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分层,NASDAQ一直是最重要的参考对象之一,今天笔者就扒一扒纳斯达克市场的分层史。
纳斯达克起源于1971年,最开始,这只是一个显示全美OTC市场部分精选股票价格的报价系统。
在1971年纳斯达克开市当月,英特尔就申请在纳斯达克挂牌;1980年12月,苹果公司登陆纳斯达克。1975年,纳斯达克发布第一套上市标准,转型成为独立的上市场所,只有达到标准才可以申请在纳斯达克挂牌交易,通过设置挂牌标准,纳斯达克将自己与其他OTC市场区别开,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场外交易所。
1982年,凭借逐渐成熟的报价系统,纳斯达克在原有市场基础上设置一套新标准,并开辟出了全国交易市场,这同时也是纳斯达克的第一次分层尝试,分层后将部分规模大、交易活跃的股票强制划入新成立的纳斯达克全国市场,其它不满足全国市场上市标准的股票组成的市场被称为纳斯达克常规市场。当时的纳斯达克和今天的新三板一样,存在大量问题,流动性差,交易量低
第一次分层后,纳斯达克成为硅谷创业公司的乐园,1986年微软上市,1997年亚马逊上市,2004年8月谷歌上市....
2006年2月,纳斯达克正式取得交易所牌照,从场外市场变为交易所;2006年7月,纳斯达克又通过引入更高的上市标准, 成立了纳斯达克全球精选市场,
2006年,携程、网易、搜狐、TOM在线、盛大、前程无忧等8家中国公司进入纳斯达克全球精选市场。而截至目前,该市场上市企业总量为1459家。自此,纳斯达克市场完成三个层次的划分:资本市场——全球市场——全球精选市场。
纳斯达克全球精选市场2006年成立时,其基本上是照搬了纽交所当时的上市标准,即“税前利润”标准、“市值+收入+现金流”标准和“市值+收入”标准,但是门槛值略高于纽交所。2008年纽交所增加了“市值+总资产+股东权益”的标准,2010年纳斯达克全球精选市场也增加了相同的标准,同样设置了略高的门槛值。
近日,证监会密集发声新三板,新三板市场再分层的报道也引发市场关注,有业内人士对于新三板“精选层”做出了制度猜想。东北证券发布《精选层是中国版NASDAQ全球精选市场》策略点评报告:精选层是创新层的基础上进一步的精选。主要应从规模指标,成长性指标和资本市场属性这三方面考虑,在创新层基础上精选,保证各方面均衡和单一方面优秀。
标准一的参考性会更强,因为规模决定了企业自身的稳定性,会在现有标准上直接提高;
标准二的参考权重略低,特别是成长性过高的企业,往往意味着企业的起点低,快速成长期的不确定性较大,而竞价交易必须要保证稳定性;
标准三甚至是精选层的底线,新三板的流动性主要是做市交易,特别是成交额、成交股数、换手率等都有现实的参考意义,而竞价交易需要充足的流动性保障。
从这个角度来说,做市转协议的企业很难进入精选层。同时,创新层的维持标准也同样重要,维持标准一定会提高。另外,精选层一定会参考IPO标准。我们预计大约会有200-500家企业进入“精选层”,实际就是中国的NASDAQ全球精选市场。
文章来源:登陆新三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