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东方
新东方成立于1993年11月16日,是一家集教育培训、教育产品研发、教育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科技集团,2006年在美国上市。截至2015年5月底,在全国50个城市共有60所学校和724个学习中心,28家书店,累计报名人数为2160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HRTechChina  ·  突发:Workday宣布裁员1,750人,优 ... ·  2 天前  
中国人力资源  ·  明确了!二次合同后公司不续签是否要赔2N?人 ... ·  3 天前  
人力资源管理  ·  这款护手霜居然这么好用?感觉手年轻了十岁!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东方

行走20所世界名校后:真正的世界名校,是一代代挺进荒野的伟大头脑

新东方  · 公众号  ·  · 2023-10-10 11:55

正文


坐上前往爱尔兰的飞机,我知道,可能下一次再来英国的时间会是遥遥无期。


在英国的十天内,没有传说中的大雾,也没有想象中的细雨,英国给了我们一连串难得的好天气。


过程中,探访团以伦敦为中心兵分三路,分别探访了 英国南部高校、伦敦各高校(含威敏公学及哈罗公学)、伦敦各艺术大学 ,再一路北上,去到 布里斯托、巴斯、牛津、剑桥、曼彻斯特、利兹 ,最后在 爱丁堡 飞往爱尔兰的落日里,结束了英国名校探访的行程。


新东方英欧名校探访团在伦敦中国城合影,上面写着:中国太平


有一些感想,梳理一下,就当与各位做个分享。文章略长,先总结下核心结论——


1、中学是培养人才非常重要的阶段,务必 用长远的眼光 尊重兴趣、培养思维,而不是以当下、眼前的成绩否定学生的一切;


2、 英国精英教育比我们要卷得多,他们不仅在分数上卷,还要在体育、艺术、批判性思维、领导力等方面卷。 如何平衡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这是个话题;


3、 名校真正存在的意义,无关排名,无关学位,只在于,那一代代抱有科研之精神的独立人格,只在于,那一代代向着荒野一般的科研领域挺进的伟大头脑;


4、英国是一个值得留学的国家,但我们 务必不要妄自菲薄或是居高自傲, 而是要脚踏实地地借由这段远行的光阴,利用好这个国家的资源,为自己的成长负责;


5、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你大可选择在任何阶段留学海外,但请务必想明白,自己留学的目的。是堕落,是贪图,是安逸,还是努力、奋进、尽一切所能学习能学习的一切?


01

尊重兴趣、重视思维


在曼彻斯特时,我们见到了之前在新东方的老同事。她2022年夏天离开了新东方,前往布里斯托大学学习 数学教育 ,今年硕士毕业后,又继续在曼彻斯特大学无缝衔接了PGCE (Postgraduate Certificate in Education) 课程,在这个课程结束顺利毕业后,可以获得英国的“教师资格证”。


在10个月的课程中,他们每天都会有很多英国对教师的专门的培训课程,包括 如何备数学课、如何察觉校园暴力、如何尊重学生个性 等等。


雷蕾正在接受我们采访


在探访团采访完常规话题之后,我补了一个问题。在曼彻斯特之前,我们已经探访过包括剑桥、牛津在内的近10所英国顶级名校,而在这些名校的过往历史中,诞生过几百位诺贝尔奖等各领域最高奖项得主。于是我问她,以数学为例,为什么大多数中国学生的数学底子比英国学生好,但 为什么英国高校能诞生这么多奖项获得者,而我们不能?


她认为肯定会有很多影响因素,但作为一个自己亲身经历了中西方教育且目前正在学习英国中学教师培养课程的人, 她觉得至少有一个因素是少不了的——兴趣。


“可能有一个原因在于,中国学生在中学时期为了获得高分已经耗尽了自己对学科的兴趣、喜爱,所以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高考结束后,就是一场对数学噩梦的告别。


相对来说,英国的中学生虽然也要应对A- level的考试,但压力要小得多,这也更容易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所以,当他们进入大学之后,如果真的选择了数学这个专业, 兴趣就会成为他们终身的驱动力,推动他们去做更多更深入的研究和学习。


哈罗公学非常重视运动


而且, 中国的同学虽然数学成绩很好,但更多是建立在解题技巧及大量刷题的基础 上,而对 于英国中学生来说,他们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更看重解题的底层逻辑 ,比如同样的几何题,中国同学会条件反射式地画出一条辅助线,而英国的学生则会思考为什么要画辅助线,有哪些辅助线可以画,不同的辅助线能帮助解决哪些不同的问题。


