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是由
农业农村部、财政部
联合启动实施。
“头雁故事”是由
上海交通大学
和
农参
共同发起的头雁“护航计划”中的内容板块,旨在通过梳理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学员的创业经历,分享在上海交大的学习心得,用真实的故事树立新农人的优秀榜样,为推动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与区域品牌的协同发展提供案例。
今天,我们分享上海交大“头雁”学员
湖北仙桃再生稻科技小院负责人、上海交大“头雁”王卫斌
的创业故事。
农业科技是农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数据显示,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63%,科技支撑让14亿人的饭碗端得更牢。
在农业科技助力下,2023年全国粮食产量达13908.2亿斤,比上年高位增产177.6亿斤,再创历史新高。科技小院作为农业与科技之间的桥梁,让农户在第一时间享受到更多的科技资源,也让农产品品牌有了更多品质保障。
那科技小院是如何助力产业发展、提高农产品品牌市场竞争力的呢?
湖北仙桃再生稻科技小院负责人、上海交大“头雁”王卫斌
从2006年开始建设科技小院,先后被评为市级优秀科研工作者、2021年度“荆楚楷模·最美退役军人、省级创业标兵、华中农业大学优秀校外辅导员、2022年度仙桃市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让我们走近他在田野上的故事。
打造全国领先的科技小院
高级农艺师、硕士生导师、民盟湖北省委农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仙桃市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常务副会长、仙桃市关爱退役军人协会副会长、科创中国湖北中心站联络员、仙桃市科技特派员……王卫斌的头衔很多,印证着他在农业道路上持之以恒的耕耘。
1994年,王卫斌考入郑州工学院(今郑州大学),毕业后创办了农业技术服务公司。2008年开始和华中农业大学合作,成为华中农业大学科研助理、农药学讲师,2013年取得该校的农业硕士学位。
王卫斌在逐梦农业的道路上不断前进,2006年就已经开始在仙桃市尝试科技小院模式。目前科技小院占地面积1000亩,有23个示范基地,核心示范区域辐射15个镇。
“科技小院是新时代高校院所连接农业生产一线的主要桥梁和纽带,是农业科技工作者的驿站,也是返乡创业知识青年的家。2013年之后我们的科技小院已经有了常驻的本科生、硕士生。”
科技小院作为科研院所、高校专家服务农业农村的有效途径,今年首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
科技小院是农民的田间学校,农民可以零门槛、零时空、零费用接触并使用最新的农业科研成果,提高粮食产量。而对于科研人员,他们可以在土地上大胆的实践自己的科研想法,加快成果落地速度。
“我们是湖北第一家再生稻科技小院,已经实现‘种一收五’的目标。”
“种一收五”是指水稻一次栽种,两次收获,每亩可达到1000公斤以上。同时每亩可以收25只生态鸭、1800多枚生态蛋,以及每亩3000斤的大球盖菇,实现了水稻的综合高效生产。
这种“稻再鸭菇”生态种养殖模式集水田栽稻、田垄放鸭、稻秆种菇于一体,亩平收入过万元,仙桃市有1万多亩农田在推广这种“稻+”模式。
作为现代农业科技技术推广的桥头堡,湖北仙桃再生稻科技小院已经跻身全国科技小院前列,2022年曾获得“中国最美科技小院”荣誉称号。
“未来,科技创新与研发仍然是我们的中心任务,要靠科技继续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降低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目前大球盖菇一亩地毛收入1万元,人工成本就4000元,还能为农户提高利润空间。”
“品牌是农产品的身份证”
现代科技能够赋予农产品更高的价值,让农产品实现其背后的绿色生态世界、品质美味世界,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湖北仙桃再生稻科技小院的农产品主要有水稻、玉米、鸡、鸭、大球盖姑等,小院利用科技力量不仅提高了作物产量,更重要的是改善了种养殖环境,将作物品质提高了一个档次,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村旮旯”。
