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方问:「这个版本,你们下周能不能发布上线?」
程序员回答:「在XXX功能确认之后,我们才能评估需要多久的开发时间?」
业务方有点恼火:「下周你们到底能不能保证上线?」
程序员回答:「目前的功能列表有:1,2,3,4,...... 而我们需要确认的是:1,2,3,4,5,6......」
业务方直接打断:「你给我一个准确的上线时间!」
程序员有点无奈的回答:「我估计两周后可以上线。」
业务方愤怒了:「什么?这么点功能竟然要两周?会耽误我们多少收入?」
程序员解释道:「需要两周时间开发,这是因为我们做:1,2,3,4,5,......」
业务方愤而离场:「你们这种态度,根本就是不配合!我找你们老板去。」
结果被很多程序员嘲讽了。很多人说:
「明明是业务方找茬好不好,凭什么要程序员迁就?」
「什么公司,程序员这么没地位?」
「程序员干嘛和业务方直接沟通,应该叫产品经理去找业务方」
「这种事情应该去找上级领导,如果上级领导也这么垃圾,不如赶紧换个公司」
......
以上的种种观点,都是实际工作当中的典型想法和反应。但都犯了一个重要的错误:
把沟通中产生的矛盾放大,产生了主观偏见。
例如:质疑业务方故意找茬;质疑公司对程序员有偏见;质疑工作流程。这样,很容易把一个很小的问题闹成很深的隔阂甚至对立。
很多程序员太不注重沟通能力,太不注重怎样讲话了,以致于惹了麻烦而不自知。
所以在平常我们的沟通中,怎样说话,是很有讲究的。特别是面对非技术人员,你怎样才能把话说清楚,直接决定了你的工作价值,甚至决定了你的事业成就的高低。
在国内的云计算市场,阿里云毫无疑问占据了统治地位。而阿里云之所以能够有今天的成就,完全是阿里云的奠基人王坚博士的功劳。
早在2008年,阿里巴巴集团就成立了阿里云事业部,由王坚博士负责。然而在最开始的好几年,阿里云不要说在互联网行业,就是在阿里集团内部,都被各种非议,甚至被公开的质疑和辱骂。
特别是王坚博士,几乎是被各界媒体,以及阿里自己的员工骂出翔了。我还记得2010年,我还在CSDN担任CTO的时候,曾经和蒋涛一起来到杭州见王坚博士,探讨阿里云和CSDN的合作事宜。当时就能够深深的感受到王坚博士那种内忧外患的窘状。
当时用风雨飘摇来形容阿里云,绝不为过。这时的马云力排众议,公然说:「我虽然听不懂王坚博士在说什么,但是我觉得他说的有道理。阿里再投入三年,每年十个亿,不相信烧不出来。」
连很多阿里的高层都自嘲,老马谁的话都可以不听,就是特别听王坚博士的话。所以王坚才可以挺过来,造就了今天的阿里云。
同样的事情换成其他公司,做了两三年老板看到没有成果,二话不说就直接砍掉了。甚至很多公司,根本不会给你机会尝试。
我们换个角度来看,为什么王坚可以让马云这个对技术一窍不通的人这样坚定的支持他?为什么王坚可以一次又一次的说服马云。为什么你不能搞定业务方?
答案就是:王坚是一个心理学的博士,他最擅长的事情就是沟通,用小白可以理解的话,来说清楚前沿技术的未来趋势,让马云心甘情愿的为此买单。
我们很多程序员很有技术追求,在架构上,代码上做了很多技术投入,动不动就做代码重构。但是不善于把这些技术投入的价值展示给公司的老板以及业务部门。
于是在老板眼中,这些都是他无法认可的投入成本,而且是很高的成本。那么很可能费了很大劲去做技术改造,但是完全得不到理解和认可,甚至被认为在做背道而驰的事情,吃力不讨好。
为什么在美国的硅谷,印度人总是比中国人在职场上更加成功呢?
除了语言和国家关系的原因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差异就是硅谷的印度人比中国人更热衷于展示自己的工作价值。而中国人更喜欢默默的把工作做好,自然会得到领导的赏识,认为「酒香不怕巷子深」。
可惜的是,真实的世界并非如此,规模越大的公司,越存在信息不对称,越需要员工主动去展示自己的价值,让老板心里去衡量:
「我付给你薪水,和你带来的价值相比,究竟划算不划算,如果划算的话,性价比究竟高不高?」
其实不仅仅是技术人员,艺术家也是一样的。我们从小都学过白居易修改自己诗稿的故事:
白居易每次把诗稿写好,都要念给目不识丁的老奶奶听。如果老奶奶听不懂,就继续修改,直到连老奶奶都能听懂诗稿,才算写好。所以,白居易的诗大多通俗易懂,深入人心。
这就是所谓的:阳春白雪,不如下里巴人。
整个互联网的发展也是这样的脉络:产品越来越易用,内容越来越通俗,用户的渗透率越来越高。
专业能力强,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但是有能力不代表可以带来价值。如果我们真的想在自己的职业发展上,或者事业上有更大的进步,就要像王坚博士、像白居易那样,让市井路人都能理解我们说的话,都可以无障碍的愉快交流。
欢迎订阅「
CTO肉饼
」公众号(个人微信号:
robinfanka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