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
上好!今天有三部分内容,耐心看
~
早上和一位朋友去尝了广州的早茶,这位朋友打趣说,我这个年代的人跟你口味都不一样了。
确实,
味觉的记忆或者说归属感对我们的饮食偏好确实影响很大。
有时候我们突然想吃一块红烧肉,可能只是怀念以前吃时的那种感觉,并不一定是它真有多么美味。
这位朋友之前一直在化妆品行业打拼,在
2015
年那波牛市的情绪渲染中,踏入股市,从此开始钻研、摸索、成长的道路。
我觉得他进步很快,完全不像一个只有两年经验的股民,其心态、投资心得俨然已经是一位老股民。
我们从近期
*ST
河化开聊,虽然近期一直在向大家分享该股的投资经历,但是自己并没有料到它会这么快停牌。
这位朋友安慰我说,股票市场从来不缺机会,要做的是总结逻辑,把握下一次机会。
他很少盯盘,
他觉得“盯盘”就像教练指导球队打球时只看记分牌一样(有做
T
需求的另当别论),我真正应该去关注的是分数背后的逻辑。
只有这样才能,才能进步。
他和昨天那位朋友一样,都提到从历史中发现规律,然后来指导对未来趋势的判断,虽然过去并不等于未来。
正如老话说,不知来,视诸往;前车覆,后车戒。
如果古人做投资,他们会告诉我们——不知道后面的走势,就看看历史的规律;前人割肉的悲剧发生了,后人要引以为戒。
什么是表象背后的规律?
那位数学背景的基金负责人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我们看利润,很多人只关心是赚了还是亏了,增了还是减了,但是用杜邦分析法去观察造成这个结果的人却很少。
这位只有两年投资经历的朋友也要进军基金行业了,
股龄不是衡量标准,悟性才是。
他说会先与合伙人确立资金的分析框架和风控体系,先用自有资金拿出实战业绩。
祝愿他们都能获得成功。
昨
晚就答应大家会整理一下近一年(
2016
年
3
月
15
日
-2017
年
3
月
15
)日所有重组失败的案例。
在上次推送的基础上,我们增加了失败后至今的涨跌幅、最新市值、最近两年盈利状况等指标,利于帮助大家进一步缩小范围。
关于这个表格:
1、
重组失败,至少都揭示了卖壳或者转型的预期,这个名单里面肯定会有金子;
2、
价值是跌出来的,但是到底跌的多还是少,要和同行业、同板块进一步对比;
3、
市值也是一个重要概念,几乎决定了拟借壳方的借壳成本;
4、
亏损(首亏)会增强大股东运作的亿元,那些“再亏”一定要在
*ST
之后(被
*ST
一般至少
1.5
个跌停,当然有例外,比如昌九)再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