“我认为品牌在现代农业发展中是非常重要的,品牌就是农产品的身份证,是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在上海交大培训时听铁丁老师讲过,‘品牌建设离不开品种的培优和品质的提高’,科技小院的产品也是始终以品质为核心。”
湖北仙桃再生稻科技小院种的生态大米不使用化肥和农药,市场反馈很好,供不应求,价格能卖到10元/斤。
在稻田中养殖的生态鸭也是秉承着品质第一的理念,吃的是粮食和田中的杂草昆虫等,而且养殖数量经过科学配置,一亩田22到25只,在田中散养超过180天才能出栏。在这种条件下养殖的鸭子,肉质更鲜美,价格能卖到150元/只。
“科学配比很重要,这样可以保证鸭子不会干扰水稻生长,两者互相协调,水稻和鸭子生长同步,两者的品质都能提高。”
科技小院在玉米地里套养的土鸡也是这种模式,不过土鸡养殖时间更长,要超过365天才能上市。
这种养殖模式符合鸡鸭自然的生长状态,能够充分保障鸡鸭肉的口感,但这也决定了科技小院无法大规模养殖和销售产品。
“我们基本上不会统一时间大批量的售卖,而是每天都有新订单,卖出一部分,再孵化一部分,保证做到良性循环。我们必须要先保证品质,然后再推广品牌,这样才能让大家都认可我们的品牌。”
“村旮旯”品牌非常接地气,给人带来一种自然的亲近感、生态感。
在品牌营销上,湖北仙桃再生稻科技小院目前还没有花太多精力去推广,只靠邻里乡亲的口口相传就在当地有了一定的知名度,而且还有相关执法部门来田间地头做检测,帮助科技小院申请农产品地理标志,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村旮旯”品牌的知名度。
未来科技小院会重点布局品牌建设与市场推广,通过产品认证认证、包装设计、广告宣传等手段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王卫斌称未来科技小院还会打造农文旅品牌,将乡村旅游和产业融合,进一步加大农产业的附加值,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品牌建设很重要,也符合科技小院的建设初衷,我们要把产业做大做强,带动农户富裕起来。”
“让农户口袋和脑袋都富裕起来”
湖北仙桃再生稻科技小院扎根农村这几年,形成“稻+再+鸭”绿色高效种养模式核心示范样板区,给当地农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科技小院总试验面积300多亩,共13个品种。
一个田块一个品种,一个田块一种模式,每个田块的成熟时间也不尽相同。
我们选取作物产量最高的品种和模式,然后推广给农户,保证农户每年亩产都超过1000公斤。
”
作物产量提高,农户收入自然也就增加。
以前农户每亩水稻收入只有几百块钱,如今在科技小院技术引领下,农户每亩收入是以前的10倍以上,有117户农户在科技小院的带动下年平均收入增加2万元,该模式已累计为农户増收3000万元以上。
为保证农户学到更成熟的技术,达到持续增收的目标,王卫斌会定期为农户组织各类培训活动。目前累计为农民开展专题培训160余场,推广各项农业新技术27项。
“农户口袋富了,脑袋也要富。
我们经常性地开展一些技术培训、科普讲座,有100多名农户获得了国家人力资源部的农业师的职称,还有一名成为了全国科教奖的技术推广者。
”
在开展培训的过程中,王卫斌也深刻地体会到人才的重要性。人才匮乏是限制基层发展的最大难题,没有人才引领,基层生产能力很难有新的突破。
未来一段时间,湖北仙桃再生稻科技小院会尝试引进一些新的反向创业的优秀农业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加强团队的科研能力。
“科技小院要持续加强科技创新与研发能力,和科研院校培育更多新作物品种,让农户切实享受到农业科技的福利。
”
头雁发挥好带头作用的前提是先充实自己,只有自己做好了,农户才能放心地跟着头雁增收致富。
在上海交大参与“头雁”培训的过程中,王卫斌接触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培养了融合创新的思维方式,认识了更多志同道合的同学,让他对未来有了更大的信心。
“头雁是带头人,是希望,国家应多多支持他们,让他们飞得更高、更远。”
相信在王卫斌的带领下,湖北仙桃再生稻科技小院未来会继续引领科技小院发展潮流,为市场打造品质更高的农产品品牌,为农户带来更多产的生产模式。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部分文字/图片来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从该公众号转载本文至其他平台所引发一切纠纷与本平台无关。支持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