此外,在课程设置上,中英也会有所差别,例如,同样是三角形的课程,在国内,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这两个知识点会被分在上下两个学期分别学习,中间间隔一个寒假,而在英国的课程设置中,这两个知识点会被放在一起学习。显然, 英国的课程设置更能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对三角形有更为全局(whole picture)的了解。


这是一个看起来很细微的差别,但如果每一个这样细微的差别都多多少少会对学生的全局思考、底层逻辑带来影响,而 这些影响汇集起来,将会对学生的底层能力和思维方式带来极大的、深远的影响。


威敏公学的英文课堂,学生正在小组讨论


我们总会拿中西方教育做对比,我们的教育方式必然有自己的优势,例如中国学生的基础都更为扎实。西方教育也必然有自己的劣势,因为在西方,尤其在本次探访团考察的英国,更为重视精英教育,想通过教育获得跃迁的几率将会更低。


但必须承认的是,英国教育重视底层逻辑、兴趣驱动,我国教育则较为单一地重视分数成绩,而由此带来的影响, 短期看是学生对于学科的“应付”心态以及避之不及,长期看则是在科研创新领域的后劲乏力。


数学家丘成桐曾说, “中学是培养人才非常重要的阶段” ,所以,虽然在大框架下,我们没有改变的余地,但至少希望父母、教师能有意识地多给自己提个醒: 用长远的眼光去 尊重兴趣、培养思维,而不是以眼前的成绩否定他们的一切。


02

比卷更卷的英国精英教育


在国际上,英国九大公学赫赫有名,英国各大王公贵族均在这些公学就读。而此次英国名校探访行程中,我们前往了两所英国顶级中学——以学术著称的威斯敏斯特公学 (下简称:威敏公学) 及以全人教育著称的哈罗公学。


众所周知,两所公学学霸辈出,哈罗学子每年有99%的A Level毕业生会直接升读大学课程,15%的毕业生升读牛剑,近20%的学生进入世界排名前十的大学;


威敏公学更是学术成绩稳居全球第一 ,在最新私立中学A-Level成绩排行榜中,仍保持前三甲的地位。在历史上,共孕育过7位英国首相,以及无数诺奖得主、著名建筑师、作曲家、作家等。


威敏公学门口,学生们在踢足球  周成刚/摄


全人教育由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罗杰斯提出,他认为, 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教学生知识或谋生的技能,更重要的是针对学生的情意需求,使其在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均衡发展,培养健全人格。


而在哈罗公学,就能看到相关的痕迹。


除了重视以A-Level为导向的课程学习外,哈罗公学为学生们提供了几十种课余活动和体育活动。在这里,文学、艺术、科学、语言、音乐、体育之间的学科界限被打破,而在广泛的课程和活动中,学校鼓励学生们发挥自身的思维、创造力和个性,希望学生们 能通过各式各样的课外活动开阔视野,拓展兴趣爱好,完善自我,找到心之所向。


此外,为了更好地引导哈罗学子做好自我探索,每个宿舍的head master每周都会和同学们进行小组交流或1v1交流,以给予更为人文的关怀。


哈罗公学的学生们戴着标志性草帽  周成刚/摄


相较于哈罗公学五花八门的课外活动, 以学术著称的威敏公学则显得“寡淡”得多。 在威敏公学的课程设置中,除了基础的中学课程,还有古希腊或古拉丁语等语言课程、哲学、社会学、科学、戏剧、计算机、电子学等各学科课程,而Pre-U(大学前的预备课)可选的考试科目则高达70多门。


除了通选的课程外,学生们还可以选择一些“超级课程”,包括但不限于广泛阅读、辩论、公开演讲、研究、竞赛、讲座、考察旅行……所有的课程设置,都将在 批判性思考、创新能力、开放性思维 等方面对学生展开充分的训练,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探访团体验的文学课和英语课上,会听到一群15、16岁的学生在认真讨论生与死、时代与个人的话题。


此外, 艺术素养也是威敏公学非常重视的方向之一。 一位孩子在威敏公学就读的学生家长告诉我们,在威敏公学,学生的学习压力其实非常大,他们不仅要保证学术向的好成绩,还要有学术以外的体现,比如他的孩子不仅会弹钢琴,目前还在学习新的乐器,而最近,他刚拿到了哲学论述满分的好成绩。


威敏公学的学生们正赶向下一堂课  周成刚/摄


老实讲,在前往这两所公学探访前,我对于探访的结果抱有疑虑,原因有两个方面:


其一,这两所公学均是私立高级中学,意味着这些孩子的家庭背景非同一般,他们所能获得的资源也一定非同一般, 那我们探访这些学校的意义是什么?


