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政经社
政策前沿 财经动态 思想社群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闻广角  ·  安踏宣布:永不合作! ·  昨天  
新闻广角  ·  赵丽颖、黄晓明现身泉州!你偶遇了吗? ·  2 天前  
新闻广角  ·  局长酒后驾车砸店,官方通报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政经社

我们国家经济到底硬气到什么程度?用数据说话

政经社  · 公众号  ·  · 2019-12-14 20:58

正文



自媒体圈在本年度末出现了些许对中国经济患得患失的文章,前日一篇标题为 “我们国家经济到底困难到什么程度? 用数据说话” 的文章,文内涉及了很多宏观、微观的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认为,我国经济已经非常困难,急需做大规模的改革调整,这里队长我对文不对人,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所得到的结论,发表一下个人的反对意见。

将百度搜索指数作为数据指标,对经济发展不具备诊断意义


1、笔者列出数据,2019 年从百度搜索关键词“找工作”等相关词的数量,达到了2854.47万,相对于去年约700万的搜索量,提升四倍有余。 提出对中国经济的担忧。


但是我认为,看数据要看全面,不能看到一时数据的异变,就与中国经济困难做相关。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各位打开百度,搜索“百度指数”进入后,放置关键词 “找工作”



数据表明,关键词“找工作”已经在19年中旬滑落到正常水平,笔者有断章取数之嫌。
国际视角,对比美国方面,谷歌搜索指数,放置关键词 “求职”



同样,在美国50个州中,发现热词“求职”,同样在19年中下旬,搜索量出现恐怖增长。 “求职”类关键词热度,提升百倍,增长倍数,远超中国。
由搜索量“找工作”、“失业”等关键词,同中国经济困难做相关,同样是有问题的。
中美两国,真实的失业率是如何?

上图由国家工信部门提供数据
从数据变化可以很清晰的看出,在世界经济不景气下,中国的失业率,创下国企混改后新低。
2019年,和“找工作”相关的关键词高搜索频次的原因如下。
一个动态的经济中,总有一部分人或自愿或被迫离开原来的地区或职业,从离开旧工作到找到新工作之间总有一段时间间隔。 这—时期中,这些人就处于失业状态。 当他们找到新工作时,又离开失业状态。 这类人并未丧失参与社会工作的能力,这种劳动力正常流动造成的失业,才是搜索求职相关关键词的重要原因。
中美两国在5G时代竞赛中,从贸易,外交,地缘,货币都在不断角力,推动中国做产业升级、供给侧改革,坚定中国制造决心,我们说,个人于时代的发展时时相关,自然有很多行业人士匹配产业调整,做出个人的改变。


中国银行业收入高,是中国的制度使然
2、笔者乃至很多金融人士认为,美国银行的净收比例只有 15%,而我们国家的净收比例占到 40%,中国的银行业是国内最赚钱的公司。 并认为,就连四大行中盈利最差的中国银行,赚钱能力都超过了华为、小米,是不合理的。 银行业兴,百业不兴。
中国银行业收入高,是中国的制度使然。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改开短短几十年,走完西方世界几百年的历程,在于中国坚持民主集中制,使得国家银行在国内经济运转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如果中国的银行,掌握不了经济的命脉,那就失去了领导能力。

中国的银行挣钱,但银行的收入,全世界中国的银行最挣钱,我们承认,但这是挣利为民,最终流入国家财政部,变成国有资产,用来做分配,做更多惠及民生的事情。 倘若认为国有银行霸占了金融市场垄断地位,这是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反对。

中国体制内工作者,教师等决定国家命脉的职业,基本依赖土地财政与银行利润作为收入来源,国人孩子的教育,老人的医疗,城市建设,都要靠国家管控的银行,来做分配转移,才能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有书读,让已经失去工作能力的老人们病了有地可医,让资本流出中国最亟待解决的问题上面。

