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正和岛
正和岛,国内第一家专注企业家人群的高端网络社交平台,最低信任成本的人脉金矿。正和岛官方微信聚焦企业家的想法、干法、活法与玩法,每天有独家、新鲜猛料。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界面新闻  ·  《哪吒2》成为全球单一市场票房榜新晋冠军 ·  7 小时前  
界面新闻  ·  巨头分拆大势所趋,霍尼韦尔一分为三 ·  18 小时前  
t0mbkeeper  ·  我把 2023 年 8 ... ·  20 小时前  
界面新闻  ·  汇丰据悉拟调整CEO艾桥智薪酬:固定薪酬减半 ... ·  20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正和岛

“巨量房子在空置着,你们难道不担忧吗?”

正和岛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16-09-26 20:36

正文

近日在中国旅行的凯文·凯利在参加正和岛·创新大集活动期间,反复问大家的一个问题是: “我去了中国很多地方,发现数量巨大的房子在空置着,你们难道不担忧吗?”


与他的冷静和担忧形成鲜明对比的, 是国内一、二线城市异常火爆的抢房潮: “上海352套千万级新房一天内被抢光!”“北京南五环外地价近5万,上海库存仅剩3.7个月!”“每一次限购令,几乎都演变成继续上涨和抢购的发令枪,今年出台限购的城市,几乎都如此。”


是辛辛苦苦做实业,不如倒腾几套房的喟叹: 上市公司“*ST宁通B”打算靠卖两套北京学区房保壳,当年130万元买的两套房经评估市场价值为 2829.1万元,净赚2142.88万,增值16倍!一位新三板公司负责人在谈及公司盈利时脸有愧色:“这两年我辛辛苦苦带着几百人经营,公司每年也就赚一两千万元,而我太太前几年投资的几套房产,随便卖一套就能赚一千多万元。”


为什么限购令成了房价继续上涨、抢购愈加火爆的发令枪? 当经济学家们发出“6个月后,中国房地产市场可能变天”、“今年或是中国地产市场的历史大顶”的警示时,我们该何去何从?


来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越限购,越抢购!

南京限! 9月25日,南京市政府出台了主城区住房限购政策,于今天(9月26日)起实施。昨天下午17点,南京“限购令”突然发布,开发商和二手房中介都突然忙起来。截止晚上12点,25号的认购量和成交量已经从认购199套、成交151套直接飙升到 认购量1570套,成交量1604套,这是下午5点前的10倍。


杭州限! 9月18日出台的《杭州部分区域实施限购政策》主要针对非杭州户籍人口的投资性限购,9月19日实施。消息传出后,9月18日晚,人们彻夜排队买房,往常20点30分便关闭的网签系统,延迟到了12点。 最后在9月19日凌晨,成交数据定格,杭州新房二手房总共成交5105套,其中新房3265套,二手房1840套,创下了历史新高。


厦门限! 在房价连续上涨了18个月之后,8月31日,厦门宣布自9月5日起重启限购。厦门上次宣布限购是在2013年。限购之后 ,“房价一点也没有降”,转让地位的楼面地价高达3.83万元/平方米。


武汉限! 8月31号出台政策,9月1日起实施限贷!


苏州限! 8月11日出台政策,12号起实施!


合肥限! 7月份开始合肥执行了限贷政策,并且在8月份升级了限贷手段。


每一次限购令,几乎都演变成继续上涨和抢购的发令枪,今年出台限购的城市,几乎都如此。 从一线城市上海和深圳3月份限购,到后来厦门、武汉等二线城市加入,外界对限购的解读似乎达成了共识: 必须赶在限购之前抢到房子。


众所周知,今年房地产的主题是“去库存”,但从目前整个房地产市场的表现看,已经完全背离了这个主题, 需要去库存的三四线城市没有太大的起色,不存在库存问题的一二线城市在政策的刺激下大涨,涨幅之大之快超越了很多人的想象,引发了整个市场的恐慌。




