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京报传媒研究
传媒圈里圈外,新闻台前幕后,这里大概是离新闻一线最近的地方,给你不一样的视角,新闻从未如此有趣。关注我们~~~因为你除了帅,还有脑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扬子晚报  ·  热搜爆了!具俊晔称放弃大S遗产 ·  昨天  
央视新闻  ·  跨越3300公里,他们终于有了一张全家福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京报传媒研究

眼见为实?未必!网络视频的套路必你想得深

新京报传媒研究  · 公众号  · 社会  · 2019-01-25 10:03

正文


来源:The Atlantic

作者:Ian Bogost

编译:Lena(实习生)

编辑:罗布君

图片:网络



:我们可以相信自己的眼睛吗?这听起来像一个神经医学或者哲学话题,但它实际上已经成为生活在社交媒体时代必须思考的基本问题之一。

今天要说的事情,起源于上星期在国外社交媒体上广为流传的一段视频。视频中,来自美国肯塔基州一所天主教高中的学生们正在林肯纪念堂参加“生命大游行”的活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另一场“原住民游行”也进行得如火如荼。画面中,戴着印有“让美国再次强大”(特朗普竞选口号)红色帽子的高中生们,对着身旁正在击鼓游行的原住民们大声唱着歌,并且毫无顾忌地大笑。

在社交媒体的疯传下,这段短视频似乎被解读成了:一群白人青年在表达对原住民的嘲笑和蔑视,甚至是对整个有色人种群体的冒犯。在网上,不仅普通民众在攻击这些学生,一些司法工作者和新闻媒体都在谴责这些学生的行为是“无耻的种族主义”。



推特上,政客们纷纷发表痛心疾首的批判。

然而随着周末过去,一个新视频的出现给这件事带来了神转折。

这则视频是由一名以色列裔黑人抗议组织的成员拍摄的,该组织当时也聚集在事件发生的林肯纪念堂。在长达1小时45分钟的视频中,该组织的成员一直在嘲笑和愚弄各种各样的路人。

涉事学生尼克·桑德曼(Nick Sandmann)也声明,学生们也是以色列黑人视频中抗议活动的受害者。他们是想通过唱歌来缓和局势,并未冒犯原住民。但是原住民长老菲利普斯则对这个说法并不买账。

视频中的学生尼克·桑德曼在电视台采访中发声

如此一来,双方各执一词,事情的真相也变得扑朔迷离。但我们不妨先把对错放在一边,回到视频本身,想一想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场闹剧。

传媒研究(xjbcmyj)根据《大西洋月刊》的评论文章,分析了网络上那些看似言之凿凿的短视频背后的套路。



1

摄影和录影的目的是捕捉真实的事件,所以人们总是倾向于相信它们,这没有错。但是当多个视频呈现了多个可能的事实时,我们应该相信哪一个?

在看了新视频后,其中一些人,比如自由派的《理性》(Reason)杂志,说这些学生“被严重误解了”。而另一些人,像是《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则试图更中立地总结这件事:“它似乎在一个政治极端两极化的时代,捕捉到了美国最糟糕的一面”。

《华盛顿邮报》:高中生与原住民长老之间僵持的真相或许比第一眼看起来更加复杂

与其得出谁是邪恶或正义的结论,或者哀叹社会的现状,不如停下来看一看视频片段是如何构建的。

尽管网络视频的创作和传播十分广泛,人们似乎仍然对相机所描绘的世界深信不疑。在电影理论中,“形式”和“内容”之间长久以来都有一个争论。对大多数人来说,电影和视频的意义是由所拍摄的画面决定的——比如,摄像机捕捉到的人物、拍摄的场景和事件。

但事实上我们忽略了,这些画面的选择、编辑和呈现的方式对人们的理解同样有着巨大的影响。在林肯纪念堂事件中,无论是最初的视频还是新的视频,都没有解释“真正发生了什么”。相反,它们提供的画面在不同的场景下可以有不同的含义。

或许我们应该意识到,画面并不等于真相,仅仅在画面和内容中寻找真相,而不去探究其形式,本身就是无解的。权威如《纽约时报》,最初的报道也不过是描述了看到的画面:“一段视频在网上疯传,视频中,戴着‘让美国再次强大’帽子的男孩们围着一群原住民。”

然而,当新视频被曝光,人们发现以色列裔黑人抗议活动确实对白人高中生进行了言语侮辱——这与那名学生的解释相符, 《纽约时报》报道的标题变为,“一幅更全面、更复杂的画面出现了。”

