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承认先,这篇稿子的标题本来是B站能不能成为车企解药的,缘起是此前有篇报道说,流量焦虑的车企正在寻找营销的新解药,B站吸引了很多目光。
但这两天小红书不是突然被“洋难民“涌入给带火了么,标题换成小红书其实也是一样的,因为要聊的东西其实没变。不管是B站还是小红书,如果我们把它们理解为单一的媒体,那它们就谁都不是解药,但如果是用它们来指代整个新型类型的媒体平台的话,我认为它们能提供一种营销的新方式和路径,只是也不可能完全解决车企当下的营销焦虑。
在2025年,操盘汽车营销的任何一方都应该意识到,今年没有什么“万能的解药”,一方面是平台分化越来越明显、需要车企更精细的操作;另一方面是媒体平台对商业化的渴求只允许参与者用“商业”的方式解决,车企们的营销焦虑还得增加一个“预算”。
之前我在听小宇宙乱翻书的一期节目《品牌杂谈:没有免费流量了,爆款都是跟平台的合谋》,里面就很明确地提到了几个观点:
1、 过去广告行业以创意为主,广告效果难以度量,创意被视为竞争力。如今,数据和科学方法逐渐取代了创意,广告效果可以通过数据进行更准确的度量。
2、 从大媒介时代到碎片化媒介时代,广告投放的策略和效果发生了变化,从创意主导转向数据驱动和执行代理。过去可以通过大规模投放获得广泛影响,现在需要更精准的定位和个性化的内容。
3、 传统的广告传播方式逐渐失效,品牌需要通过事件化、刻奇化的方式进行传播,构建具有情感共鸣和故事性的品牌形象。
4、 在碎片化的媒介环境中,品牌仍然可以在各自的领域内建立影响力,关键在于为消费者设立固定的偏好,并在有限的范围内建立品牌认知.
从上面几个观点可以看到,当下的整个传播形态已经被消融掉了,不再有传统意义上的“媒体介质”,而变成了“媒体平台”和“内容”。
在今日头条出现之前,媒体和媒介可以说是一体的,报社既提供报纸也提供内容,电视台既是传播平台也提供内容。可是现在传播显然不是这样,字节系、微信、小红书、B站等等平台公司成为了传播的“介质”,而媒体只负责提供内容,即便是央视这样的超级大媒体现在也几乎变成了内容供应商。
由于营销是需要媒体介质去完成落地的,所以随着传统媒体的消融,经典的营销范式也被颠覆了。
之前可能像央视这样可以提供一个超大的媒体平台,让所有人都可以关注到一个品牌,形成一个造星的机会——最典型的就是每年的春晚、每年的7点档广告位。曾经几十年的营销只需要依靠于大规模的广告投放、大量的砸钱投广告、大量的内容植入就可以把新产品“推送”给用户,然后就能自然完成销售。
实际上,也正是因为传统的传播没有了,缺乏了造星平台、缺少了可以“一力降十会”的媒体,无法把企业制作好的内容直接大量的推到用户面前,车企才会出现“营销焦虑”。
那是不是车企也可以给每个平台都进行大量的投放,然后完成“造星”呢?答案是当然不可以。
原因之一是,之前车企和媒体的合作方式是内容和发布渠道全包,但是当流量掌握在平台手中,不管是字节、B站、小红书,还是微博、快手,每一个平台都自然收起了“流量税”,车企相当于要给每个平台支付大量的“过路钱”。这也就造成了车企营销费用的大幅上涨,既要给内容付费又要给流量付费、而且必须每家都给,这让本就不富裕的预算进一步被限制了。
第二个原因是,即便车企用钱可以解决平台流量的问题,可是也没有办法解决内容问题。曾经车企在所有电视台、所有报纸媒体可以用一套、或者几套内容策略去解决营销,但是在媒体平台时代却做不到,因为现在的媒体平台——尤其是像字节系这类的——“太吃素材”了。
