现了浮力定律。在公元3世纪末,制造伪金的活动已经泛滥成灾,严重影响国家的金融秩序,迫使罗马帝国皇帝戴克里先于292年下令取缔炼金术,并将炼金术的书籍全部收缴焚毁,令炼金术遭到沉重打击。在罗马帝国将基督教定为国教后,希腊文化更被视为邪教学说,炼金术也逐渐消失在历史之中。


1853年油画《炼金术士》,苏格兰画家威廉·费特·道格拉斯爵士作。从图中可以看出,传统炼金术已经渐渐淡出,近代化学技术已经被炼金术士所利用


尽管西方世界的炼金术有着古老的源流,但不可否认的是,真正将其发扬光大并不是希腊人,也不是埃及人,而是阿拉伯人。公元7世纪阿拉伯帝国在中东迅速崛起,这个帝国热衷于学习各学科知识,尤其是古希腊文化知识,大量的古希腊文化知识在“百年译经运动”中被翻译成阿拉伯语,古希腊的炼金术随即穿上阿拉伯语言的外衣在阿拉伯地区传播开来。


阿拉伯帝国最著名的炼金术士是贾比尔·伊本·杨(Jabir·ibn·Hayyan,721-815年)。他把亚里士多德的四元素说与中国的硫汞理论结合起来,特别强调采用蒸馏的技术在炼金术中的作用,改良了传统的蒸馏、升华、结晶的方法,硫酸、铅等化学物质相传就是他发现的。


贾比尔去世200年之后,人们在修建库法城的一条街道时,意外地发现了他的地下炼金术实验室,在那里人们发现了很多炼金术的实验仪器和一个重约2.5磅的金臼子。全城为之轰动,人们纷纷传言他真的会炼金术。他的著作变得洛阳纸贵,据说有很多关于炼金术的手稿,不论真假,都被冠以贾比尔的名字,编成了《贾比尔文集》。据有关文献记载,以贾比尔的名义撰写的著作竟达千种以上。


到了11世纪之后,阿拉伯炼金术士虽然整理了海量古籍,但明显缺乏创新性地工作与发展。反倒是自1095年开始的十字军东征期间,西欧骑士们得以窥视辉煌的阿拉伯文化,令他们极为震撼,于是在西欧许多地方掀起了学习阿拉伯文化的热潮。人类文化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翻译工作开始了,大批欧洲学者蜂拥而至,建起大量翻译学校,凡是能找到的阿拉伯文献都被翻译成拉丁文。当时的欧洲人羡慕阿拉伯的富庶,希望从对炼金术的学习中找到致富的秘籍,炼金术著作也就有了拉丁文本。


时过境迁,炼金术对这时候的西欧而言,早就是一门陌生的学问,翻译炼金术著作最大的困难居然是在拉丁文中找不到可以对应的词汇。译者常常只能选择最简单直接的方式,也就是将阿拉伯文单词音译成拉丁文单词。1144年第一部拉丁文炼金术译作《莫里埃努斯之书》问世,而像《贾比尔文集》《秘密中的秘密》《炉火术》等著作的译本往往有多个版本。借助阿拉伯炼金术著作,到了12世纪初,已经销声匿迹数百年的炼金术又在西欧“复活”了。

 

狂热的黄金追逐者

 

在12、13世纪的欧洲,读写拉丁文的人中,天主教神职人员占了大多数,而这些人在受教育过程中,一般也都受过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思想的训练。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早期中世纪炼金术士大部分是神职人员。《莫里埃努斯之书》的翻译者,最早将炼金术作品介绍到西欧的罗伯特·切斯特就是英格兰林肯郡的主教——虽然炼金术理论暗示个人可以控制奇迹的实现,严格说起来与天主教会“个人不能妄图揣测上帝意志”的教义相悖。