以色列裔黑人组织所拍摄的视频中,确实找到了对高中生进行言论攻击的画面

最终,坚持在画面中寻找真相的《纽约时报》,得出了与《华盛顿邮报》一样无力的结论:“在全国政治紧张的背景下,种族、宗教和意识形态的爆炸性融合,为这一病毒式的时刻奠定了基础。”

2

每个人都会对视频提出自己的看法,但很少有人意识到视频本身就是在塑造“真相”。

整个事件中,学生们的真实意图和动机才是判断真相的核心要素。但我们可能永远不会知道这一点,并且从事件后续的结果来看,这一点似乎也变得不再重要。

人们喜欢讨论的只是这个画面而已,一名戴着“让美国再次强大”帽子的白人青年假笑着,似乎在盯着一位棕皮肤、年长的原住民:仅仅这一个画面,就包含足够丰富的政治含义和文化符号,给人无限的想象。就像鲁迅所说的“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胳膊,立刻想到全裸体…”,这或许是人类的本性。

发生这样的反转,不仅是因为互联网让我们很容易得出简单而快速的结论,并在接受验证之前将这些结论作为真理去传播,更重要的是,这则视频的传播似乎就是为得出这样的结论而服务的。旁观者们早已有自己默认的立场,视频和图片只不过是再现了他们心中的那场“冲突”而已。

如果不能理解这种观点,不妨去考虑另一种场景。想象一下,如果这个戴着红色帽子的少年没有唱歌也没有笑,而是面无表情地站着,然后摘下了帽子,几乎所有人都会将这种行为解读为一种温顺和尊重的姿态。

在接近4分钟的视频中,学生和原住民一直保持着这样的对峙。

更有甚者,可能会将它看作一个信号,表明这个学生不仅脱下了“象征特朗普主义的帽子”,还脱下了那顶帽子所蕴含的所有意识形态。或许年轻的学生本人并没有那层意思,但毫无疑问,事件传播的整个基调都会发生转变。

大约一个世纪前,前苏联导演列夫库列肖夫(Lev Kuleshov)对电影剪辑做了一系列实验。他给一名男演员拍了一个面无表情的特写镜头,并将这个镜头分别和一盆汤、一个躺在棺材里的女孩、一个女人的镜头并列剪辑在一起,然后把三个短片分别给三组观众看。

库列肖夫实验

结果,他得到的反馈是非常惊人的:第一组观众认为,演员看着那盘在桌上没喝的汤时,表现出了沉思的心情;第二组观众因为演员看着死者那幅沉重而悲伤的面孔而异常激动;第三组观众则赞赏他在观察女孩时透露出的那种轻松愉快的微笑。

这种电影剪辑的效果被称为库列肖夫效应。由此,他本人也得出结论:造成观众情绪反应的不是单个镜头的内容,而是画面之间的并列。单个镜头只不过是素材,只有蒙太奇的创作才能称为电影艺术。

这个理论不仅影响了一代电影大师,还成为了如今电视真人秀制作的信条。在真人秀中,一切人物和事件的意义都是在剪辑室里产生的,这也是为什么“神剪手”对于节目制作来说至关重要。


3

换个角度想,那些在互联网上病毒式传播的视频,也不过是完整真相中的一个“素材”,即便是未剪辑的视频片段,也受“库列肖夫效应”的影响。

如今,每个人随身携带的智能手机内的摄像头都可以拍摄大量视频,其中许多视频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广为传播。结果就是,一个事件的叙述会出现无限多可能的视角,真实的或虚假的,自然发生的或人为操纵的,所有人认为他们所取材的画面就是真相,并试图将它展现在大众面前。

观看以色列裔黑人所拍摄的这段近两小时的视频只会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虽然有过激烈的冲突,但大部分时间几乎是空白的,充满了语无伦次或听不清的交流。它肯定无法解释高中生们与原住民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因为它只是无数造就了那一时刻中的一个视角,一个原材料而已。

这不禁让我们想起,前不久网络上讨论度很高的“某评测平台揭露某便利店售卖过期食品”,拍摄者不仅提供了照片和小票,还有“一镜到底”的视频为证。然而,许多网友开始质疑这种在半途拍摄的“一镜到底”有没有参考意义。便利店方面也声称掌握了“评测人员故意将过期食品放回货架”的监控证据。


目前此案还没有最终敲定。但令人伤感的是,从大众不再相信苍白的文字叙述,喊着“无图无真相”的时代,到社交媒体和Photoshop的普及导致图片作假泛滥的如今,就连视频也在“欺骗”我们。

这些对真相求而不得的迷雾是一个很好的警醒:事实往往比镜头中所呈现的复杂许多,也没那么容易水落石出。得到好的答案不仅是用眼睛去看,还要用脑子去想。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