什么叫“太吃素材了”?在乱翻书的播客里面是这么解释的:“广告主必须源源不断的往抖音里填充各种规格和切入点的素材,把那台巨大的绞肉机喂饱了,才能获得一个理论上最优的营销结果。”
现在因为整个传播都是依托于于平台,平台的内容分开则是依靠算法机制,为了确保用户尽可能的拥有更长的停留时间,所以会尽可能不重复的推送内容。这时候营销端会发现,如果你制作一套传播内容,那么可能在用户面前只停留3秒钟就被划走,即便是做十套,那也是很快就被淹没掉,根本不会有用户会注意到。
大企业曾经擅长的事——用几千万预算制作广告、然后进行大规模投放、直接击穿用户的心智这种——现在已经没有实施的环境。
基本上,车企现在要想在抖音这样的平台击穿用户的心智,能够参考的也就是雷军发布小米SU7这样的事情,一天之内至少三四个关键词冲到平台热搜榜前面。另外还需要有一个持续性热搜输出,比如小米SU7基本上就是100天的预热时间冲了70个多热搜。
然而整个中国所有行业,有雷军这种影响力的屈指可数,甚至一只手都数得过来。所以在没有雷军的前提下,在一个分散凌乱的传播体系下,要把品牌在所有平台做一个聚合传播,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现在来看,车企很喜欢的一种操作是直接在发布会之后买几个热搜,然后让媒体发布的内容带上这个热搜链接、集中发布。又或者要求媒体对某个车型的评测内容需要集中到一个时间发布,这样可以做到内容刷屏。本质上这种操作就是通过大量的内容创作,再加上集中发布,相当于垄断某个时间段的信息流,从而覆盖到所有人群。
然而,每一家车企都这么做了,可是为什么好像效果并没有想象那么好?这有牵涉到了媒体平台带来的另一个传播变化:信息孤岛。
同样是平台为了留住用户,除了给用户输入大量的内容之外,同时也要给用户推送更多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平台通过打标签的方式可以给“每一个ID”记录下极其精准地需求,比如小红书就说他们现在大概拥有1400种以上的标签可以给用户标准,可以根据内容偏好、人生阶段、电商偏好、行为特征、消费水平、兴趣爱好等分门别类的把内容推送给用户。
在这种极其清晰地标签之下,用户所获取到的内容只可能更多的和自己相关,这时候类似标签的用户就形成了一座座信息孤岛。内容的分散和用户无法打破的信息茧房,这使得“爆款内容”能不能引起大范围的关注和讨论更多是看平台的推送能力,而不是看内容,好内容被埋没在平台时代简直不要太多。
所以,即便车企采用了“垄断”某一时间段的信息流营销策略,但是更大可能是车企这些内容还是只能推到关注汽车的用户面前,很难破圈。因为关注汽车的用户就那么少,车企准备的内容就那么多,永远就是这一波人看着这些广告,根本没有传播的意义。
比如以微播易的《2024汽车行业社媒营销趋势报告》中提供的数据:B站上泛汽车兴趣人群大概是8000万DAU(日活跃用户)、汽车兴趣人群就只有1400万DAU,而汽车强兴趣人群仅仅250万DAU。而B站的月活用户数量(MAU)大概是3.4亿,可以看到关注汽车的群体数量是非常低的。
并且这不是车企在某一个平台会遇到的问题,而是在所有平台都可能遇到的问题,因为所有平台现在都是算法机制,有算法就会有孤岛。所以,如果还是曾经那一套营销策略,即便给B站、小红书投再多的费用,车企也无法在媒体平台时代完成“爆款”,也没有办法让品牌回到过去十年的样子。
那是不是车企就没有办法打破这个孤岛效应呢?
