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一则标题为“建议专家不要建议”的热搜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在当时,这句话可以说是公众对专家态度的真实写照。甚至于一则视频或文字的标题中只要包含了“专家”二字,其评论区必然会被各种嘲讽和戏谑言论充斥。但事实上,权威的专家知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是被奉为圭臬的。专家知识从“万人追捧”到“跌落神坛”,这一有迹可循却仍令人匪夷所思的转变过程需要一些理论解释。
如果说部分专家言论的“不接地气”、缺乏调查、自相矛盾是引发这种现象主要原因,那么,在疫情防控的最后阶段,为何证据详实、通俗易懂的专家言论也依然遭到公众反感?
带着困惑我们开始查阅相关文献。在英文论文中,我们发现相关研究用“message fatigue”来形容公众对频繁报道的感染人数、防护建议等信息的倦怠感。在中文语境中,研究者通常将其译为“信息疲劳”。然而,相比于“疲劳”,“厌倦”其实更能贴切地反映公共卫生事件中公众对专家知识的反感态度。“厌”来源于公众认知与专家知识之间的冲突;“倦”则来自于公众对海量信息的麻木感。所以,在公共卫生事件中,公众对专家知识的反感其实是“厌”和“倦”的复杂交织。
我们试图通过两个研究问题,进一步探讨公共卫生事件中“信息厌倦”现象的规律:一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同的风险情境中,公众对专家知识的“信息厌倦”现象是否以及如何发生变化?二是对不同类型的专家知识而言,公众的“信息厌倦”现象是否存在差异?这种差异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文章运用文本情感分析和BTM主题模型,实证研究了公众对专家知识的“信息厌倦”现象。在验证S-S-O理论基本观点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发现,“信息厌倦”现象在不同类型专家知识和风险情境中存在差异。具体地,公众对病毒科普类知识最不易产生“信息厌倦”,且其程度受风险情境更迭的影响最小;其次是政策解读类知识;公众对行为呼吁类信息最易产生“信息厌倦”,且其程度随风险情境的更迭变化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