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复旦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 复旦发展研究院 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大道无形我有型  ·  回复@半个猴子: ... ·  3 天前  
Wind万得  ·  两周,上涨25%! ·  4 天前  
大道无形我有型  ·  回复@不明真相的群众: ... ·  4 天前  
雪球  ·  【理想汽车:2024年9月交付53709辆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复旦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

学术资讯 | 张涛甫:纠偏——舆论场的结构性再平衡

复旦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  · 公众号  ·  · 2017-05-19 21:24

正文

 欢迎点击上方订阅本公众号。


导读

本文为CCSGR研究员、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张涛甫的《纠偏:舆论场的结构性再平衡——兼论两种舆论引导偏向》一文摘要,获取全文请参阅刊发杂志

本文指出,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这两种舆论场由迥然不同的逻辑规定着,同时也存在两种舆论引导偏向。需要对这两种偏向进行纠偏,需要对失衡的舆论场进行结构性的再平衡。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都往中间靠拢,让彼此的“交集”变得更大,兼容度更高。这才是中国舆论场良性发展的方向。



随着我国社会场域的深刻变革以及传播技术革命的迭代递进,中国舆论场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型。其中一个显著的变化是:原先完全可由政治逻辑主导的舆论格局被渐渐打破。随着市场逻辑和媒介技术逻辑的渐渐崛起,此前由政治逻辑主导的舆论场渐渐被市场逻辑和技术逻辑分解,以往“大一统”的舆论场被分割成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加上境外舆论场,这就形成了三大舆论场的鼎立之势。


在三大舆论场中,官方舆论场经常会处于守势。但是官方舆论场也在主动求变,意在改变相对不利的处境。对于实施舆论管理和引导的相关部门的人来说,应对我国境内超复杂的社会舆论场并非易事。



两种舆论引导偏向


当下中国境内的舆论场由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构成。两种舆论场由迥然不同的逻辑规定着,同时也存在两种舆论引导偏向。


官方舆论场是一种传者中心主义的逻辑。舆论引导者希望社会舆论朝着其预期的方向演进,他们通过议题设置和框架引导,有意识地强化某些议题,让“正确”的声音得到较为充分的表达空间。这种向好的舆论预期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可行的,但有时候动机正确、积极,并不一定就能得到圆满的效果。



如今,强调动机正确、不计效果的舆论引导引致反向效果的案例不在少数。究其原因,在于:有的舆论引导者一厢情愿地认为,自己感兴趣的议题即是他人感兴趣的,自己习惯的腔调、文风即是他人喜闻乐见的。这种舆论观念已背离现实社会的发展实情。如果我们的舆论引导者只按自认为正确的方向去引导,不顾及受众的感受,不注重方式方法,那么受众也可能会拒绝接受引导。在当下中国的社会舆论场中,这种以传者为中心的舆论引导偏好仍然存在。这种偏好若过于强烈和“任性”,会产生负面的引导效果。当这种与另一种片面迎合受众的舆论偏向发生对冲时,其负面效果就更显得尤为突出。



与以传者为中心的舆论引导偏向形成强烈对照的是:以受众为中心的舆论迎合偏向。两者差异在于:前者一味强调传者意志、不顾受众感受;后者一味迎合受众胃口和趣味,无条件放下身段,放纵受众偏好。这种一味讨好卖乖的舆论偏向,带有毒性,其渗透于舆论场的多个角落,不利于舆论生态的良性发育。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新媒体异军突起以及传媒业的市场化。新媒体的崛起打破了传统媒体对舆论场的垄断,而新媒体所释放的舆论表达能量,大多数被民间舆论场吸纳了过去,造成了民间舆论场的“非理性繁荣”。


民间舆论场的逻辑是以受者为中心的逻辑,它以迎合的方式全方位讨好受众,沿着人性的斜坡一路下行。受众喜欢什么,只要受众关注,不论品位高下、雅俗,民间舆论场铆足劲去满足。殊不知,这种下沉式的迎合,虽然繁荣了市场,却“沙化”了舆论场。一些新媒体找到了能精算出受众需求的科学技术,这种技术美其名日“算法”。表面上看,“算法”技术是中性的,谁用都一样,无所谓善恶,但技术工具关键看被谁使用、如何使用。过度使用“算法”算计用户的做法会推着舆论沿着失控的公众偏好下行,会助长舆论中的负能量,进而改变舆论场的力量结构。



