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和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的安全性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尤其在智能汽车领域,随着联网和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车辆被远程控制等安全事件频发,引发了对使用国外操作系统潜在风险的担忧。面对这一形势,实现操作系统(OS)的自主可控不仅成为保障国家安全的必要措施,也是推动国内汽车产业向智能化转型的重要契机。
12月18日,车百智库发布调研报告
《车用操作系统AI化趋势分析与建议》
,探讨了如何在新形势下发展车用操作系统的问题。
2024年9月,黎巴嫩多地用户传呼机疑似被远程控制,车臣领导人宣称其特斯拉CyberTruck电动皮卡被远程锁定。这一系列国际安全事件的发生,警示我们需要防范汽车等民用产品被远程控制而产生的安全风险。
使用国外闭源操作系统或基于国外开源生态打造的产品,无法根除系统后门和投毒风险。同时,考虑到系统层预埋功能、应用层引爆的“组合式安全风险”,难以通过检测手段识别,“国外产品+国内检测”模式难以确保安全,车用操作系统自主可控成为保障国家安全的必然要求。
借鉴PC、手机领域,操作系统生态属性明显,切换成本较高,先用后换难度很大,自主可控应在智能化开始阶段就与汽车并驱发展。
目前车用操作系统自主可控已取得进展。一方面,自主可控已基本形成共识,国内车用操作系统在技术、产品上与国外基本达到同一量级。安全车控领域,普华基础软件灵智OS累计搭载超过1700万套,“小满”OS代码已正式开源;车载座舱领域,斑马智行AliOS、华为HOS在上汽、赛力斯等车企的多个品牌实现装车;智能驾驶领域,华为AOS、斑马智行AliOS Drive、中兴NewStartOS逐渐进入量产阶段;此外,国科础石正在积极布局新一代汽车工具链,中科创达、零束科技等企业正在积极布局整车AIOS。
国内OS尚未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技术、生态闭环。商业上,操作系统作为基础软件,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参考微软开发Windows Vista花费5年时间、90亿美金,安波福也花费43亿美元,收购风河公司以打造车用操作系统(风河实际代码贡献不超过2/3)的情况看,车用操作系统全栈自研需要百亿级的持续投入。
目前国内消费者尚未形成为软件付费使用的习惯,致使行业利润微薄。根据赛迪数据,2024年上半年,354家软件上市公司合计利润仅为6.9亿元。汽车软件长期依附硬件存在,导致车企付费意愿不强,且自2023年价格战开打以来,车企降本压力大增,车用OS尚未形成商业闭环。
技术上,车用操作系统需要在应用场景里迭代打磨,才能从60分走向90分。例如 2016 年以前,安卓对比 iOS 功能繁重,版本更新容易导致手机卡顿,手机使用寿命往往不超过18个月。经过多个版本迭代,如今主要的安卓手机品牌均已实现36个月以上不卡顿。
车用操作系统目前仍以国外产品为主导,国内操作系统面临装车规模不足带来的经验性劣势和生态劣势,在一些非主流功能覆盖、非主流芯片适配上与国外产品存在差距。
生态上,由于国内缺乏在PC、手机、AI领域的龙头操作系统或芯片企业,无法像Android、Linux、英伟达等实现既有生态迁移,面临“冷启动”难题。加之国内尚未落地统一标准,平台间差异较大,生态企业和开发者的选择和切换成本高,操作系统企业很难建立完善的生态,进而影响产品装车,尚未能形成生态丰富-装车-对生态吸引力增加的闭环。
AI正在从硬件、软件、功能等多个维度重塑操作系统内涵。硬件方面,OS需要面对、支持新的计算架构,从通用计算为主,到以专有计算为中心的通用计算+专用计算架构,包括未来座舱、智驾中的AI加速器,有可能会独立形成一个AI芯片。
软件方面,OS要在支持高性能计算和服务化的基础上支持Agent化;应用层面,Agent正在代替APP成为用户交互的窗口,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底盘不同域的模型和不同Agent之间的资源协调,需要新的框架、新的方案。
功能方面,未来一代OS将解决在处理信息基础上,实现与物理环境的交互的问题,实现持续的自主采集、自主决策、自主控制。因此,AI OS将成为下一代OS的主要载体和表现形式。
欲了解更多,请关注车百智库调研报告
《车用操作系统AI化趋势分析与建议》
。
执笔人:张永伟、于渤涵、张强
改写:周颖
为促进汽车供应链上下游资源的高效合作,推动新产品、新技术商业化应用,服务于企业战略布局和行业协同发展,助力构建安全可靠的供应链体系,由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携手小鹏汽车联合发起,并由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汽车产业供应链协同创新中心(简称S100)承办的汽车产业“提链行动”之走进小鹏汽车供应链技术交流日活动将于2025年1月16日在广州举办。
百人会2025:规划五个重大课题,打造系列重磅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