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个顽疾。过去60多年,国家层面已发布了9道“减负令”,地方出台的“减负令”更是多达上百道。然而,“减负”这场持久战依然处在“打怪升级”的现实困境里,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家长乃至整个社会的育人观尚未改变。
《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改善家庭教育,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合理安排孩子的学习、锻炼和休息时间。”
而要消除家长们的焦虑,从根本上来讲,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变革评价机制和招考制度势在必行。
为此,上海推出了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和新优质学校建设等一系列改革举措。截至2017年11月,各区建有学区和集团173个,覆盖学校1007所,占全市中小学总数的六成以上。在全国范围内,2017年,免试就近入学深入推进,19个热点大城市“小升初”就近入学率达到97%。数据抽样显示,群众满意度接近九成。
与此同时,过去一年中,从国家到地方层面,出台了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不以升学率为标准来评价学校和教师的工作、控制考试次数、探索实施等级加评语的评价方式、考试成绩不进行公开排名等一系列规定,力求实现从育“分”到育“人”的转变。
北京市各小学纷纷推出“乐考”与“乐学”模式,代替传统评价与教学方式,让考场变身“采摘园”,把考分变成“小星星”。
更为关键的是中考、高考制度的改革。2017年,上海、浙江两地试点新高考,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成为招生录取工作的重要参考。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省份成为第二批试点省份。中考改革也在积极稳妥推进。
构建多元评价体系,营造健康教育生态,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培育健全的人。“减负”这场持久战,有了更多制胜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