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数可视
数可视面向企业、媒体和高校,结合数据、技术、艺术和内容,提供挖掘、分析、展示、分享和交易等数据服务,致力于推动数据新闻和可视化应用在中国的发展。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政府网  ·  国务院任免国家工作人员 ·  昨天  
半月谈  ·  四川筠连县山体滑坡,最新救援情况→ ·  3 天前  
半月谈  ·  “重塑哪吒”为啥非得用藕?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数可视

看了祖孙三代走过的路,才知道北漂的年轻人有多“漂”

数可视  · 公众号  ·  · 2019-06-03 18:39

正文

周五晚10点,刚在一家互联网公司转正的小夏终于回到了自己和朋友合租的屋子里。 还有1个半月,他在北京就待满一年了。


像他这样的北漂还有近800万。他们有的成了隔壁办公室的Sally,有的成了朋友圈里的“AAAAA潮牌正品”,还有很多成了每天管你温饱的外卖小哥。北漂的年轻人都从哪儿来?他们走过的路和他们的爸爸、爷爷有什么差别?追根溯源,我们找到了300个80、90后北漂青年,追溯祖孙三代的足迹,去探寻他们的迁徙密码。



更能折腾的年轻一代


石家庄长大,江苏念大学,上海工作,再跳槽到北京。如果在一个省份待满一年算迁徙,今年刚满30的小夏已经迁徙过4个地方,比他爸折腾多了。


实际上,总体而言,北漂的年轻人们确实比他们的爸爸和爷爷去过更多地方。为了便于统计,我们将每个人去过的省区限制在5个及以内,再把这三代人迁徙目的地频次由高到低排序,将每个人走过的省份连线,就形成了北漂家族三代人的迁徙路径图。(数据不含港澳台)


例如:在三代人去过的省份中,广东省出现的频次排行第三,因此广东就在坐标轴由上至下的第三位。





年轻北漂们的漂泊度之高可见一斑,而且貌似还有一种向京津冀和广东等发达地区集中的趋势。年轻人在中国大地上的活跃流动,可能意味着“安土重迁”这样的观念正在成为老黄历。在出远门不再是新鲜事的今天,人们不仅可以来那么几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还常常会因为学习和工作等原因“背井离乡”。



因为我们调查的是北漂本漂,所以图中年轻人往北京集中的趋势是必然的。不过,在统计完他们去过各省的次数后,我们发现,即使去掉了北京及其周边省区,依然可以看到年轻人们对“北上广”这类发达省区的青睐。



不能逃离的北上广


从河北到江沪,再从江沪来到北京,小夏走过的路回环往复,跨越了中国的南北,而北上广成了他绕不开的目的地。


实际上,80、90后确实去北上广的次数更多。分别统计三代人去过省区次数的排名,我们还可以看到他们的迁徙故事中时代的痕迹。



80、90后北漂家的三代人普遍去京津冀较多,长辈们的经历可能是北漂的年轻人们选择北京的一个原因。京津冀之外,三代人涉足的其他省份却有着明显的变化。将三代人分开来看,在爷爷这一辈,京津冀以外,爷爷去过最多的地方,是 河南、山西和山东 ,这些省区离北京更近,河南也以人口大省出名,因此这些省区人的后代中来北京的人更多。


在父亲这一辈,除京津冀以外, 广东、河南和山西 成了去得最多的地方。广东一下子从爷爷辈的第七名,成为去过的地方的第三名。而上海,也由十名开外上升到第七名。这一辈人开始参加工作的年代正值改革开放早期,“遍地黄金”的广东和上海让一批有胆量的人完成了第一轮财富积累。


对于80、90后这一辈, 广东、上海 成为了更常去的地方。随着经济的发展,好学校、好医院等其他优质生活的标配也在这里集中起来,广东和上海的诱惑力不断增强,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来读书、工作。


常去,不意味着待得更久。我们又算出三代人在各省区所待时长占总时长的比例,可以发现类似的结论。 总体来看,三代人迁徙方向的变化,是从其他地区往东部的集聚。


例如:一位爷爷今年80岁,他在中部省区待了60年,在西部省区待了20年,因此他为爷爷这一辈人所贡献的数值是中部0.75、西部0.25。将各部分地区每个人的数值分别相加,再算出各部分地区数值占总值的比例,就得到了三代人在各省区所待时长占总时长的比例。




东部: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


中部: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


西部: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


(分类依据:国家统计局)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