其二,精英教育在英国似乎是一个可以公开讨论的话题,但 在教育资源如此不平等的背景下,又当如何看待精英教育与普世教育之间的间隙?


当然,在探访结束后,我们也仍没找到关于这两个疑虑的答案,因为这些全世界都在面临的暂时无解的问题,就是客观地存在在那里,我们很难改变。不过,我们至少能从他们的教学中,找到一些收获——


我们可以 尝试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多可能性,帮助他们找到自我 ;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他们多聊聊人生理想,不要觉得这没有必要, 人生理想或许不会实现,但这一定能成为他们终身向前的动力。


以及, 英国的精英教育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卷得多,学生们的学业压力并不比国内小 ,但他们的卷是多维度的卷,他们会在体育、艺术、批判性思维、领导力等各方面卷,而国内的学生目前大部分还是在分数上卷。


那么,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该如何平衡?这对我们来说,是个好问题。


03

名校的意义


对于全世界大部分留学生来说,英国一定是首选国家之一,因为在这个国土面积不算大 (约等于我国广西省大小) 的国家中, 有27 所高校进入2024QS排名前200,其中剑桥、牛津为世界第二、第三。


这些名校赫赫有名,而在实地探访之前,我们也的确对这些名校的光环抱有仰望的姿态。我们会留意那些漂亮的数字——


800 余年历史的、英语世界 第1所 大学牛津大学,一共走出了 30 位英国首相及数十位其它国家领导人, 70 余名诺贝尔奖、 4 位菲尔兹奖、 6 位图灵奖获得者。牛津的对门剑桥,则已培养出 120 余名诺贝尔奖、 11 位菲尔兹奖、 7 位图灵奖得主;


清晨的剑桥 周成刚/摄


作为“英国G5”之一的帝国理工大学,校友中共有 14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 3 位菲尔兹奖获得者;教职人员中有 74 位皇家科学院院士、 84 位皇家工程学院院士和 85 位皇家医学院院士;


英国最大的单一校址的曼彻斯特大学,共产生过 25 位诺贝尔奖得主,世界上很多重大成就都出自这里,如 原子分裂、石墨烯 的发现等;


达尔文母校、世界排名常年TOP 30的爱丁堡大学,有规模堪称苏格兰之最的主图书馆(main library),藏书总计达到 350万 册;


......


爱丁堡大学bayes中心 周成刚/摄


而当探访团在这十日内真真切切走进这些名校,走过牛顿、霍金这些人曾经走过的校园,听学习生活在名校中的教授、老师、学子分享他们的想法和感受时,我们才真正意识到——


那些排名、成果、成就,那些光环下的荣耀,只是浮在名校表层被大家看到的一小部分而已。而那些不被看见的,甚至看不见摸不着的润物细无声的, 那些代代相传坚定不移的科学精神和人文价值,那些对自由和独立精神的唤醒,才是名校真正的内核。


在这里,你会在爱丁堡的校园中,感受到 达尔文 是如何在宗教“人是上帝的杰作”的主流价值观下开创性地提出进化论;你会在牛津大学的街道上去倾听 边沁 是如何在那个充满特权的时代提出了人人平等的人间理想;你会在剑桥的老鹰咖啡馆见证 DNA双螺旋结构 的诞生,会在那颗苹果树下对望百年前奠定“三定律”的 牛顿 ......


位于剑桥路边的时间吞噬兽,由霍金剪彩


名校,不只是一个学校,或是一个研究学问的地方,名校更是一个酝酿思想、领导时代变革的暴风眼。


它们引领着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成为核能技术、粒子加速器等现代科技发展的基石;马克斯·普朗克提出的量子假说、费曼等人开创的量子电动力学,奠定了量子计算、量子通信等新兴技术发展的基础;威廉·康拉德·伦琴发现X射线,为创造医学影像技术开辟了新天地;


它们影响着思想、文化的变化与更替 ——以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等为代表人物的文艺复兴,让人文主义精神的光芒照亮愚昧迷信的黑暗;以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卢梭、康德为代表的启蒙运动,让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深入人心;以海德格尔、萨特、加缪等为代表人物的存在主义学者,创造了思考我们与周围世界关系、思考有关生命本身有何意义等的新方法;


它们为解决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弗雷德里克·班廷和J.J.R.麦克劳德发现胰岛素,挽救了无数糖尿病患者的生命;Jennifer Doudna和Emmanuelle Charpentier关于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让遗传性疾病的治疗成为可能;屠呦呦成功提取出青蒿素,被广泛用于疟疾肆虐地区……