银行吸金能力强,并不意味银行业从业者是非常高收入的群体,这一点银行业从业者应该深有体会。


赚钱的公司不等于高速发展的公司,研发投入高的公司一定是潜力最大的公司

3、很多错误的经济舆论导向,中国净利润、研发投入前十名榜单严重比匹配,投入研发费用高的公司,反而不如银行业地产业赚钱,由此认为,结构错位对科研人起不到激励作用,延缓国家科技创新发展。

个人乃至公司如何在市场中盈利。

除了靠别的投机者的保证金外,只能依赖技术进步带来财富真实增长带来的收益。 靠别的投机者的保证金适用于网红奶茶行业,不适用于科技公司。
华为,小米,阿里,腾讯等,都属于民营公司,没有政府背景,想在繁荣中未雨绸缪,做只苍鹰,只有主动求变。
先不说银行业本身的属性就基本不需要搞研发,对一个科技公司来讲,走出衰退,转入复苏的永远是技术,投入高额的研发成本,是必然选择。
我们不能把科技公司和银行的利润体量做数目上的对比,反而更应该看增长比例:
华为发布了2018年年度报告,报告显示,华为业绩稳健增长,净利润593亿元,同比增长25.1%。
小米公司发布的2019年上半年财报中,净利57.2亿元,同比大增49.8%,远超预期。
我们看得到一个行业的潜力。 是要看增长指标,让中国银行盈利同比增长25.1%,这显然是做不到的。
另外,互联网科技行业的员工收入,难不成会比银行业员工高,不是的,因为银行的收入都流出了财政部,所以银行业的员工在权威薪资调查上,是远低于从事互联网高新科技行业人才的。


在中国新旧动能转换的阵痛期,中国稳定6%经济增长,已着实不易
4、金融人士最关心的问题,同样是最直观的问题,中国国家的 GDP增长,9年间,从12.2%下降到6%,通过数据表明,增速在下降,不是好现象,认为国家经济已经到了困难地步。
下此结论的同时,要先关心世界经济发展背景。
中国是个对外开放的国家,中国能够在世界平均水平3%的背景下,保证6%的增长,这难道不是成功?
全球经济目前陷入了同步放缓的境地,贸易壁垒不断增加、贸易和地缘政治相关不确定性升高、世界生产率增长缓慢和人口老龄化等结构因素,美国挑起的贸易摩擦为全球经济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等,都给世界经济前景蒙上阴影。
2019 年经济增长率再次被下调——降至 3%, 这也是自全球经济危机以来的最低水平。 这是自 2017 年全球同步回升时期经济增长率达到 3.8%以来的一次严重倒退。
再看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表现远远超过世界历史上的任何其他国家。
欧洲走过中世纪、走过文艺复兴、走进工业革命、创造现代文明用了四五百年。
美国开创统一、民主、强大的美利坚完成工业革命成为高度发达国家,用了二百多年。
而中国,从计划经济向中国式市场经济的转变仅仅用了三十年。
几十年与几百年的融合、冲突、交替、碰撞,摆在我们面前的,必定是复杂的社会生态。
从国内看,投资下滑,外贸生变,庞大的制造业又正处于结构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阵痛期,虽然被视为经济定盘星的消费也出现了汽车、家电增长放缓的趋势。 但在这些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下,中国能做到逆势增长,实现一个“稳”字尤为不易。
正如中央经济会议早已指出的: “这些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既有短期的也有长期的,既有周期性的也有结构性的。 要增强忧患意识,抓住主要矛盾,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笔者认为自己发现了国家经济到底困难,难道中央智囊团权威人士没有发现吗? 没有提出指导意见吗?

