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集微网
集微网,半导体、手机行业专业信息服务平台,使用帮助请发送help。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四川日报  ·  乐山大佛旅投集团董事长杜华被查 ·  13 小时前  
四川日报  ·  痛心!一家5口遇难 ,小心冬日“隐形杀手” ·  18 小时前  
四川大学本科招生  ·  寒假,川大的你,在哪里,有什么故事? ·  昨天  
四川大学本科招生  ·  寒假,川大的你,在哪里,有什么故事? ·  昨天  
四川日报  ·  创造历史!川妹子夺金! ·  昨天  
四川发布  ·  已救出2人!宜宾筠连通报山体滑坡情况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集微网

曾服务蔚来比亚迪,国产智驾公司突遭“封楼”;出价974亿美元!马斯克牵头买OpenAI被拒;全球供应链 处于变革十字路口

集微网  · 公众号  ·  · 2025-02-11 07:13

正文

1.公司突然断电封楼!纵目科技陷入“休克”状态;
2.中国大陆成熟芯片大幅降价、扩张产能,迫使中国台湾厂商退出或转型;
3.比亚迪智驾供应链大盘点:自研+外供并行,芯片严重依赖供应商;
4.传OpenAI今年将交由台积电试产自有芯片 降低英伟达依赖度;
5.马斯克牵头财团出价974亿美元买OpenAI 阿特曼秒拒;
6.研调机构看特朗普2.0…全球供应链 处于变革十字路口;
7.比亚迪免费提供驾驶辅助系统 挑战特斯拉与中国竞争对手;


1.公司突然断电封楼!纵目科技陷入“休克”状态;
2月8日,据《中国经营报》报道,纵目科技员工当日收到公司消息称:18﹕00后开始断电并封楼,员工可在以上时间内把个人物品取走或者办理离职证明。
事实上,早在2024年11月市场就曝出纵目科技资金紧张,而在今年1月末,纵目科技被传欠薪程度升级,不仅无法拿到2024年12月的最低工资,连社保和公积金也被断缴。而纵目科技CEO唐锐1月26日全员会发言称,公司与某家宁波上市公司洽谈的智驾泊车业务并购事宜(保留移动充电机器人业务),需要春节后1-2个月时间才能完成项目尽调与资产评估,推进老股东融资事项也没能在春节前完成。
报道同时称,CEO唐锐已远遁国外。
资料显示,纵目科技主要从事汽车智能驾驶系统的研发、生产及销售,已形成、从算法软件到系统硬件,从智能驾驶控制单元到多种智能传感器的全产品布局,能够为整车厂商提供由智能驾驶控制单元、摄像头、超声波传感器、毫米波雷达等硬件及配套软件和算法集合而成的智能驾驶系统。
客户群体方面,纵目科技已服务的客户包括赛力斯汽车、长安汽车、吉利汽车、一汽集团、上汽集团、蔚来汽车、理想汽车、威马汽车、长城汽车、比亚迪汽车、合众新能源汽车等,同时曾为广汽集团、福特汽车、奔驰汽车、沃尔沃汽车等提供研究开发服务。
为获取充足的发展资金,纵目科技科创板IPO曾于2022年11月23日获上交所受理,但于2023年9月27日被终止审核,此后,纵目科技于2024年3月28日转战港交所,但于2024年9月28日失效,未能成功登陆资本市场。根据内部人士披露,除了智驾业务造血能力弱,新开辟的机器人业务需要大量资金,也是造成纵目科技现金流短缺的重要原因。
2.中国大陆成熟芯片大幅降价、扩张产能,迫使中国台湾厂商退出或转型;
在价值563亿美元的采用28nm或以上工艺的成熟节点芯片产业中,中国大陆晶圆代工厂迅速赢得市场份额。这一趋势促使拜登政府发起调查,并给中国台湾工业界敲响警钟。
中国大陆代工厂正通过大幅降价和大举扩张产能计划,威胁到力积电、联电和世界先进在汽车和显示面板芯片市场的长期主导地位。
中国台湾芯片高管表示,中国台湾代工厂因此被迫撤退或追求更先进和更专业的工艺。
力积电董事长黄崇仁表示,“像我们这样的成熟节点代工厂必须转型;否则,降价竞争将使我们陷入更加困境。”黄崇仁表示,他们计划减少在中国大陆市场广泛使用的显示驱动器和传感器芯片的工作,并将重点转向3D堆叠存储技术。
联电表示,全球产能扩张给该行业带来“严峻挑战”,该公司正与英特尔合作开发更先进、更小的芯片,并在成熟芯片制造之外实现多元化。
中国台湾芯片高管表示,中美之间的贸易紧张局势可能会减轻一点痛苦,因为供应链希望确保安全并寻求在中国大陆以外生产芯片。然而,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他计划对美国以外生产的半导体征收高达100%的关税。
近年来,中国大陆企业大幅提高了芯片产能。据TrendForce称,2024年中国大陆在全球成熟节点制造产能中的份额为34%,中国台湾为43%;到2027年,中国大陆的份额预计将超过中国台湾,而韩国和美国的份额均为个位数,预计将下降。
SEMI预测,在2023至2025年开始生产的97家新制造厂中,有57家位于中国大陆。