在欧洲炼金术士的理论里,运用一种被称为“哲人之石”(Philosopher's Stone)的点金石,就能改变金属的性质,把贱金属转换成为贵重的黄金。由于“哲人之石”被人们尊奉为智者之石,有神圣的、具有魔力的万能属性,因此,很多炼金术士们竭尽全力去寻找它。当然,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这种“哲人之石”,炼金术士们长期从事的都是无用功。他们在金属中寻不到,就到矿物界去找,后来又转去植物中寻找,甚至连动物的骨头、血液、肌肉、唾液和尿液等都找遍了,仍然一无所获。在一个地方找不到,很多人又到其他地方去找,德国、法国、西班牙、希腊、波斯、土耳其,到处都留下炼金术士锲而不舍却徒劳无获的足迹。


13世纪中叶开始,“炼金术像热病一样席卷欧洲,占据了那些试图解开自然之谜的人的主要注意力,并且至少长达三个世纪之久”。在炼金术讲座上,所有的人都要先起立起誓,“以我的灵魂宣誓,如果对别人显露今天看到的东西,即会受到永久的诅咒”。无论是医生、学者、诗人、贵族、哲学家,还是教士,俱沉溺于炼金术而无法自拔。


此时,欧洲的城市兴起,工商业逐步繁荣,随着与东方贸易的兴盛,大量奢侈品如绸缎、珠宝、香料的输入,王公贵族越来越追求豪华的生活享受,出现了对贵金属的巨大需求。对于这些王公贵族来说,炼金术就是通往财富的捷径。为了获得黄金,他们乐得将赞助所费不菲的炼金术实验作为一项风险投资。一时间,从波罗的海到黑海,欧洲各国的君主跟前都有大量的炼金术士为他们服务。终身未婚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对炼金术士约翰·迪不但宠幸得无以复加,甚至特许他在宫中从事炼金术活动;在号称“炼金术的中心”的布拉格,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鲁道夫二世甚至把炼金术士迈克尔·梅尔特封为伯爵;很多贵族喜欢邀请炼金术士住在家里,或者干脆把他们囚禁在地牢里,让他们炼出黄金以换取自由——许多敢于夸口的炼金术士就这样在地牢里度过了残生。


14世纪法国最著名炼金术士尼古拉斯·弗勒梅尔


这一时期最为著名的炼金术士名曰尼古拉斯·弗勒梅尔(NicolasFlamel,1330-1417年)。此人的墓碑上写道,他曾先后捐赠了巴黎的14家医院、7座大教堂和3座小教堂。这样一个大慈善家只是位靠写作糊口的抄写员,在没有获得大笔遗产的情况下真的会有那么多的钱吗?至少在当时来讲,这的确很难做到。弗勒梅尔自己也说过,他不是靠抄写,而是通过另外的途径才得以致富的:全部财富是一本书给他带来的,而这本书是他于1357年花了两枚古尔登银币(德国古币)从一个陌生商人手里买来的。这是一本炼金术方面的著作。按照尼古拉斯·弗勒梅尔本人的说法,根据这本书的指导,他在1382年1月17日当真找到了“哲人石”,“千真万确地把那些汞变成了同样分量的纯金,质量更好,也就是说更软了”,就此发家致富(但熟悉他的人说此人其实是个放高利贷的守财奴)。据说,弗勒梅尔死后坟墓被人盗掘。毫无疑问,盗掘者可能想从中找到他炼石成金的秘诀和金银财宝,却一无所获。


在中世纪民间传说中,炼金术士更是被神化成了魔法师。他们不仅仅是炼金术士,还是占星师、预言家、通晓各种巫术,能呼风唤雨。在传说中,这些人神秘莫测,掌握着超凡的力量,既令人畏惧又令人着迷。薄伽丘的《十日谈》第九篇提到了炼金术士迈克尔·司各特。他是佛罗伦萨一位受人尊敬的黑巫术大师。这些魔法师掌握了超自然的力量和秘密,按照炼金术士自己的话说,这是“天国的奥秘”,也就是“哲人之石”所蕴含的超自然力。

 