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卡塔林·卡里科(Katalin Karikó)和德鲁·魏斯曼(Drew Weissman)


彼时,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已经公布。获奖者卡塔林·卡里科(Katalin Karikó)和德鲁·魏斯曼(Drew Weissman)因为发现了核苷酸基修饰,从而开发出有效的mRNA疫苗,进而帮助了无数身处新冠疫情中的人们。


卡里科曾经打过一个比方,做科学和她女儿划赛艇有相似之处,因为赛艇运动员是背对着自己前进的方向的。她们看不到终点线,看不到距离终点线还有多远,她们只是隐约感觉得到。科学有时也是这样。


但他们,有所期翼,他们,从不放弃。


而这,便是 名校真正存在的意义,无关排名,无关学位,只在于,那一代代抱有科研之精神的独立人格,只在于,那一代代向着荒野一般的科研领域挺进的伟大头脑。


04

别闲着,走出去


英伦十日,探访团一路北行,前往了很多名校,也在不知不觉中,更深入地走进英国这个国家。


不得不说,英国的确是个适合留学的地方,这不只是在于优渥的教育资源,也因为其文化、历史的沉淀。


在连续5年蝉联全球最佳留学城市的伦敦,集聚了一个世界性大都市所需要的各类资源——75%的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在伦敦均设有公司或办事处 ,这意味着, 一位在英国求学的学生将有更多机会进入世界顶级的公司工作。


伦敦地标建筑大本钟及伦敦眼  周成刚/摄


英国不同城市的独有文化也将在不同层面影响着我们的学习。 比如,伦敦拥有数量居世界首位的博物馆、图书馆、和体育场馆;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巴斯和爱丁堡,每条街道都记叙着过往的故事;工业革命发源地曼彻斯特至今仍在书写着来自工业革命时期蒸汽腾腾的天空;而装满了书籍与真理的牛津剑桥,在800年后的今天也仍然熠熠生辉......


所以,当我们穿梭在伦敦大学学院的时候,我们知道,隔壁大英博物馆所载入的历史故事会如何帮助这儿的同学 理解世界文化发展的脉络


当我们路过曼彻斯特大学旁的曼城博物馆时,我们会切实地感受到工业革命从历史里走来的车辙以及对应而生的劳工问题;


而当我们漫步牛津剑桥的时候,每一块红色砖墙都会吟吟低语,那些大师们的故事似乎 无时无刻不在敦促着在这里就读的人们“莫负光阴”


名校之旅探访团在牛津大学modeling学院图书馆(至今已有600年历史)合影


而且,无论在英国哪所高校,我们都可以和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肤色的人们一同学习。 在生活中去理解尊重与自由,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我们才会真正拥有爱的能力——爱自己、爱他人。


所以,当我们在中央圣马丁学院大堂看到各式各样穿着打扮的同学们时,我们明白, 正是这样自由包容的氛围,让时尚、创意在此生根发芽


中央圣马丁学院服装设计系的同学  周成刚/摄


当帝国理工的教授认真准备了几十页PPT为我们介绍讲解时,我们理解, 一个位居学术高位的人,是如何认真执着地尊重每一个来访者


甚至,那些曾经让我不解的流浪汉们,也拥有着应当被尊重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自由。他们完全有足够的补贴让他们过上凑合的生活,但他们仍然会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这不是一种被鄙夷的选择,而是一个他的个人选择,一个我们应当去尊重的选择。


帝国理工大学终身教授Cedo Maksimovic与周成刚老师合影


这并不意味着“国外的月亮就是圆”,而是说,我们至少能利用这样一个机会,去辩证理解我们看到的、体验的一切,然后从方方面面吸收那些能使我们强大的东西。


但,前提是, 当我们漂流海外的时候,我们不是妄自菲薄或是居高自傲,而是能脚踏实地地借由这段远行的光阴,利用好这个国家的资源,为自己的成长负责。


比如踏入更多的图书馆阅读浩瀚无垠,比如走进更多无名的街道触摸刻进墙中的历史,比如与不同背景的人做朋友,成为真正包容、尊重、自由的人格,比如学会在知识的交叠之中去辩证、去探讨......要知道, 知识是永远学不完,只有这些能力,才会在我们未来的人生中起到重要影响。


所以,别闲着,走出去。


05

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


在英国的十天内,我们拜访了20余所大学,而每到一所大学,我们都会遇到新东方的学子,他们有着各式各样的留学目的。


有的人希望在基础科学的领域继续研究学习,所以直接从国内申请伦敦大学学院的直博。 在我们的交谈中,他有着对数学那片暂无光亮的领域所抱有的、逆功利主义的坚定;