中国营商环境不断改善,有目共睹

5、笔者乃至很多金融人士认为,供给侧改革之后,民企的心态已经出了问题。 民企的净资产在减少。 通过数据得出结论: 民企对市场的信心严重不足,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工作岗位减少。

中国的营商环境,排名从2017年的78位跃升至2019年的31位,在190个经济体中,中国连续第二年位列营商环境改善幅度全球排名前十,这些数据是有目共睹的。


就算是中国所谓的民营企业在心态上出了问题这一说法成立,那么各位尽管放心,中国也是最后那波,受到冲击的国家。
2019年,全球利用外资普遍下降,但中国吸引外资一枝独秀。 平均每天超过100家外企在中国诞生,每天约25亿元外商投资金额流入中国。
截至目前,中国已经累计使用外资2.1万亿美元,连续27年成为吸收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现如今,投资增速虽然有所放缓,但结构持续优化。 高技术产业、社会领域投资大幅增长,高出投资总水平1倍以上。 老旧小区改造、养老医疗等过去的投资短板正在大步赶上。
通过大数据计算,在优势产业,结构方面投资中国依旧是良性的,中国总体的营商环境处于前列,不存在民企信心不足的问题。

关于改革,关于失业,认准的事,当不怕阵痛,再难也要干。
6、笔者者乃至很多金融人士认为, 中国失业人口问题上,矛盾不断激化,这对社会稳定造成重大威胁。

笔者或许没经历过国企混改,当年朱镕基总理大刀阔斧的改革,政企分离、国退民进、改制上市、入世贸、银行改制、成立 AMC、分税制、搭建了改开以后的经济体系......
一项新政,有人欢笑有人愁,更何况新政频出的那几年,千万人失去世袭一辈子的铁饭碗,自然也给了普通人公平竞争的机会,这才带来了中国的新经济面貌。

中国要继续深化改革,搞一带一路,中国制造,供给侧改革,改革过程中必然会对原体系下安逸的人产生冲击。
中美两国要面临的时代: 5G时代,这被誉为“数字经济新引擎”的5G,是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视频社交,这些新技术新产业的基础,同样5G也为“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提供关键支撑。
目前而言,5G赛道上真正的领头羊就两家——中国和美国。 5G时代这一仗,不单单是中美两者科学技术的交锋,更是无边界民主制度,与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较量。
据高通公司的调查数据,预计到2035年,借助5G提升生产力的产业,将在全球范围内创造12万亿美元的产值,2200万个工作岗位将直接或间接被创造。
本次供给侧改革背景,是中国与美国争夺5G时代,如果中国继续尾大不掉,不优化落后产能,不发挥集中力量干大事的制度优势,势必难以挑战目前的第一经济体,美国。
根据白宫发言,美国的5G网络建设计划投入2750亿美元,使美国GDP增加5000亿美元,同时创造300万个就业岗位;
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报告,中国5G商用可实现经济总产出35.4万亿元人民币增长,创造超过300万个就业岗位;
在美国白宫举行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川普核心观点就一句话: 5G竞赛已经开始,美国必须干掉中国,拿下这一仗!

这场时代之战,关乎到大国影响力,必将成为全球大部分国家背后掩藏的手; 这一战同样关乎到国内,必将影响千万基本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认准的事,当不怕阵痛,再难也要干。

市场热钱规模缩减,不单单在中国
7、笔者乃至很多金融人士认为,近五年创投机构资金规模在缩减,大家的钱都紧张了,地主家也没余粮了,中国的创业投资市场,出现了严重危机。

中国的资金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中国自有,另一个是国际投资商,但投资规模缩减,不仅是中国,乃是发生在世界范围的问题。
现在虽然说人人都在创业,事事都有想象空间,真正成功的创业者毕竟是少数。
数据显示,在2015年达到4400亿美元的高点之后,随后两年美国总的外国直接投资规模大幅下降。 2018年,虽然这一数字回升至2,960亿美元,但仍比之前的高点低38%。
也就是说,世界范围内的地主们,都没有余粮了,这并不能证明中国经济已经出现了危机。


