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上海译文
上海译文出版社官方微信账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为你读诗  ·  我走在我一个人的日子里,平静又满足 ·  3 天前  
王开东  ·  杨蓉:我的天空塌了 ·  5 天前  
王开东  ·  杨蓉:我的天空塌了 ·  5 天前  
为你读诗  ·  焦虑时,读一读哲学,很有必要 ·  5 天前  
文汇学人  ·  乐观的莱布尼茨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上海译文

博尔赫斯|侦探小说的十八条基本法则

上海译文  · 公众号  · 文学  · 2017-05-03 22:00

正文

对写侦探小说的人(俗称为:侦探小说家),某非著名作家曾这样评论说:

“作者真会客观地向读者介绍所有事实吗?答案当然是否定。因为作者总是拒绝赋予读者比自己更高明的智慧:全知全能。侦探小说是一场虚拟的游戏,作家扮演与侦探相反的角色:他不断搅乱线索,掩盖证据,将读者引向死胡同,致使罪犯逃脱读者的睿智。

“作家永远是罪犯的同谋。而且,作家还是一个叛徒,他有计划一步步地放出配角直到最后一页…”

而著名作家博尔赫斯先生(对,就是那个你们都知道的博尔赫斯),则在一篇发表于 1933 年的文章《侦探故事叙述法则》中,针对经典侦探小说提出了十八条基本规则,今天与大家分享这篇博尔赫斯先生总结的侦探小说十八条,不知道大家看了会有何感想?

对了,先说下,本周末( 5 月 6 日)下午两点在上海图书馆(淮海中路1555号)3 楼音乐欣赏室,将举办新书《福尔摩斯症候群》读书会,嘉宾本书责编、你们都爱的小黄兔(黄雅琴),和《澎湃新闻·上海书评》执行主编郑诗亮。考验各位福尔摩斯死忠粉丝们专业等级的时候到了,你敢来吗?活动详情请戳文末阅读原文。

本文编译自:bibliobs.nouvelobs.com,原文由 Guillermo Martinez 根据博尔赫斯的评论文章整理而来,感谢翻译:小黄兔。

法则 1:小说人物不能太过随意

小说中出现的人物不能过多,且要个性鲜明,能让读者一眼认出来。“贸贸然地破坏这条规则就会造成某些侦探电影看起来如坠云里雾里还无聊透顶。”

法则 2:把所有问题摆在明面上

作者应把所有的牌都摊在桌子上,而不是藏着一张王牌到最后一刻才祭出来。这样读者才能掌握所有有用的线索用于找到答案。“比如凶手在最后一刻才被揭露,竟然是个陌生人:这种诠释方法既平庸又拙劣。”

法则 3:犯罪方式不能过于炫技

某个小说人物有分身,也就认了。但两个人冒充第三人,从而让他具备“无所不在”的能力,这就有点过了。侦探小说的作案手法应该简洁明了,不会有累赘的技术、匪夷所思的戏法或者过于精细或繁琐。作案手法应该用到书中已提及的资源,只是将已知线索排列组合。


法则 4:作案动机先于作案者

侦探小说的最大谜团并非谁犯下了罪行,而是精妙的、耳目一新的逻辑关系,不为人知的真相会照亮整个故事。

法则 5:少洒点血

惊悚电影追求越来越血腥的罪案,越来越惊悚的尸体,但在经典侦探小说中,死亡只是拉开脑力游戏的序幕,而非重点。“在侦探小说故事中,遍地尸首并不占有一席之地,侦探小说冷若冰霜的缪斯女神乃是整洁、欺诈、秩序。”


法则 6:侦探小说的谜底应是必然的、唯一的,同时让读者有喜出望外的惊喜感

侦探小说谜团的答案如同展现某条复杂的定理:从前提出发很难联想到,但通过逻辑缜密的解释能严格地推导出唯一的结果。

从博尔赫斯的其他文章中可以提炼出更多关于侦探小说的准则。

法则 7:不必过多着墨描写人身危险

在最初的侦探小说中,“故事仅限于讨论和解决案情,有时还会离案发地点千里之外或者时隔多年。”福尔摩斯和波罗偶尔会碰上危急情况,但马普尔小姐、布朗神父完全没有深陷危险境地。



法则 8:不用考虑道德评判

法则 9:摒弃偶然因素

海史密斯有过一段有趣的反思:“我非常喜欢故事情节中存在巧合,还有根本不太可能的桥段,比如,某人在认识另一人才两小时后就斗胆提出一个计划,这是《北方快车上的陌生人》的情节。(……)理想情况是,在人物性格不崩坏的前提下,故事情节有出人意料的转折。读者的盲从,也就是他们的逻辑——如同一根弹性十足的皮筋,可以拉伸到极限,但不能拉断。”

但偶然因素不能在最终解释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顺带一提博尔赫斯的《死亡与罗盘》,一起意外事故给了凶手灵感,于是犯下一系列的命案。


侦探波洛,陈查理,布朗神父


法则 10:不用细写警察办案的流程

法则 11:凶手应是已经出现过的人物

“诚实的侦探小说,凶手在开头就应出现。”

法则 12:避免动用超自然的解释,它只能是会被排除的臆测

法则 13:谜底不能含有读者不知道的成分

法则 14:可以省略侦探的私生活,还有他的情感以及两性经历


你们懂的……


法则 15:如果小说结尾有彩蛋,务必保证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兼备精巧和严谨

法则 16:凶手不能是移民、宗教狂热分子或者持极端政见者

阿婆总是小心翼翼地遵守这条规则。杀人动机应是私密的,凶手应该构成故事内核。

法则 17:凶手不该是叙述者

阿婆的《罗杰疑案》违背了这条规则,更早之前是契诃夫写的《忏悔》。


这三位无需介绍吧


法则 18:凶手不该是调查者

阿婆在《波罗的圣诞节》中又违规了。

总结:侦探小说和所有种类的小说一样,它的生命和活力在于不断地打破规则。是的,要巧妙地打破规则。

(完)

相关图书推荐

《福尔摩斯症候群》

[法] J·M·埃尔|著

杨松河|译

J·M·埃尔(J.M.Erre)法国作家(也就是文章开头吐槽侦探小说家的那个“非著名作家”)作品多为黑色幽默的悬疑侦探类。因为从小喜欢阿加莎·克里斯蒂和柯南·道尔的书,长大后萌生了写侦探小说的想法。但不同于两位前辈的风格,除了悬疑之外,他的小说还有一丝荒诞疯狂的意味在里面。

所以这本《福尔摩斯症候群》就讲了一个笑点密集、吐槽无数的密室杀人案,以此向福尔摩斯和阿婆致敬。

世界上存在着一群奇怪的人,他们都是福尔摩斯的骨灰级粉丝,深信福尔摩斯真实存在。这次齐聚贝克街旅馆,就是要通过发表论文,争得唯一一个福尔摩斯学教授职位。论文千奇百怪:有说亚森·罗宾是福尔摩斯私生子的;有人认为贝克街的女房东是福尔摩斯的秘密爱人;还有人宣称自己是福尔摩斯的重孙……研讨会就在严肃而又荒诞的氛围中进行。

而一场雪崩后,身处密室空间的 11 名福尔摩斯粉被发现无人生还。凶手到底是谁?

如您对这本福尔摩斯症候群感兴趣

可长按下图二维码购买


海译文

文学|社科|学术

名家|名作|名译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或搜索ID“stphbooks”添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