从策略上来讲,只要给到每个孤岛合适的内容,那就可以在每个孤岛上建立相应的品牌认知,从而完成品牌破圈。只是从执行上来看,这显然并不现实,因为孤岛可以说是无限的,但是执行能力和成本却是有限的。
对于汽车企业来说,要为不同的平台的不同人群定制不同的传播方案,那么是一个非常痛苦的事情,也几乎是没办法做到。因而车企往往只能选择比较大受众的岛群去做流量,比如现在车企越来越多和数码、旅游、摄影博主合作,如果深入一些可能就是宠物、颜值领域。
不过,现在也出现了一个新的营销契机,那就是平台内容的分化。这种分化是因为平台之间的竞争收敛导致的,在用户增长遇到了天花板的时候,只有让用户有更长的留存时间,这就要求平台对内容的分发有了更高要求、要去适应用户日益苛刻的需求。
比如抖音在用户的快速增长期对内容是来者不拒、因为用户太多、内容不够,所以有很多十几秒的搞笑段子可以获得巨大的流量。但是到了用户增长的瓶颈期,抖音对内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3-5分钟的中长视频、还有有情节、有精致的拍摄等等才可能进入流量池。
再比如B站,最早B站是以动画片为主,一开始就有很长的用户停留时长。后来B站一度转型开始导入大量低质短视频内容来和短视频平台竞争,但是受到了原有用户严重抵制,再加上本身也不是B站所擅长的,所以B站的内容就开始往“知识区”发展。从最近出炉的2024年B站百大up主的选择就可以看出,一位短视频up主都没有入选,全部是横屏的中长视频up主为主,内容则是游戏、知识、生活等热门分区,甚至汽车区从之前的1位直接上升到4位。
与之相反的则是微信视频号。视频号作为挑战抖音的新兴短视频平台,也正在经历用户快速增长、内容不够的阶段,所以可以看到视频号有大量AI处理制作的短内容,甚至很多汽车媒体也直接把发布会内容做成切片,这也成为了一种“时尚”。
当然,还有小红书这样的平台也有自己的内容推送策略,比如更强调图片美观、文字信息量、攻略等等,就不展开讨论。
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于,由于内容创作者的极大丰富,平台开始有了挑选内容的“资本”。再加上平台方需要确保自己独特的竞争力,尤其是B站、小红书这样目前用户月活只有3亿左右的媒体平台,创作者数量更少,这也使得各个平台之间的竞争变成了“打造平台专属的特色内容”,需要去扶持平台自己的核心创作者。
同样根据微博易的统计大概是6.6万个KOL,而微博是10万、小红书是70万、抖音是300万。这也解释了B站为什么一直强调自己的“百大up主”,并且B站甚至宣布2025 年让至少十位汽车区 UP 主收入破千万、百位 UP 主收入破百万,计划投入 1000 亿流量扶持优质内容。
很明显,B站就是希望通过对汽车up主的扶持达到提升车企对B站的关注度,从而可以更好的完成商业化。
类似的还有小红书,小红书的策略则不是扶持“集美们”,而是花了更多精力去打造“KOS”,也就是Key Opinion Sales关键意见销售。小红书是给这些KOS们带去更多的流量、要求他们有更多的内容输出——小红书给的数据是KOS的发文数量是70倍的增长——从而让车企更重视小红书平台。
这种平台对内容的分化,也就让车企有了新的操作策略。
比如车企在B站上需要操作的内容就是具有知识、科普性质的精致化内容,通过和平台“合谋”,把高质量内容推送到汽车泛兴趣的人群,实现对B站的单点突破。
再比如,车企在小红书上的策略可能就是全面发展KOS,指导KOS的内容更贴近小红书的泛生活化,同时和平台“合谋”把KOS的内容分发到标签用户。
同样,针对抖音、快手这些平台,车企也可以想办法去解决平台需求、内容创作和投流的关系。
可是这对车企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车企的组织架构肯定要有变化。比如小红书既然都是KOS策略,那么这些营销的成本应该计入销售部门,而非市场或者公关部门,因为KOS的直接效果考核是在销售层面,而不是品牌层面。
同样,B站这种长效、偏向于品牌的传播内容更多侧重于内容策略,并且很多的up主本质上并非汽车圈层,这时候要去“买单”的就应该市场部。类似于市场部向这些up主定制内容,再通过平台方去投流,整个操作策略就如同昔日的“央视广告投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