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教法说,你把上师视为佛,你能得到佛的加持;把上师视为菩萨,你得到菩萨的加持;把上师视为凡夫,你得到凡夫的加持。现在,在凡夫项下也许可以加上一条——朋友:把上师视为朋友,你得到朋友的加持。
我们回到前面米拉日巴尊者的故事。
尊者的示现给了我们很多启发。
他不关注上师平时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因为他没时间,他有上师交代的许多事要做
。
他也不去琢磨上师打骂、为难他到底对不对。在他心里,上师与法、与解脱是画等号的,
上师对他所做的一切都成为修法的前行或正行
。
他对上师的信心,也正是他对法、对传承的信心以及对解脱的渴望,反之亦然。
除了正法和解脱,别的他都不大关心,因此才能心无旁骛地依教奉行
。
这恐怕正是许多人
生不起“视师为佛” 信心的症结所在
——对解脱不希求,对法不希求
。
大家带着太多的要求(或说期待)来到上师面前,而求解脱的人少之又少。跟上师学法,也有点变成和世间的人际交往一样。
有人曾问我:如何与上师相处?其实,我想尽管现在人们的自我意识、平等意识都比较强,也总有人在说把上师当作朋友、不要把上师看成高高在上的佛等等,这种话当然会让很多人觉得受用,但它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若完全照字面去理解,会不会有问题呢?
没错,我们对上师不必盲目地偶像崇拜,上师也不需要这个,
我们要做的是努力与他心灵沟通,理解他的言教、行为和对我们的引导,所谓以心传心,师徒间的关系最圆满的结果即是这样
。
从理解和沟通的角度,如果说把上师当朋友,一定要这么说的话,也可以算是了,但后面最好带上括号加以解释,否则,恐怕很多人已经误解了,朋友,那也就是说可以勾肩搭背,亲密无间,一起吃饭喝茶,互诉衷肠,话不投机便怄气翻脸,回头又和好的。
你不一定真这么做,但在你心里的社交档案中,上师是归入这一类的。
传统的教法说,
你把上师视为佛,你能得到佛的加持;把上师视为菩萨,你得到菩萨的加持;把上师视为凡夫,你得到凡夫的加持
。现在,在凡夫项下也许可以加上一条——朋友:把上师视为朋友,你得到朋友的加持。
想想看,你的朋友那么多,从他们那里你都得到过怎样的加持呢?帮助是有的,但很少是出离轮回的帮助;关爱是有的,却也免不了不定期、不由自主袭来的猜忌、矛盾、怨恨、嫉妒等。
不要低估了自己身上的烦恼习气,不要高估了自己内心的容量和韧性,
如果把上师视为朋友,我们很难不跌入习以为常的与朋友相处的模式,而那样是危险的
,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说,可能最不擅长的就是跟朋友相处,朋友之间能相安无事、善始善终的很少。
本来,
与上师的关系,是你一生中少数几个有可能做到较简单纯粹的关系之一
,与其他很多人,即使你想,客观上也怕是难做到。我不大明白为什么你要把可以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你也许会觉得朋友也分很多种,有一种是良师益友、亦师亦友,与上师的关系这样不可以吗?
其实你不妨设想一下,自己最敬重、对你有大恩并且在专业水准上远高于你的一位世间法的老师,你会在心里和对外称他是你的朋友吗?可能不会,你会称老师。
尽管你们相处亲密融洽,他没有一点架子,完全把你看成同行、同事,你仍然会明白自己在他面前的位置在哪里。世间法是这样,出世间法亦然。
我们恭敬上师,因为他教我们解脱之法,对我们有大恩,而且在解脱这件事上,他的专业水平远高于我们,越是看见自己的差距就越敬重上师。
米拉日巴尊者示现了很好的做法:
他把法、把解脱作为自己和上师的连接点,自依止上师的第一天开始,一切都成为传法的一部分
。如果我们也能这样,那么,与上师的关系就比较好处理了。
这有点像是在灌顶过程中,很多环节你并不理解,但你仍然会耐心、恭敬地领受,因为你知道这是必要的过程,你也不会去挑剔上师的做法和对你的态度,你知道自己根本不懂应该怎么做而上师懂,他所做的一切必定是符合仪轨,并且目的唯一是传法,你要做的只是接受。
弟子依止上师,若也是这种状态就好了。不妨把整个依止的过程看成是一场大灌顶,有些地方你不懂没关系,你只要信任和领受就行了,随着修行的推进,慢慢你会明白这一切背后的逻辑。
米拉日巴尊者依止上师的目的纯粹,依止过程中也始终没忘自己的发心,这使得他能专注于法——求法、学法、修法,并且这就是他与上师的关系,他不需要再去考虑如何与上师相处之类的问题,
学修正法就是他与上师相处的方式
。
当然,这种理想师徒关系的前提是,上师是真正具有德行的。
我们在前文中也强调过这一点,对弟子来说,选择一位真正的具德上师至关重要,否则你没办法专注于法,与上师的相处、所谓的“信任和领受”,也会变成你生活中的一大折磨。
有些求法者非常单纯、虔诚,然而他们没有遇到好的上师,或者没有遇到与自己有宿缘、能以最相应的方法施教于己的上师。
不光是我们这个时代,其实在任何时代里,
具德上师都是需要殊胜因缘才能遇到
。我们能知道、能接触到的真正有能力引导我们解脱的上师,少之又少。
任何一个缺乏心灵训练、对欲望和情绪没有多少控制力的人,都能轻易做到玛尔巴大译师在弟子米拉日巴面前示现的暴躁、刻薄、爱折磨人,但他们做不到同时像玛尔巴大译师那样在空中示现诸佛坛城,让所有在场弟子都现量见到;他们也做不到像玛尔巴大译师那样,一次次放下舒适的生活和身为上师的尊贵,把自己变回学生,长途跋涉历尽艰险去求法。
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德上师,其实也不是那么难,只要我们给自己足够多的时间去观察并同时学习佛法。
声缘乘、大乘、金刚乘各有其具德上师的标准,我们这里所讲的具德上师主要指的是传密法的上师,所以完全不必等到这位上师出现再去了解、学习佛法。在进入密乘之前,有大量的显宗教法需要我们去学习。
因为一些人具有争议的言行,现在你若跟人说“视师为佛”“依教奉行”这样的话,常常会引起质疑或反弹。
不过我们要知道,
“视师为佛”本身并没有错,放在任何时间地点,都是密乘修行者应奉行的准则和迅速获得成就的要诀。
出问题的是我们现在的人对“师”的理解。并不是所有自称为 “上师”或打扮成“上师”模样的人都是你需要去视其为佛并依教奉行的。
即使在华智仁波切生活其中的十九世纪的藏区,相对来说很简单的社会环境中,求法者仍然被一再告诫要谨慎识别上师,“视师为佛”这一准则的运用是在反复确认无误的甄别之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