尽管中国台湾代工厂仍可在工艺稳定性和更好的生产良率等因素上展开竞争,但中国台湾芯片设计公司高管表示,自2023年以来,中国大陆代工厂在招揽业务方面变得更加积极。中国大陆客户(尤其是面板等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行业)越来越多地要求中国台湾芯片设计公司使用中国大陆晶圆厂来生产芯片,以期实现供应链本地化。
IDC高级研究经理Galen Zeng表示,中国台湾芯片设计公司和代工厂可能会专业化其工艺并摆脱成熟芯片的多元化,尽管他们的盈利能力在中期内仍将受到中国大陆竞争对手的打击。
黄崇仁表示,已看到一些原本要发往中国大陆的订单被转移到中国台湾工厂,预计这一趋势会加速。
有中国台湾芯片设计公司高管表示,自2023年以来,他们收到了更多国际客户的订单,要求在中国大陆以外生产芯片。(校对/李梅)
3.比亚迪智驾供应链大盘点:自研+外供并行,芯片严重依赖供应商;
汽车正进入智能化下半场已成为行业共识,除了L1级、L2级辅助驾驶功能,NOA等L3级智驾功能也在加速上车,根据盖世汽车等机构数据,乘用车市场L2级渗透率将由2024年前11个月的52%提升至2025年的65%,NOA渗透率预计将由2024年前11个月的8.7%提升至2025年的超20%。
受市场风向转变影响,车企纷纷加大了旗下车型的智能化换代,其中,比亚迪于2月6日宣布于2月10日晚举办智能化战略发布会,将通过天神之眼实现全系车型智驾化。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冠,比亚迪新动作吸引了资本市场对智驾产业链的关注,比亚迪的智驾供应链更是备受青睐。
从电动化王者到智能化后起之秀
谈起比亚迪智驾,大家的印象相对模糊,主要是早期比亚迪对智能化持怀疑态度,甚至到2023年末,从公司董事长到4S店销售人员,都还在宣传“智驾不靠谱,是某些车企的销售手段”,这也让比亚迪的汽车智能化鲜为大众所知。
不过自2024年1月16日的比亚迪梦想日后,比亚迪一改口径,开始宣传“比亚迪智驾技术储备及实力行业领先”,私下场合甚至不乏“行业第一”的说辞,“璇玑”“中央大脑”“天神之眼”等比亚迪智驾专属名词也越来越多的进入公众视野。
前述发布会上,比亚迪提出了“未来将在智能化领域投入1000亿元,以实现在20万元以上车型中提供高阶智能驾驶系统选配,30万元以上车型中标配高阶智能驾驶系统”的目标。
事实上,比亚迪对智驾的重视程度虽然曾一度落后于造车新势力,但凭借其庞大体量,2024年其智驾车型的销量并不低,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统计数据,2024年前11月L2级智驾配套量达120.3万套,断崖式领先于自主品牌中位列第二的理想汽车,也领先于丰田、大众、特斯拉等合资/外资品牌,覆盖宋PLUS DM、元PLUS、唐DM等车型。
值得一提的是,梦想日后,比亚迪智驾战略进入频繁调整期,不仅多次调整包括规划院智能驾驶研发中心、天璇团队、天狼团队在内的智驾技术团队,对智能驾驶的装车步伐也大幅提前,根据市场消息,比亚迪取消了梦想日上的选配、标配计划,取而代之的是“全系智驾覆盖”。
行业分析认为,主要是国内友商电动化能力快速补齐之后,销量大涨并对比亚迪形成竞争压力,其中奇瑞、吉利集团2024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别为58.36万辆、148.8万辆,分别同比增长232.7%、52%,均超过比亚迪同期41.26%的增速,总销量上更是直逼比亚迪,今年1月,吉利国内汽车销量达23.99万辆,超过比亚迪的23.42万辆,成为国内销冠。
另外在混合动力技术上,吉利、奇瑞、长城、长安等品牌也取得突飞猛进的成果,油耗、售价等关键指标迅速拉平与比亚迪的差距,甚至在部分指标上优于比亚迪,使得比亚迪的电动化优势迅速被缩小乃至持平。
由此,释放智能领域技术无疑是比亚迪继续保持领先优势的重磅手段。不仅如此,业内汽车智能化加速也刺激了比亚迪需要迅速调整智驾策略。
2024年深圳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华为车BU独立新公司)加快了对车企的赋能,除了赛力斯、奇瑞、江淮、北汽、东风,上汽、广汽等也妥协选择拥抱引望,而引望被行业公认为智能驾驶技术目前全球领先。
与此同时,小鹏汽车、零跑汽车、理想汽车、蔚来汽车等造车新势力智驾车型销量爆发,与其他传统车企一起,对比亚迪形成了围追堵截之势,总体而言,比亚迪“全系智驾覆盖”实为大环境下的战略调整。
地平线或成最大受益方
正如前文所述,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比亚迪2024年局部智驾上车就实现了L2级配套量国内第一,全系智驾后,将对整个智驾供应链带来积极影响。行业周知,比亚迪一直坚持外供+自研并行的研发战略,智驾也不例外,“全系智驾覆盖”后,哪些零部件将委托给外部供应商?
