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清华西方哲学研究
作为中国第一份西方哲学研究领域的专门刊物,《清华西方哲学研究》将努力成为代表中国的西方哲学研究最高水平的一流刊物和基于中西哲学会通基础上的原创哲学的标杆性阵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清华西方哲学研究

维也纳大学哲学系及其现象学传统简介

清华西方哲学研究  · 公众号  · 哲学  · 2017-08-26 14:45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编者按: 本篇文章以及整个“维也纳现象学专栏”的其他文章由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哲学系的李晶晶组织( Editor’s Note: This Column “ Phenomenology in Vienna ” was organized by LI Jingjing (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McGill University) )


索菲•罗伊道特,维也纳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主攻方向现象学(Sophie Loidolt,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University of Vienna, Vienna;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from October 2016], University of Kassel, Kassel)。 E-Mail: [email protected]


朱锦良,维也纳大学哲学系博士生 ( ZHU Jinliang, Doctoral Candidate,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University of Vienna, Vienna ) E-Mail: [email protected]


现象学在维也纳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弗兰茨•布伦塔诺曾于1874-1896年间在维也纳大学哲学系授课。埃德蒙德•胡塞尔曾是其学生,受教于1884-1886年间。在维也纳,胡塞尔了解到布伦塔诺将心理现象刻画为意向性现象,从而找到了他后来现象学发展中的核心启示。短短几十年之后,有一群维也纳现象学家致力于研究胡塞尔。他们将之运用到全新的哲学和交叉学科背景中,这反映在他们与米塞斯/哈耶克学派、凯尔森学派和维也纳学派的知识性联系中。[1]比如,阿尔弗雷德•舒茨将胡 塞尔先验现象学展开到社会学问题之中,他于 1932 年在维也纳写作了《社会性世界的意义构造》( Der sinnhafte Aufbau der sozialen Welt )一书(此标题批判性地指向维也纳学派成员鲁道夫 卡尔纳普的《世界的逻辑构造》)。菲力克斯 考夫曼和福立茨 施莱尔( Fritz Schreier )铸造了介于现象学和法哲学之间的联系,他们将胡塞尔的观点和方法引入汉斯 凯尔森的《纯粹法学》中。维也纳学派也曾热心地阅读和批判性地讨论过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 现象学的激发甚至有过社会影响:在几个长夜的细致探讨后,考夫曼为了让同事们放松放松,一边在钢琴上弹奏维也纳的旋律,一边演唱自己创作的现象学之歌。[2]

胡塞尔 1935 年在 文化协会” Kulturband )举办著名讲座 欧洲人性的危机和哲学”, 早已预示了 20 世纪 20 年代和 30 年代早期所经历的哲学繁荣已成过去。纳粹政权彻底终结了这个时代,它迫害了上述大多数哲学家,就因为他们的犹太血统或者说了不受欢迎的观点,就把他们驱逐出这个国家。经历这一毁灭性的知识灾难,现象学到 20 世纪 70 年代重新由大学里助理教授们(后来成为正式教授)建立起来,他们分别是:赫尔穆特 菲特( Helmuth Vetter )、君特 佩尔特纳( GüntherPöltner )和彼得 坎佩茨( Peter Kampits ),他们的师承是列奥 加布里埃尔( Leo Gabriel )和弗里多林 外普林格( FridolinWiplinger )。此时的理论重点主要在海德格尔哲学和存在论的解释学上,也混合了一种基督教存在主义的版本,或者从另一方面来说,结合了萨特的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对于西方哲学核心文本的全新现象学读解被发展起来,将现象学关联到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康德以及德国唯心主义。其它讨论领域还包括医学伦理学,宾斯旺格( Binswanger )和博斯( Boss )的此在分析、哲学人类学和美学。这一复兴的首次体制性宣示在于由卡尔 乌尔姆( Carl Ulmer )在 1980 年创立的 奥地利现象学协会” Österreichische Gesellschaft fürPhänomenologie ),乌尔姆是一位对海德格尔感兴趣的维也纳教授。而真正的复兴则开始于 1995 年,该协会由赫尔穆特 菲特、彼得 坎佩茨、君特 佩尔特纳和来自因斯布鲁克的莱纳 图恩海( Rainer Thunher )及另外一些人重新创立。协会为落成典礼举办了讨论胡塞尔 科学的危机”的大会 ,此时正好是胡塞尔发表该演讲 60 周年之际。