19世纪私人收藏,版画,画中人物为德国炼金术士贝特霍尔德·施瓦茨


荒唐滑稽的骗局

 

事与愿违,炼金术的畸形繁荣,不仅没有给人带来预想中的财富,反而成为心术不正之人招摇撞骗的伎俩。炼金术士们惯用一种叫作“障眼法”的手法:首先,要找到一个目标。骗子先得引起一个有钱人的兴趣,哄骗他,直到他对炼金术动心。然后就是演示炼金过程,骗子已经在事前准备好了一些金银。炉子升起来了,坩埚和水银也买到了。将水银注入坩埚,然后倒入那“珍贵”的粉末——很可能只是一些红铅。同时一些真正的金或银早已被放入一块木炭内部或者搅拌棒末端的孔中,并用黑蜡封好。将炉子持续加热,到了适当的时机,或者将准备好的木炭放置到坩埚上方,或者使用搅拌棒搅拌坩埚中的液体。这样,黑蜡融化了,贵金属掉到了水银中,当水银在高热下蒸发掉时,坩埚中就留下了金银。骗子使轻信的人相信他炼出了金子,受骗者则心甘情愿地花费大笔金钱购买实验材料、水银或者炼金秘方,而骗子从此以后销声匿迹。中世纪英国著名文学家乔叟在所著《坎特伯雷故事集》中就讲述过这样一个炼金术士的骗局。


另一些炼金术士的搅拌棒货真价实,用来炼金子的坩埚却是双层的。下面一层是钢或铜,上面一层则用石蜡涂成金属的颜色,在两层之间藏进一些金粉、银粉,然后当众在坩埚里放入铅、水银等金属,再加入一些混淆视听的药粉,把坩埚放在火上烧。毫不奇怪,烧着烧着石蜡就融化了,锅底上出现了金粉或银粉。此类骗局倒确实是个不错的魔术。


在炼金术最盛行的14世纪,罗马教皇约翰二十二世(John XXII)于1317年发布了一道诏书,明确禁止炼金术。这位教皇警告说:“他们造不出金子,却一味许愿……即日起,炼金术将被禁止,任何从事或资助炼金的人都将受到惩罚。他们必须缴纳与其所制造出来的假金同样重量的黄金或白银作为罚款,罚金将充入国库用以资助穷人。无力缴纳罚金的人,将被宣判有罪。如果他们是教士,就应该被解除职位,并且不得担任其他圣职”。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位约翰二十二世1334年去世后,居然在自己的金库留下了数量达1800万枚金币的遗产。“路边社”消息说教皇是从他的朋友,炼金师阿诺德·威兰洛瓦那里学会了炼金术,这笔无法说明正当来源的巨额财产就是其秘密炼金的成果。至于那道禁止炼金术的诏书,也被炼金术士解释为教皇不想让所有人都通晓炼金术,若是众人皆去炼金,金子就会多得像稻草一样不值钱,到那个时候,大家将不得不去面临一个新的难题,那就是把金子变成铁和铜,这很麻烦。


在炼金术士眼里,约翰二十二世不但不曾巧取豪夺民脂民膏,还在为全人类的将来未雨绸缪呢。这当然只不过是为自己壮胆罢了,为君王炼金的骗子仍旧免不了丢掉自己的性命。炼金术士图尔内瑟在勃兰登堡选帝侯面前表演造金时,就用了一个顶端涂了金子的铁钉,当然是事先把金尖表面用铁粉盖上了,结果被识破后上了绞架。在14、 15世纪的欧洲,凡是研究异端邪说,操作新奇技术者,或特异功能者都被扣上“妖术者”的帽子。据不完全的史料统计,在这200年间,欧洲各地处死的这类人有75万之多,其中必定有相当数量的倒霉蛋属于炼金术士。