在3月份上海和深圳采取调控措施之后,热点迅速向苏州、合肥、南京、厦门“四小龙”蔓延,然后进一步向杭州、东莞、武汉、郑州、惠州等城市接力传递。 过去不起眼的合肥,连续4个月占据70个大中城市房价涨幅的首位,而中部的特大城市郑州和武汉成为了8月份表现最抢眼的城市,郑州在出了几个“地王”之后,终于在8月份以5.6%的涨幅跃居70个大中城市的首位。一系列数据也显示,在房价和地价比翼齐飞的同时,这些城市的库存也在明显下滑。


在市场偏离去库存主题的同时,凡是限购限贷的城市,几乎都引发了更进一步的上涨和恐慌性的购买。为什么会这样?


经济学家马光远认为, 今年房价上涨的原因,首先是以去库存为主基调的房地产政策,第二是货币政策很配合,第三是全球经济下行情况下人们对安全资产的需求,第四是土地市场供不应求 ,“地王”频出,推高了人们对房价的预期。

杠杆已经用到极限了

2016年7月,7月新增贷款4636亿元,住户部门贷款增加4575亿元;8月新增贷款9487亿元,住户部门贷款增加6755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469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5286亿元。换句话说, 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中,个人按揭贷款的占比达到了98.7%,8月该比例则高达71.2%。




广发证券认为,广义信用增速几乎可以完美解释房价变化。



海通宏观分析师姜超团队认为, 今年中国经济保持平稳,火爆的房地产是重要贡献,但未来面临较大下行风险。 中国居民购房或已将杠杆用到极限,今年或是中国地产市场的历史大顶。


今年火爆的房地产销售已与人口结构无关,而是源于居民拼命贷款买房。 2014年我们的月均房贷1800亿,去年是2500亿,今年我们的月均房贷接近5000亿,我们每个月1万亿的信贷一半左右是房贷。 从居民买房的贷款杠杆率来看,2013年的贷款占比仅为1/3,而2016年的贷款占比已经超过50%,意味着首付比例不到一半,已经低于美国金融危机之前07年时平均50%的首付比例。



从房贷占GDP的比重看,中国居民加杠杆的速度也不可持续。 日本即使在房产泡沫最严重的1989年,居民新增房贷占当年GDP的比重也未超过3.0%,而中国去年已经达到5.5%。美国金融危机前新增房贷/GDP在2005年达到8.0%后见顶回落,而中国今年上半年新增房贷与公积金贷款占GDP比重已达8.6%,不仅较去年暴涨,也与美国历史高点相当接近,表明 中国居民购房或已将杠杆用到极限,2016年或是中国地产市场的历史大顶。



姜超团队认为, 本轮房价上涨始于2015年,以北上深一线及周边城市领涨,其实是彻头彻尾的金融现象,因为房价涨幅与GDP增速无关,而与存款增速高度相关。 而在2015年,由于政府放松了对金融机构同业存款的监管,允许同业存款在当地发放贷款,导致作为区域金融中心的北上深存款增速出现了爆炸式增长,深圳当年的存款增速高达70%,北京上海也接近50%, 但目前北上深的存款增速已经基本归零,意味着流动性拐点已经出现。


辛辛苦苦干实业,

不如倒腾几套房?

除了篇首的两个例子,这样的声音还有很多。




2016年3月5日,任正非在华为总部接受新华社采访,认为 高成本最终会摧毁深圳的竞争力。 深圳房地产太多了,没有大块的工业用地了。 大家知道大工业的发展,每一个公司都需要一定的空间发展。工业现代化最主要的,要有土地来换取工业的成长。现在土地越来越少,越来越贵,产业成长的可能空间就会越来越小。既然要发展大工业、引导大工业,就要算一算大工业需要的要素是什么,这个要素在全世界是怎么平均的,算一算每平方公里承载了多少产值,这些产值需要多少人,这些人要有住房,要有生活设施。 生活设施太贵了,企业就承载不起;生产成本太高了,工业就发展不起来。


其实,相对于深圳,那些工业经济未曾发展起来、而房价抢先飙升的城市,风险可能更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