智能驾驶系统主要由算力、大数据、算法三大要素组成,具体可分拆为算法、智驾域控制器、芯片、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摄像头、触控显示屏、线束、制动转向、联网服务等零部件。
其中,智驾芯片是智能驾驶的底座,目前比亚迪已在自研聚焦主力市场的智驾芯片,根据供应链消息,预计为80~100Tops的低算力平台,预计最快今年底流片,明年上半年才能量产上车。由此,短期内比亚迪智驾芯片将由外部企业供应,供应商包括地平线、黑芝麻智能、英伟达、Mobileye、芯驰科技等外部供应商,同时由于部分车型选用华为方案,也会涉及华为智驾芯片(方程豹),卓驭智驾方案同样会推动TI、高通芯片上车比亚迪。
智驾域控方面,则下放给旗下子公司比亚迪电子,根据NE时代新能源数据,2024年12月,比亚迪智驾域控装机量为1.41万套,市场份额为3.1%,位列国内第八。比亚迪重要智驾合作方德赛西威则以14.31万套、31.2%市占率位列第一。智驾全面覆盖后,预计比亚迪电子智驾域控产品出货量将会暴增。
智驾算法方面,比亚迪此前已在积极自研,预计将在中低端车型中实现上车,此外,大疆卓驭科技的智驾算法及方案也是中低端车型的重要选择,而中高端车型预计采用Momenta(与比亚迪成立合资公司迪派智行)算法+英伟达Orin X芯片方案,方程豹等部分车型则依赖华为算法。此外,比亚迪还在智驾方案上与润光智行(低阶智驾算法)、东软睿驰(比亚迪汉有采用)、福瑞泰克、鉴智机器人等公司有合作。
分析中发现,多家智驾算法或方案公司的芯片方案,选用的是地平线芯片平台。某智驾方案公司高管表示,比亚迪与地平线为深度捆绑关系。结合比亚迪10万元-20万元级主力销量市场推测,地平线或成为比亚迪智驾芯片的主力供应商之一,有望成为“全系智驾覆盖”的最大受益者。
感知传感器方面,比亚迪均具备较强的摄像头、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自供能力,其中,摄像头还具备车规级CMOS传感器自供能力,预计自供摄像头将占据较大比例,部分车型摄像头及相关组件则交由宇瞳光学、舜宇科技、联创电子、联合光电、保隆科技(三目摄像头)、万朗磁塑-晟泰克、中原内配-灵动飞扬(360全景影像系统)、欧菲光等厂商供应。毫米波雷达除了自供,部分产品将来自承泰科技、联合光电、德赛西威、雷科防务、福瑞泰克等;超声波雷达的外部供应商还有伯特利、奥迪威、超声电子、豪恩汽电(此前主供王朝网)、中际旭创-君歌电子等。
激光雷达作为高阶智驾的主要传感器之一,除图达通外,比亚迪供应商囊括了速腾聚创(比亚迪为投资方,合作早,性价比高,预计为主供)、禾赛科技、华为(方程豹车型)三大主流供应商。另据市场消息称,比亚迪有自研中低线束激光雷达计划,最快或于今年底实现上车。
除此之外,HUD方面的供应商预计包括光峰科技、华阳集团、水晶光电等,车载触控也有长信科技、华安鑫创、德赛西威、超声电子等企业提供支持,美格智能、高新兴、有方科技、三六零则在联网及云服务方面提供方案,伯特利、浙江世宝、亚太股份、万朗磁塑-国太阳、隆基机械可为比亚迪的智驾车型提供制动及转向(海豚等部分车型已实现自研上车)支持,高精定位合作方包括觉非科技等。
值得注意的是,比亚迪还在提速自研能力,如电子连接器,在实现电连技术、骄成超声对安费诺、泰科电子进行国产替代的同时,比亚迪自研的电子连接器预计于2026年下半年实现自供。
信息采集说明:如上供应商信息综合上市公司信披、机构分析、供应链反馈等多种渠道信息整理而成。 (校对/邓秋贤)
4.传OpenAI今年将交由台积电试产自有芯片 降低英伟达依赖度;
OpenAI 正在推动开发第一代内部人工智能 (AI) 芯片来减少对英伟达 (Nvidia)(NVDA-US) 芯片供应的依赖。