周成刚老师与在读数学博士梁同学合影


有的人厌倦了原本金融专业的得失计较,扭头转向了人道主义关怀的研究。 他说他们马上就要去乌干达做田野调查,他期待着出行的计划,也期待着自己真的能做些什么;


在曼城大学与人道主义关怀学习者王坤同学合影


还有的人从小远离家乡漂泊海外,一个人在国外独自成长,如今是帝国理工神经学博士,他说他曾经有个梦想,他想获得诺贝尔奖。也正是他一再向我们强调: 如果你们要写文章,请一定要强调,让那些想出国的学生,先想清楚自己出国的目的。


帝国理工博士与周成刚老师合影


是的, 想清楚目的。


在前往英国之前,我在网络上搜索了英国留学的关键词,出现在手机第一屏的是“英国水硕”、“英国留学圈真乱”等等评论,似乎留学英国并不是一件多端得上台面的事。但当我们访谈了这些留学海外的大多数之后,我们明白一个事实——


事在人为。


留学他乡这件事本身,一定会给一个人提供一个不同以往的文化背景和学习环境,而是 否要借助这些外在条件提升自我,只取决于自己的选择


是堕落,是贪图,是安逸,还是努力、奋进、尽一切所能学习能学习的一切?这只取决于自己,不取决于其他。


所以,同样是在英国,有挥霍成性的“留学生”,也有一路披荆斩棘扫平障碍最终在自己所渴望的世界里获得一席之地的人。


在爱丁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新东方前同事(左2)与新东方前途出国的伙伴们  周成刚/摄


在探访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很多曾经新东方的同事, 他们或是在30多岁的年纪,或是在自己事业的高点选择留学海外。


有的人是因为自己天天都在送学生出国留学,所以自己也想拥有一段留学的经历;有的人是因为在工作的过程中找到了兴趣所在,决定再次回到校园学习自己真正喜欢的方向;有的人则是单纯地觉得在人生某个阶段,想要获得一段不一样的人生体验。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原因,但每个人都做出了相同的选择。此时此刻,会发现, “做选择”并不是什么需要勇气的事,需要的只是一颗开放、愿意走向无边的旷野的心。


是的, 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


这个世界本就没有为我们定义好的人生路径,所以“我周围的同学,有四岁孩子的爸爸,也有刚本科的毕业的小朋友,也有像我这样工作了几年选择继续学习的人。”在布里斯托大学攻读教育学硕士的前同事说道。


布里斯托大学终身教授与周成刚老师合影


写到这里,决定收个尾。


我划拉到这篇文章的开头,想起我起笔的时候,还是在飞往爱尔兰的飞机上,而现在,爱尔兰名校的探访早已结束,而我正坐在巴塞罗那的咖啡店,敲完这最后一行字。


其实,这篇文章已经太长,我也知道,在这个时间紧凑的时代,没有太多人愿意认认真真看完这篇几千字的废话, 包括 新东方英欧名校探寻之旅发起人 新东方CEO周成刚老师 —— 那个说自己瞌睡很少上车绝不睡觉 但转头就开始打瞌睡的男士


周成刚老师绝不打瞌睡百态01  北楼8层女同事/摄

周成刚老师绝不打瞌睡百态02  某同事/摄


放了周老师这么多打瞌睡图,我还是再放点儿周老师 认真工作 的图保命——


在候机时认真挑选照片的周成刚老师  北楼8层女同事/摄


收回来。


我知道,关于英国的十日名校探访之旅,我还有很多很多话还没有说完,但现在我实在需要先画下一个句号,因为 欧洲的稿子,我还一篇都没写。


不过,我相信那些早已写入我脑海的收获,永远不会有赏味期限。所以,未来若还有机会,再与各位诚心分享。


最后, 感谢相遇。


以上,再会。


北楼8层打工仔女同事

2023.10.7



附 英国公学图集


威斯敏斯特公学 / 摄影:周成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哈罗公学 / 摄影:周成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附 英国名校图集

向上滑动阅览14所英国名校图集

(附2024QS排行)


QS2 剑桥大学 / 摄影:周成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牛津大学 / 摄影:周成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帝国理工学院 / 摄影:周成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伦敦大学学院 / 摄影:周成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爱丁堡大学 / 摄影:周成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曼彻斯特大学 / 摄影:周成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伦敦国王学院 / 摄影:周成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 摄影:周成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布里斯托大学 / 摄影:周成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利兹大学 / 摄影:周成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格拉斯哥大学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