尽管炼金术士们无力地申辩炼金实验失败并不能否定炼金术,只能说明实验过程中出现了某个失误,屡试屡败的炼金尝试仍使得王公贵族的赞助变成了毫无回报的赔本生意,唯利是图的统治阶级逐渐对炼金术士失去了兴趣。即使是侥幸未在迫害中丧命的炼金术士,也已经不是上流社会的座上宾了。16世纪的著名炼金术士约翰·奥格莱写了一本关于炼金术的专著,并将像砖头一样厚重的著作献给教皇,希望能得到奖赏。结果教皇回赠他一个空空如也的大钱包,还煞有介事地说,既然他会炼金,那么最合适的礼物莫过于一个能装金子的大钱包,这真是莫大的讽刺。


无心插柳的成果

 

16世纪之后,中国的炼丹术士由于始终无法炼出不老金丹而退出历史舞台。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的论断为金丹的幻想盖棺定论:“岂知血肉之躯,水谷为赖,可能堪此金石重坠之物久在肠胃乎?求生而丧生,可谓愚也矣。”同样,欧洲的炼金术也因始终找不到那块在无数传说中存在的“哲人之石”而走到了穷途末路。人们起初相信炼金术士是因为他们信誓旦旦地宣称能炼出黄金,后来不信任他们是因为炼不出金子。但丁在他的《神曲》(地狱篇)中,将两个在世间用炼金术骗人的炼金术士打入地狱第八圈、第十断层的最后一座,足见其罪孽深重。不仅如此,还让他们“从头到脚都是斑斑的疥癣”,奇痒无比,“只能把指甲深深掐入肉中”,才能求得一时的苟安。时人对炼金术士的憎恶情结可见一斑。


可是令人有些难以理解的是,偏偏17世纪的一位家喻户晓的科学巨人却认为炼金术著作中藏着从远古时代就保存下来的智慧,穷其一生的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炼金术中。他的名字叫作伊萨克·牛顿。


彩色版画,描绘伊萨克·牛顿进行光学实验的场景。虽然牛顿以他的物理学和数学研究名垂青史,但他将更大的热情放在研究神学和炼金术上


这个名字对于我们而言,几乎就是科学的象征。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牛顿的一系列重大贡献至今仍然是全世界教科书中的重要内容。然而,历史人物的真实形象不会非黑即白,既然“能计算出天体的运行轨迹”的牛顿也会在南海公司的股票投机中亏损两万英镑(大概相当于今天的3000万人民币)。那么虽然牛顿以他的物理学和数学研究名垂青史,但他却以更大的热情来研究神学和炼金术也就毫不奇怪了。


1668年,牛顿在剑桥毕业并取得硕士学位后,就曾严肃地宣称,他要用自然哲学来研究证明上帝的存在。甚至在死前的一个星期,牛顿还在重新计算《圣经》中末日宣判到来的时间(结论是2060年)。对于炼金术来说,“虽然牛顿并不生活在中世纪,但我们不得不提到他,因为在炼金术史上,他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汉弗莱·牛顿,这位牛顿的族人曾在1685-1690年间担任牛顿的实验助手曾提到,每年的“春季6周和秋季6周”,牛顿完全沉浸在炼金术的研究之中,“不分昼夜,实验室的炉火总是不熄”。他常常彻夜不眠地守着熊熊炉火,对被视为“第一物质”的水银进行各种处理,比如将不同的金属加入含水银的硝酸溶液。终其一生,牛顿写下了数千页总计字数达65万字的亲笔手稿,这一数目远远超出了他在物理学和数学上的全部文字的总和。而对这些手稿20世纪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曾评论说,“这些手稿完全是魔法性的,完全缺乏科学价值”。凯恩斯甚至感叹“牛顿并非理性时代的第一人。他是那些魔法师中的最后一位”。


纵然伟大如牛顿,也不可能找到那块本不存在的“哲人石”,这不啻宣告了炼金术的最终破产。虽然晚至19世纪末,执迷不悟的摩洛哥国王哈桑还派人收集了上百份炼金术的文献,希冀能够凭借炼金术士的黄金巩固他的统治,对抗法国,保住国家的独立,但他的结局自然不问可知,只能沦为人们的谈资笑柄。


