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提出了一个问题:股市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分享企业成长的工具,还是解决债务问题的工具?并探讨了解决企业问题和居民分享企业成长所面临的难题。
文章最后指出,如果目的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会不同。
文:凭栏欲言
股市,不知道
大多数人是否回本了?
9
月至今,
不管怎么说,
股市的故事似乎讲了很多,股市的走势似
乎也好看了许多?
然后,IPO
全过了!
01
2024
年,由于之前受到股市走势萎靡的影响,在监管部门提出阶段性收紧节奏、加大对
IPO
的审核和监管的指导方向下,年内
A
股
IPO
几近停滞。
但自11月以来
,IPO审核节奏有加速之势,本月内,9个IPO上会项目全部过会,成为自今年5月16日IPO上会审核重启后,
IPO上会、过会数量最多的月份
。
股市“慢牛”站稳了吗?
IPO咋似乎
迫不及待了?
02
有一个问题30多年都没有一个非常清楚的答案:股市应该是分享企业成长的工具?股市应该是化解(最初是化解国企,现在大概还有其他)债务问题的工具?
假如股市是(居民)分享企业成长的工具
……
M1
、
PPI
、
CPI
等等数据纷纷显示产品需求相当萎靡,企业处境倍显艰难?居民该怎么分享企业成长呢?
但股市定调是慢牛?
难道因为股市
交易的是预期,基于股市的基本构成
——企业,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得到了解决而产生的上涨预期
?
解决企业问题要考虑的因素,大概就是可能性、必要性、基本条件、时机、力量等等?
1)
可能性:似乎经常提到系统风险?
2)
基本条件:企业经营压力当然很大,否则有何必要支持小微,支持地产?
3)
必要性:难道现在还不够必要?显然已经出手了嘛!
4)
时机:还要等到何时?已经王炸了嘛!
5)
力量:这个、这个
……
该用在哪呢?
划下重点哈!
03
一切的行为都建立在目基础上
……
力量该用在那,当然得建立在目的基础上
……
股市的目的是什么?
是让居民分享企业发展吗?
如果是,那么要解决
的问题大概应该是:
1)
需求问题:产品需求为什么这么差?相当明显的一个原因就是居民钱包被长期、多重透支,已经没钱了。居民钱包透支问题改善了吗?
2)
环境问题:“远洋捕捞”这词似乎很有苗头?为啥以前问题相对较少但现在重新多起来了呢?因为地方缺钱啊
……
地方收支严重不匹配的大背景下
……
企业
营商环境改善了吗?
3)
信心问题。
需要钱包鼓起为消费能力的
“
信心
”
背书,
钱包鼓起来
了吗?但显然还有其他信心需要考虑
……
譬如食品安全的信心?胖东来为啥这么有吸金能力?胖东来为啥这么有消费信心?如果打着保护企业的旗号遮遮掩掩的透支消费者的信心,一粒老鼠屎搞坏一锅粥,究竟是救还是害?制度化的提升才能为消费安全的“信心”背书,
对食品安
全的“
信心
”
改善了吗?
4)
安心问题。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在考虑未来信心时对安全因素的考虑优先级会大幅提升,如果企业对未来安全缺乏长远信心,企业就会短视化,就会竭泽而渔。食品安全问题咋就这么多了?
一切的行为都建立在目基础上
……
股市如果是分享企业发展的工具
……
力量该用在哪里呢?
04
反过来,目的如果不同
,
玩法大概就会不同?力量用法或许也会不同?
本月
IPO
全过了
……
哦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