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国家大剧院
国家大剧院官方微信,与您一起艺术改变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每日豆瓣  ·  做梦笑醒了…30元的快乐谁懂啊!! ·  昨天  
每日经济新闻  ·  特朗普称将对所有输美钢铝征收25%关税 ·  昨天  
每日经济新闻  ·  优惠结束,DeepSeek涨价! ·  2 天前  
鸡西新闻网  ·  2月9日 | ... ·  2 天前  
鸡西新闻网  ·  2月9日 |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国家大剧院

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百岁伏生传《尚书》

国家大剧院  · 公众号  ·  · 2018-05-08 17:41

正文

字数:1507 阅读时间:5分钟



伏生 何许人?



伏生 (伏胜,字子贱),汉人,生于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卒于汉文帝三年(前161年),享年100岁。


“伏生者,济南人也。故为秦博士。孝文帝时,欲求能治尚书者,天下无有,乃闻伏生能治,欲召之。是时伏生年九十馀,老,不能行,於是乃诏 太常 使掌故朝错往受之。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其後兵大起,流亡,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齐鲁之间。学者由是颇能言尚书,诸山东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矣。”

——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


“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 寥寥数语,初次将伏生推向了历史的舞台,道尽一代大儒伏生百年人生中最为辉煌的时刻。





秦时统一天下,伏生通晓儒学精髓,被立为博士。随时间发展,一时被尊崇备至的儒学地位竟翻天沦至废黜,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伏生传奇般地将儒家大成之作《尚书》以奇特方式保存下来,得以免受焚烧之祸。为用个体生命扛起文化坚守,当坚守看似终得圆满时,他又经历了内心深处更为震彻心灵的拷问,他毕生承载的究竟是什么?

2013年,剧作家孟冰、冯必烈将伏生的传奇故事写成舞台剧剧本,由著名导演王晓鹰搬上舞台。厚重的历史人文、空灵的写意舞台、百味的人生际遇共同构成风格强烈的民族化话剧风格。

导演王晓鹰介绍:“《伏生》虽然是历史题材,但传递的是一种文化态度,文化其实与生命有关,文化要留存需要人的认识并去保护。剧中的伏生把书与生命融为一体时甚至将自己放在了无法解脱的困境中,作为一个文化人和一个父亲,他该如何去做,最后他选择了像蚂蚁一样卑微地活着,这个时候,文化的保护成了一个背景,困境中的人格力量显现了出来。”



对于话剧《伏生》的演出,许多媒体给予了一致好评:


伏生悲怆的感慨中道尽了文化与人的关系,在极痛中发出对人生选择与意义的拷问,震彻心灵。


——《人民日报》



话剧《伏生》震撼了观众。它不仅为大家奉献了为拯救《尚书》而苟活的历史人物伏生,还为话剧《伏生》找到了准确、贴切、精湛的戏剧样式:在话剧民族性与现代性的探索上迈出了新颖而坚定的步伐。

——《中国文化报》



《伏生》是一部具有史诗感的话剧;《伏生》精微呈现出“中国范儿”的戏剧叙事美学;《伏生》让具有中国文化关怀的观赏者拊膺感喟,让善于历史联想的人们浮想联翩。


——《中国艺术报》


再来听一听戏剧评论家们如何评价:


《伏生》是一部文化内涵深厚的历史诗剧。这部诗剧讲述了古代大儒伏生以生命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故事,给观众上了一堂弘扬文化传承的信念的课,观剧后,令人久久深思。舞台艺术的呈现上也很有创造性,拓宽了观众的审美视野。《伏生》的演出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对伏生灵魂的拷问,促使人们久久地沉于思索。

——徐晓钟(戏剧教育家,导演艺术家,中央戏剧学院教授)


《伏生》导演艺术对戏曲化、民族化更加内在也更加彻底的追求,是与导演对舞台演出具有现代性的艺术构思融合一处的,那些具有现代戏剧属性的艺术处理,也必然成就了这个戏民族性和现代性高度融合的艺术境界,从而使《伏生》超越了中国话剧民族化以往的实践,丰富了中国话剧现代化当今的努力。

——李春喜(戏剧评论家)


《伏生》从剧本到演出已经相当完美成熟了,民族戏剧不再是局部的、一招一式的东西,它的美学已经被吃透了,已经能够很自然地、没有负担地嫁接于各种形式。

——黄维钧(戏剧评论家)


伏生(侯岩松 饰)


李斯(涂松岩 饰)


看过剧照有没有发现他们的面孔很熟悉呢?两位主演侯岩松和涂松岩均为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员,近年来也活跃于电视荧屏,代表作有热门IP《我的前半生》、《咱们结婚吧》等。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