话说回来,中世纪欧洲炼金术士们花费了毕生的精力,经过一代又一代人艰苦的努力,固然并没有找到炼石成金的秘密,倒也并非一无所获。14世纪初,一位西班牙炼金家,冒名贾比尔写出了4部金丹术著作,其中不仅清晰地介绍了食盐的提纯法,还记录了硝酸、王水的制取法。到了中世纪后期,硝酸、王水等矿物酸已成为普通的化学试剂。16世纪,欧洲的炼金术士发现了酒精;1669年德国汉堡的炼金术士布兰特(Henning Brant)通过蒸馏尿液发现了在黑暗里可以发出一种奇异而美丽的光的粉末(磷),虽然他的本意是相信 “哲人之石”可能应该采用人体生命活动的产物,但“这一发现使人们从炼金术的玄秘中朝着理性的化学又迈出了一步”。


就是在这些新元素不断被发现的过程中,炼金术一步步走向衰亡,而当时只是炼金术附属品的近代化学却渐渐浮出水面。1661年,波义耳(物理定律“一定量的气体在一定的温度下,气体的体积和压力成反比”即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名著《怀疑化学家》问世,在化学史上树起了一块里程碑。波义耳第一次科学地提出了“元素”的概念,即那些无法再分解的简单物质。波义耳向全世界宣告,化学不仅仅是医生的助手和炼金术士的技能,它应该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出现。


罗伯特·波义耳,爱尔兰自然哲学家,在化学和物理学研究上都有杰出成就。他的《 怀疑化学家》 一书仍然被视作化学史上的里程碑


17世纪中叶,在炼金术日趋没落的同时,化学研究者却彻底摆脱了炼金术的羁绊,成为新的专业科学工作者。及至18世纪,随着法国大科学家拉瓦锡的《化学基本论述》的问世,近代化学终于完成了革命,成为一门系统而独立的学科。顺便提一句,这位“现代化学之父”最后因为担任过波旁王朝的包税人被雅各宾派送上了断头台,坊间传言,革命派法官的逻辑是“共和国不需要科学家,司法程序不容延误”。


近代化学的诞生意味着炼金术的时代永远地过去了。弗朗西斯·培根曾把炼金术比喻为《伊索寓言》中的一位老人。这位老人在临终前告诉他的儿子们,葡萄园里面埋有黄金,结果几个儿子经常去葡萄园内翻土寻黄金,久而久之,黄金虽未找到,但是土却变得松软,使得葡萄获得了大丰收。炼金术的命运与之异曲同工,炼金术士们殚心竭力地寻找点石成金的方法,虽无法实现却使后人得到许多有用途的发明与试验方法,日后终于成为近代化学的催生婆——这或许也是延续千年的炼金术的最好归宿了。


好 文 推 荐


西游伏妖:为何用三个妖来代表取经路上的九九八十一难?

春节档争议最大的电影非《西游·伏妖篇》莫属,暗黑风西游记令许多人表示难以接受。自《大话西游》开始,周星驰就已经尝试将西游“暗黑化”,力图拍出一个独特的西游世界。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帮会大佬杜月笙之子亲身参与的海峡两岸秘密往来

杜维善是海上闻人杜月笙第七子,著名收藏家、古钱币研究专家。1949年5月随父亲杜月笙离开上海赴香港。1951年杜月笙去世后,随母亲姚玉兰赴台湾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就是要挑逗,就是要逆反:《大众电影》封面女星审美史

在当时,她们是时尚标杆,是女孩们争相模仿的偶像。夸张的服饰和姿态,代表了整个社会在“解冻”之后,对美和自由的极度渴求。刘晓庆在微博上说:“(当年)能上《大众电影》封面,是每个明星仅次于‘百花奖’的殊荣。”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点击图片,查看所有往期杂志


国家人文历史

微信ID:gjrwls

长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