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主编温静
速递传媒信息,对接行业需求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日报评论  ·  善于从大时间尺度看问题 ·  昨天  
人民日报评论  ·  AI主播上联播,人类还“有班可上”吗? | ... ·  2 天前  
求是网  ·  东北重振雄风再出发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主编温静

为什么《好运旅行团》可以炼成户外综艺节目中的“深度玩家”?

主编温静  · 公众号  · 时评  · 2017-06-13 23:21

正文


传媒内参导 与其说《好运旅行团》是一档深度旅游体验的任务秀,不如说它更像一个爱游玩懂旅游的“深度玩家”。而好的“玩家”知道,最深刻的文化印记并不在匆匆途中,而是融于所到之处乐于生活的人们心中。


五月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刚刚结束,这让人想起 2013年“一 带一路”战略初次被提出时的美好愿景。作为值得永久铭记的历史符号,新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之一就是弘扬中华文明,而文化旅游则成了实现这个构想最直接的途径之一,“诗和远方”也成了大家心中更坚定的向往。


遗憾的是,很多时候我们一直在路上,越走越远,却几乎没给自己留下多少“读诗”的时间。在崛起的文化“清流”节目外,近期却有一档户外综艺被大众关注,因为其不走寻常路,立志要做“深度玩家”,它的名字叫做《好运旅行团》。

最地道的群众 嘉宾 玩嗨文化“民族性”

这档由大业 创智和东南卫视联合出品的中国首档明星深度体验式文化旅游任务秀自5月21日首播以 来就引起了广泛关注,不仅是因为其聚焦福建地区旅游文化资源以小见大的独到视角,更是由于节目另辟蹊径将节奏交予当地群众嘉宾把控的创意和勇气。


按概念来说,文化旅游是旅游者对旅游资源文化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而在一档综艺节目中,这个体验如果仅仅由明星嘉宾来完成,总会感觉差强人意,这恰是许多节目让人说不上来的“缺口”。

《好运旅行团》填补这个“缺口”的方法很实在,就是找到当地最地道的群众嘉宾贯穿整个节目,担当向导和任务发布者。于是我们能在节目中看到福建各地的淳朴面孔,不管是乡长楼主、侨胞乡绅,还是各家各户擅长技能的传统居民,甚至连路边编草绳的奶奶都毫无违和感的出现在屏幕上。


有意思的是,当笔者想要计算《好运旅行团》一期节目到底邀请了多少群众嘉宾参加节目时,答案是,整个村子!第二期里明星嘉宾们在霞浦沙江村的石板路上进行曳石比赛,整个街道的居民都挤在街道两旁来为兄弟旅行团加油打气,第三期田亮迎娶郑嘉颖体验客家的传统婚嫁习俗,虽然笑料百出却也在村民的筹划下办得有模有样,俨然一场货真价实的婚礼仪式。

而福建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就在这一幕幕日常又热闹的任务中展露无遗,每一声乡音,每一碗小食,都是这趟文化旅行里独一无二民族性的体现。


任务花样层出 玩转“文化性”

任何一档户外真人秀里,游戏任务的设置都直接影响着节目的可看性,紧凑的闯关任务会带来压迫感,但如果剧情拖沓又让人频生“尿点”,《好运旅行团》在这方面的拿捏彰显了节目组的用心和艺术思维。


最为直接的表现就是每个任务之前的“选福袋”环节。几期节目下来,与节目名称和口号都高度呼应的“福袋”已经成为《好运旅行团》的关键词,因为这个环节而获得“衰神”称号的孙越也让观众印象十分深刻。


除此之外,每期节目根据目的地的特色设置了不同主题的任务。

例如第一站去到妈祖文化发源地莆田,整期节目基本上是遵循妈祖文化的核心精神“立德、行善、大爱”而来。

上周好运旅行团前往“天下第一侨乡”永定县中川村,受到当地著名侨胞胡万乾的嘱托,要为他牵挂的故乡乡亲准备客家宴席,随后一系列的任务则是围绕当地传统美食展开。

这其中的文化性借助既有传承又有创新的编排呈现出来,诸如沙江曳石这样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遇到脑洞大开的兄弟旅行团,实际操练起来极具“笑果”。


一路走来,节目带领观众看到了畲族女性的精致头饰,看到了福建各有寓意的民间美食,看到了规模宏大的客家土楼,也感受了在碧海银滩上骑“海马”。闽部地区蕴含在衣食住行里的博大文化也得以展现。


“深度玩家”乐在其中 玩透文化“互动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