消息人士透露,ChatGPT 制造商将在未来几个月内完成其首款内部芯片的设计,并计划将其送往台积电 (TSM-US) 进行生产。将第一个设计送入芯片工厂的过程称为“试产”(taping out)。
OpenAI 和台积电拒绝置评。
最新消息显示,OpenAI 预计将实现其雄心勃勃的目标,即在 2026 年在台积电实现量产。传统计每次“流片”会耗费上千万美元,且需 6 个 月左右时间才能生产出最后芯片,OpenAI 为此可能要支付高额费用。没有人能保证芯片在第一次试产时就能正常运作,如果发生故障,公司将需要重新诊断问题并重复试产步骤。
消息人士指出,在 OpenAI 内部,这款专注于训练的芯片被视为加强 OpenAI 与其他芯片供应商谈判筹码的策略工具。在完成首代芯片后,OpenAI 的工程师计划在每次更新时开发出更广泛、更先进的处理器。
如果试产顺利,它将使 ChatGPT 制造商能够大规模生产第一款内部 AI 芯片,并可能在今年稍后测试英伟达芯片的替代品。OpenAI 计划今年将其设计提交给台积电,这代表该新创公司在其设计上取得快速进展,而其他芯片设计人员可能需要数年时间才能完成这一过程。
微软 (MSFT-US)、Meta (META-US) 等大型科技公司虽经多年努力,但仍难以生产出令人满意的芯片。最近,中国人工智能新创公司 DeepSeek 引发的市场暴跌也引发人们的疑问:未来开发强大模型所需的芯片是否会减少。
该芯片由何理查 (Richard Ho, 音译) 领导的 OpenAI 内部团队与博通 (AVGO-US) 合作设计,该团队的规模在过去几个月中扩大一倍达到 40 人。何理查一年多前从 Alphabet (GOOGL-US) 旗下的谷歌跳槽加入 OpenAI;他在谷歌协助领导这家搜寻巨头的客制化 AI 芯片专案。
与谷歌或亚马逊 (AMZN-US) 等科技巨头的大规模团队相比,何的团队规模较小。根据了解芯片设计预算的业内消息人士透露,一个雄心勃勃的大型项目的新芯片设计,单一版本的芯片成本可能高达 5 亿美元。建置必要的软体和周边设备的成本可能会翻倍。
OpenAI、Google 和 Meta 等生成式 AI 模型制造商已经证明,数据中心中串联在一起的芯片数量越来越多,使得模型变得更加智能,因此,对芯片的需求永无止境。
Meta 表示明年将在 AI 基础设施上投入 600 亿美元,微软则表示将在 2025 年投入 800 亿美元。OpenAI 本身正在参与美国总统川普上个月宣布的 5000 亿美元星际之门基础设施计划。
但成本上升和对单一供应商的依赖,已促使微软、Meta 以及现在的 OpenAI 等主要客户探索英伟达芯片的内部或外部替代品。
消息人士指出,OpenAI 的内部 AI 芯片虽然能够训练和运行 AI 模型,但最初将以有限的规模部署,主要用于执行 AI 模型。该芯片在公司的基础设施中将发挥有限的作用。
为了实现与谷歌或亚马逊的 AI 芯片计划一样全面的努力,OpenAI 必须雇用数百名工程师。
台积电正在利用其先进的 3 纳米制程技术生产 OpenAI 的 AI 芯片。消息人士表示,该芯片采用常用的脉动阵列架构和高频宽存储器 (HBM) 以及广泛的网路功能。英伟达芯片也采相同方式生产。钜亨网
5.马斯克牵头财团出价974亿美元买OpenAI 阿特曼秒拒;
由亿万富翁马斯克牵头的投资财团出价 974 亿美元收购控制人工智能新创公司 OpenAI 的所有资产,但已经遭到 OpenAI 执行长阿特曼 (Sam Altman) 拒绝。
这项提案加剧了 OpenAI 执行长阿特曼 (Sam Altman) 与马斯克之间关于这家处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繁荣时期的新创公司未来的长期争斗。
马斯克的律师托贝罗夫 (Marc Toberoff) 表示,他周一已向 OpenAI 董事会提交竞标报价。