这些常被金融人士提及的行业困难,是经济规律的体现

8、笔者乃至很多金融人士认为,今年秋冬季,一线城市写字楼空置率上升。 奶茶行业只有10%盈利率。 国内广告投放费用大幅下降。 影视娱乐行业今年接近 1900 家影视公司关门,汽车行业产销量每个月下降。 得出结论: 我们的经济已经处在一个明显的紧缩周期里。
写字楼空置率,常用来衡量城市经济发展,空置率高,说明基础建设大于需求,城市经济存在泡沫,空置率低,说明需求充沛,城市具备发展潜力。
首先,并不是国内所有的一线城市都出现了空置率升高的问题,写字楼是跟着产业走的,拿一线城市广州为例,近年来广州的高端产业外溢动力越来越强,不少总部企业纷纷外迁到新兴区域。



再看一下美国方面,权威房地产经纪机构Grubb&Ellis,14日发布的数据,由于经济不景气,今年美国写字楼空置率同样在大幅上升。
数据显示,去年第四季度美国写字楼空置率为14.8%,而前年同期为13%。 预计今年美国写字楼空置率将升至17%,达到2004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也就是说,中国一线城市写字楼的空置率出现了动态变化,并不只有中国出现写字楼空置问题,在西方世界此问题更为严重。
说到奶茶行业 ,就不得不聊一下此产品的属性。

奶茶行业是搞网红品牌的,茶饮市场进入门槛相对较低,开店成本相对其他创业看起来成本低,但很多业内人士表示,个人创业者没有做好连续失败,屡败屡试的心理就不要开始奶茶创业之旅。
2018年3月份,奈雪の茶完成数亿元的A+轮融资;
2016年喜茶在A轮融资时获得IDG资本上亿元的投资;
这两个网红品牌爆火,背后投资公司赚的盆满钵满,但最终来买单的还是跟随的创业者们,超高的加盟费用,薄弱的利润,但是网红产品往往昙花一现,三到五年的由盛转衰周期,大多数往往用不了多久就悄无声息。 奶茶行业现在已转入了,靠“后入者保证金”赚钱的行业。
目前仍然有些创业投资公司,打着网红品牌吸引创业者进行投资,也就是行业里所称的“割韭菜”。 创业者被割了韭菜,自然难以存活,有一成盈利,就不错了。
说到影视行业:
据企查查数据,2019年以来,有2996家影视公司关停。 在资本退潮和政策趋紧的双重作用下,影视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大撤退,这是事实。
但是,与此同时,2019年也有2597家新的影视公司成立,不能只看到行业的衰退,忽略一些积极因素。
话说回来,影视业紧缩未必不是好事,近年来,像《哪吒》一类非常走心的电影火爆,影视业的洗牌给中国观众带来了越发高质量的影视作品。 例如《攀登者》拿下十亿票房,对于公众来说,对于行业的仍然充满信心。
中宣部、中影集团、华夏电影和一些政府相关部门的深度参与,对于电影行业鼓励和支持政策出台速度在加快,电影和院线改革的进步也在不断的调整。 这也说明政策面对于电影的重视程度没有减少,反而用更大的力度去支持和扶持电影。
行业整体的发展速度和GDP的增长速度几乎持平,这本身也说明电影行业仍然没有出现较明显的下挫和低迷。


说到汽车行业:
随着全球能源紧缺、环境污染和驾驶安全的挑战日益加大,全球汽车产业正朝着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方向发展。
节能减排,成为世界汽车产业发展的最大课题。 资产在产业内部的优化调整,就成了解决课题的必经之路,经济长远的发展需要技术推动,忽略国之大计,关注旁枝末节,便忽略了“发展”的主要矛盾。
得益于不断提高的零部件制造,目前国内制造的零部件已堪与国外高精尖企业相抗衡。 从电池、电机,到电控领域,大部分自主品牌都掌握了自主研发的核心能力,与此同时,车联网、自动驾驶、产业数字化、人机交互界面优化等新技术正不断成为消费者心目中的必选项。
用户对车辆标准的提升,自然促成车辆行业的升级改造,劣币被良币驱离市场。


中国的M2危险论,并不真实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