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我們在尺度上曾經分享過一個故事,它是一家香港的深夜食堂。
那時我們路過這家店,它才剛剛起步一年,那時出於感到記下了它的故事。如今,它已經成長成了家喻戶曉的深夜食堂了。
最近幾天,我們重新看了當時寫的這個故事,心裏和當初有了不一樣的感動,今晚把它分享給你。
這家店的名字,叫Soboring,粵語音譯「蘇波榮」,它有個「浪漫」的開始。
2013年5月,有一群年輕人路過油麻地街角的一個小小的待租的鋪位,突然心想:
啊,如果能把它變成一家香港的深夜食堂,那就好了。
這個意外的想法,竟然令在場的每一個人都心照不宣地激動起來,一股小小的熱流湧過胸口。
這群人,立刻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當即就租下了這個小店舖。
▼蘇波榮不足10平米的窄小店面
因為是「深夜食堂」,自是要深夜起才開始營業。於是這群人將開店時間定為朝九晚四,白天正常開工,晚上則來這裡做自己幻想中的小廚房
为了在深夜給遲遲歸家的人一餐暖飯,一處歇腳,他們選址在油麻地舊街區的轉角,不做那些吸引遊客、裝修華麗的食肆。
可惜,浪漫的開始之後,幻想終究是幻想,在香港這樣一個高租金高消費的城市裡,他們很快就入不敷出,進退兩難了。
兩名成員Marykate和安娜決定再試一次,他們冒險開始嘗試了從未有先例的「自由定價」。
什麼是自由定價?即是小店只有餐牌而沒有售價,
你覺得這餐飯值多少,便自願地付多少錢即可。
這家餐廳甚至沒有收銀,只有一個小水桶,用來存錢,你吃完自行把錢放入就好,不會有人知道你究竟付了多少。
這樣,吃飯並不是買與賣的消費交易,而是一種默契和信任。
他們叩響了街坊工作室的門,開門見山地說,可不可以一起來做一些事,幫忙讓小店存活下去。
鄰街的兩間社區工作室,被這很直白的請求打動很快加入,所以,在蘇波榮,沒有固定的餐牌,而是由這三家社區團體分別掌廚。
每周一、三你吃到的可能是素食,而二、四卻可能是日式家常菜,星期六日也可能有神秘甜品或是什麼你永遠不知道的食物。
就這樣,奇蹟發生了,一年過去,這不足十平米的小店竟然沒有倒下。
第二個奇蹟,出现在第二年,蘇波榮在Facebook上主辦了籌款活動,它把自己這一年來的故事寫出來,短短兩個星期已有近一萬人參與。
而當2014年我们在那晚來到蘇波榮時,店外竟然坐滿了,一瞬間,小食堂變成了大排檔。
一個小小的鋪位,根本連一張椅子都放不下,一堆人在裡面忙前忙後,根本來不及應付,更難以顧暇店外的好幾桌人。
慢慢地,这家店終於变成了几位主创最初幻想的样子
:这里沒有殷勤的服務員,餐廳的股東來自各行各業,有大學生、快遞員、開洗衣店的、玩音樂的,
大家各自有工作,平時
谁有空谁来。
有時人手不夠的時候,會有熟客去當服務員,幫忙領位、點菜、下單、上菜……親切地就像自己的傢。
▼很多人來支持,還有很多擠在店門口付錢。
▼餐廳外的餐桌椅沒有一張是一樣的,應該都是街坊相贈,我坐的椅子由滑板改造,廢物利用。
▼小店門口,店員在盛飯。沒有寬敞的廚房,但可保證,送到你面前的飯永遠是熱乎的。
▼坐落在油麻地果欄旁的蘇波榮,是很市井之處。餐桌旁即是靠撿紙皮為生的公公婆婆,應了蘇波榮曾說的「所謂街坊,守望相助」。
▼晚餐:番茄芝士咖喱飯
▼用來收錢的红色水桶,沒人知道你放了多少钱。
後記:
如今距離我們路過那家店,已經五年過去了,蘇波容早已經成立香港夜市裏最美的一道風景綫。
這幾天我們回看這個故事,比五年前更加感同身受。因爲很多時候,我們是習慣了準備好再出發的,因爲從零開始最考驗勇氣,而準備會給你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