众多数量的活动,包括大型会议、出版物和受邀讲座等,都由常年担任主席的菲特(最近他也是海德格尔协会的主席)和佩尔特纳所发起,并且将继续由格拉茨的桑雅 林奥福纳( Sonja Rinofner )担当此职。但本质上,维也纳的现象学主要在讨论班和演讲课中,在学生们的讨论和读书小组中,同时也将争论波及到大学围墙之外。菲特和佩尔特纳以及 20 世纪 90 年代的劳尔夫 库恩( Rolf Kühn )都是哲学系声誉卓著的教师。围绕着他们的讨论班形成了很多深入的研讨小组,从中诞生一些由大学内部和外部的年轻学者组成的新梯队和新课题。这里值得一提的一个重要小组就是由 Silvia Stolle,Gerhard Unterthurner, Ulrike Kadi, Janos Bekesi 及其他同事在 1994 共同发起的“现象学小组” Gruppe Phänomenologie )。这个小组与伯恩哈特 瓦登费尔斯( BernhardWaldenfels )和克劳斯 黑尔德( Klaus Held )组织的 波鸿和乌泊塔尔大学现象学和解释学”博士生讨论班有着紧密联系。与这 个博士生讨论班的前成员一起,比如 Petra Gehring,Iris Därmann, Peter Trawny Thomas Bedorf 这个“现象学小组”编辑了名为“现象学杂志” Journal Phänomenologie )的半年刊期刊,该刊尤其注重现象学和解释学与法国当代哲学的联系。另一个重要的期刊是由 Jürgen Trinks (比利时哲学家马克 里希尔 [ Marc Richir ] 的译者) Maria Fürst 发起的《中道》( mesotes ),它是 中西哲学对话的年鉴”。另外还有很多活动,比如2007年的“首届现象学研究生大会” ,以及无数讨论和工作坊,它们由由一群活跃的博士毕业生组织进行,其中首先和首要地是 MatthiasFlatscher Sophie Loidolt ,还包括 Michael Blamauer GerhardThonhauser Martin Huth 、等等。最近的二十年来尤其可以看到的是,对政治问题的兴趣开始提升,同时现象学也被结合到后结构主义和性别研究等领域,与心灵哲学、认知科学和分析哲学中的问题进行对话的兴趣也已日益增加。

现象学在维也纳大学哲学系的当代角色,反映了这一进路的多样性,这在此专栏的不同论文中也可以看到。此辑的作者们当然仅是目前进行的现象学工作的一个缩影,他们中的一部分属于年轻的维也纳大学博士后一代,很大一部分则是最近五年来就职的新一代教授,整个哲学系正在经历一个代际转换和国际化的过程。幸运的是,现象学传统不仅被保存了,而且被加强了,且在这一转型中越来越具备体制保障。至少现在哲学系的三个教席代表着现象学研究在不同方面的推进:格奥尔格 施丹鄂( Georg Stenger )的教席 全球世界中的哲学” 在现象学和文化间哲学间建立了强劲的联系,文化间哲学曾是本哲学系固有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由弗兰茨 马丁 维默( Franz MartinWimmer )初建。汉斯 本哈德 施密特( Hans Bernhard Schmid )的 教席“政治和社会哲学” 致力于研究社会本体论的交互关系、社会认识论和现象学。马修 拉特克里夫( MatthewRatcliffe 的教席“理论哲学” 所研究的东西中包含对精神病学的现象学进路。不能忘记的是,马丁 库施( Martin Kusch 的教席“科学哲学”也研究现象学和心理主义 ,维奥蕾塔 外伯尔( ViolettaWaibel )的 教席“大陆哲学”也 致力于将现象学带入与德国唯心主义的对话。在博士后这个层面,可以稍加提及的是一些代表近十五年来这一丰富而多样的研究共同体的例子:沃尔夫冈 法辛( WolfgangFasching )研究心灵哲学、胡塞尔和佛教;马提亚斯 弗拉彻( Matthias Flatscher )研究海德格尔和对答性;彼得 柴林厄( PeterZeillinger )研究勒维纳斯和德里达,希尔维亚 施陶乐( Silvia Stoller )研究女性主义,格哈德 恩特图尔纳( GerhardUnterthurner )研究具身性和福柯,索菲 罗伊道特( Sophie Loidolt )研究阿伦特和政治及法律现象学;米歇尔 施陶迪格( Michael Staudigl )研究暴力现象学(包括他与维也纳人文科学所( IWM )及其 Pato č ka 档案馆的长期合作)。

前述提到的那段珍贵的历史,仍然激励着今天维也纳的现象学。起着激励作用的还有面向 21 世纪现象学之未来的冲动,以及继续推进自现象学萌芽之初就已在维也纳发端的交叉学科研究: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认知科学、法哲学,以及性别和种族研究之间的联系业已实现,直面经典文本的背景,也承续一种多样性的现象学和哲学传统。

今天,现象学被列为本系的一个特色研究领域,每学期发起了诸如“现象学研究”这样的系列讲座和工作坊活动,着意邀请有名望的研究者前来讨论他们的近期工作,而“现象学工作坊”则供博士后及研究生一起讨论各自的论文。维也纳大学哲学系是目前中欧最大的哲学系,拥有超过4000名注册学生,18位教授,50位教职员工,以及每学期另有50位客座教授,它的发展是令人鼓舞且前途光明的。维也纳对于现象学的注重也日益吸引国际学生和访问学者,其中包括来自中国的很多学生,维也纳正变成德语世界学习和研究现象学的一个中心。



[1] 弗里德里希 奥古斯特 哈耶克和路德维希 米塞斯 是“奥地利经济学派”的著名代表 。哈耶克和赫尔伯特 福特( Herbertvon Fürth )创建了所谓的 精神-家园” Geist-Kreis ),这是维也纳学术交流和知识生活的一个重要地方,即如米塞斯的私人讨论班和汉斯 凯尔森的法学研究圈子。

[2] 这首歌仍然可以在专辑《献给哲学和经济学的维也纳歌曲》( Fischer,1992 )中找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读书小分队  ·  爱你,想给你花钱
8 年前
滴滴招聘  ·  一个怎么也想不出来名字的H5
8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