改变偏向,弥合鸿沟


上述两种舆论引导偏向值得关注。一个牵着受众的鼻子往上走,一个迎合受众的偏好往下行,若任由这两种偏向在两股轨道上滑行,国内两大舆论场的鸿沟就难以弥合,甚至会越拉越大。为此,需要对这两种偏向进行纠偏,对失衡的舆论场进行结构性的再平衡。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在宣传舆论战略上作了结构性的重大突破,从舆论、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以及文化等多个领域进行布局,形成系统性的顶层设计。而要把一个革命性的顶层设计真正落实到位,这就要求官方舆论场从中国舆论场的大局出发,以人民的名义,对中国舆论传播格局进行大盘整理和结构布局。这就要求官方舆论场应首先把改革的利剑指向自己,主动走出去贴近人民,在两大舆论场中间,主动寻求兼容的空间和对话通道。



为此,中央提出了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和推动媒体深度融合的改革战略。近几年,主流媒体展开了一场深广的改革:推动媒体融合。各主流媒体积极探索融合发展路径,主流舆论场的被动局面得到显著改变。但是,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方面还面临着不少突出问题。就目前舆论场的态势来看,主流媒体的媒体融合步人了深水区。媒体融合这一关过不去,官方舆论场就难以突围,更难以弥合两大舆论场之间的鸿沟。


当然,仅在官方舆论场内部做文章,还不足以改变整个舆论场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决策层也要改变民间舆论场的“非理性繁荣”问题。近年来,相关管理部门多管齐下,努力在“打通两大舆论场”的基础之上加大对民间舆论场的规范治理。管理者借助法律手段、行政手段以及技术手段,编织了一个巨型的、严丝合缝的网络规制防护网,从而将技术“驯服”在社会控制的范围之内。



有研究者发现,2011年之后出现了一个分水岭,政务微博等主流话语开始大规模进入网络舆论场,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逐渐融合,整个互联网舆论生态进入调整时期。2014年中国舆论场的变化相当明显,由互联网“大V”为舆论设置话题、甚至引导网民好恶的情况大规模消退,主流价值观重新在网上变得枝繁叶茂。历史将证明这是一次积极的转折。网络“意见领袖”在网络空间中呼风唤雨的势头得以遏制,民间舆论场上的“非理性繁荣”问题得到较为显著的改观。但是,民间舆论场在技术和市场的双重驱动之下,会释放出巨大的“破茧”力量,这种力量会不断突破外来限制,寻找新的表达空间,对此,我们不可不察。



结语


总之,从目前中国舆论场的发展态势来看,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争锋”的格局还没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双方都带着自己的惯性在向前滑行。虽说,官方舆论场主动从大局出发,开始破解舆论场结构性失衡的问题,但存量问题和增量问题的结构性矛盾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笔者认为,还需要从两个方向同时予以持久的努力:


首先,继续打开官方舆论场的版图,以和平方式,将官方舆论场的触角柔性伸展到民间舆论场中。需要官方舆论放低姿态,告别“空转”状态,将自己的声音生动、具体地扎根于广袤的社会地表上;


与此同时,民间舆论场也要告别任性和放任,担当责任,表达有度,不能成为失控的“飞地”,更不能成为“法外之地”。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都往中间靠拢,让彼此的“交集”变得更大,兼容度更高,这才是中国舆论场良性发展的方向。


(图片来自网络)

(为便于排版,省去原文注释)


作者 张涛甫

复旦发展研究院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CCSGR) 研究员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副院长、教授


注释

本文系国家社科重点项目“增进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国际理解与国际传播策略研究”系列成果之一。

版权声明

本篇文章发表于新闻与写作2017年第3期。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个人转载不在版权限制之内)。如公开出版机构需转载使用,请联系刊发杂志及作者本人获得授权。

引用格式
张涛甫. 纠偏:舆论场的结构性再平衡——兼论两种舆论引导偏向[J]. 新闻与写作, 2017(3):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