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茅药酒,每天两口,大病喝来,小命喝走”——广告轰炸固然洗脑,但是也有不好,一旦品牌招黑,直接会成为段子的素材。
在跨省抓捕一名广州医生之后,鸿茅药酒又把一名北京律师诉上法庭。(澎湃新闻)
同样也是因言治罪,告的也是
“损害商誉”,只因该律师在公号撰写了一篇分析鸿茅药酒广告实例的文章——《广告史劣迹斑斑的鸿茅药酒获“
CCTV
国家品牌计划”,打了谁的脸
?
》。
律师写得有错吗?根据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近
10
年来,鸿茅药酒涉及广告违法竟达
2630
次,被暂停销售几十次……其违法记录几乎遍布全国,除了家乡内蒙古食药监局一路开绿灯,在
25
个省市的违法黑榜上有名,劣迹都成马蜂窝了,一句“劣迹斑斑”过分吗?(健康时报)
略幸运的是,或许忌惮到对方的律师身份,鸿茅这次采取了相对文明的法庭起诉,而不是直接跨省抓人。看来懂点法律是必要的,否则强势者就会用法律来欺负你。
但是提出侵害商誉的罪名已经足够惊奇,也不看看自己两千多次的违法记录,数不清的夸大其词、虚假宣传,有脸说别人捏造事实?
律师和医生,都是严谨的职业,跟那篇句句有凭据的科普文一样,该律师称,相关数据援引自媒体公开报道,以及食药监局的官网公示,想抓把柄没那么容易。
该案开庭之后也没有当庭宣判,正如医生被逮捕之后迟迟不能审查起诉,在公众聚焦之下,两案都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他们可以在阴暗的角落一手遮天,但总不能在光天化日之下亵玩法律。
有关部门已经开始表态,国家药监总局昨日回应,责令内蒙古食药监局落实监管责任,对近五年来各地处罚其虚假广告的问题作出解释,对药品安全性、有效性情况作出解释,汇总五年来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及时向社会公开,并向国家药监局提交报告。如发现违法问题,将严肃处理,直至吊销药品批准文号。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央媒也纷纷发声,提示
“警惕民事纠纷刑事化”。办案程序引发大量法律界人士强烈质疑,那些涉嫌为企业站台的执法机关,也成了一条绳上的蚂蚱,是硬着头皮办成铁案?还是赶紧彻查渎职滥权?看着办。
在媒体中一枝独秀的只有央视,仍在这风口上继续播放鸿茅药酒
“
CCTV
国家品牌计划”的广告……大约这就是金主的力量。
而作为当地驰名品牌、利税大户,从食药监局到公安局,也可谓不遗余力。能够在全国违法两千多次,唯独家乡一路绿灯,长期虚假宣传没人执法,有人说实话反倒立马擒拿
……媒体不要新闻底线,监督者不要安全底线,执法者不要法律底线……利益能收买的东西有没有上限?
一句吐槽就能让你坐大牢,广大自媒体作者恐怕从未曾面对如此风险,科普文章、商业案例,即便句句确凿有据,一个情绪化的标题便会将作者送入大狱?这可是两年刑期的重罪,在网上骂交警也不过拘留
3
天,一个企业何以成为如此令人胆寒的机构?
从跨省拿人到起诉律师,鸿茅企业能张狂至此,并非一朝一日,能够身背两千多次违法记录继续生存、继续畅销、继续上央视打广告,这奇迹已经说明了一些问题,显然有护体神功加持,显然有逍遥法外的底气,才能滋长出恣意妄为的霸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