托贝罗夫称:“是时候让 OpenAI 回归其最初的开源、安全导向、利于社会的使命了。我们将确保这一点。”
OpenAI、马斯克、托贝罗夫 (Marc Toberoff) 和 OpenAI 支持者微软 (MSFT-US) 没有立即回应路透社的置评请求。
消息传出后,阿特曼马上在马斯克的社群媒体平台 X 上回应:“不用了,谢谢,但如果你愿意的话,我们可以用 97.4 亿美元收购推特 (现称 X)。”马斯克则回应阿特曼:“骗子。”
阿特曼秒拒马斯克收购 OpenAI 意向  (图:X)
根据报导,该竞标得到了马斯克的人工智能公司 xAI 的支持,达成交易后,该公司可能与 OpenAI 合并。
马斯克于 2015 年与阿特曼 (Sam Altman) 共同创立了 OpenAI,但然而马斯克在 2018 年退出董事会,并宣布成立另一 AI 初创 xAI。
OpenAI 目前正试图从非营利实体转型为营利性机构,该公司表示,此举是为了获得开发最佳人工智能模式所需的资金。
去年,马斯克控告 OpenAI 及阿特曼,指他们违反了非牟利的初衷,忽视了 OpenAI 创建安全开源的 AGI 的承诺,如今该组织只专注于赚钱。钜亨网
6.研调机构看特朗普2.0…全球供应链 处于变革十字路口;
美国总统特朗普传出计划对台湾芯片课征百分之百关税,DIGITIMES副总经理黄逸平表示,全球供应链正处于一个变革的十字路口,未来供应链可能走向新的“一个世界,两个体系(One World, Two Systems)”,或“一个世界,三个体系(One World, Three Systems)”,最终将取决于美国政府下一步政策的方向以及全球企业的战略调整。
黄逸平说,过去的“One World, Two Systems”是指中美贸易战演变为科技战后,美国联手盟友进行出口管制与技术管制,而中国大陆倾全力加速建立自主可控供应链,促使全球供应链划分为中国大陆与中国大陆以外的两个体系。
黄逸平表示,接下来供应链体系将出现两种可能的新走向,第一种走向是“One World, Three Systems”,分别是美国、中国大陆以及中美以外的三个体系,也就是区分为供应美国市场、中国大陆市场及其他市场的供应链。与先前体系主要的变化是,高关税下出货美国市场的货品需转移至美国在地生产。例如,根据一月底KPMG对250家加拿大企业所作调查,四成八的业者计划投资美国并设置营运据点,以服务美国市场与降低成本。
第二种走向,仍是“One World, Two Systems”,但是内涵完全翻转,由过去的中国大陆、与中国大陆以外的两体系,转变为美国与美国以外的两体系。
对供应链来说,美国市场规模大,客户需求下只能忍痛前往设厂,但在考量生产与运筹成本情况下,需就非美国市场整体考量供应链的运作,以挤压出获利空间。
美国前总统拜登对中国大陆祭出各种的出口管制措施,黄逸平说,这些持续加码的管制政策,让供应链确信若要对非中国大陆市场出货,必须积极建立中国大陆以外的生产体系。但若特朗普的施政重点仅在于透过高关税强化美国境内生产,而未继续加大对中国大陆的出口管制,甚至松绑部分项目,如此一来,业者已为在美国投资费尽心思,在整体投资与营运绩效考量下,若无客户端压力,将可能继续倚重中国大陆这个全球最完整、最低成本、最高效率的供应链体系。
黄逸平指出,特朗普2.0可能将使供应链转移到东南亚、印度的速度趋缓,影响这些新兴国家发展产业的进程,而对这几年部分未保留工厂已彻底迁出中国大陆的台商与外商来说,恐将不利于未来争取客户订单及与中国大陆对手竞争。
他表示,这场逆全球化下的贸易博弈中,如何在全球布局与保护利益之间寻找平衡,势必成为企业需要深思的重要课题。联合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