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哗变》剧照
13.争取“一人千面”,避免“千人一面”
有学生困惑地问朱老如何突破角色限制,朱老生动地比喻这种情况是“就怕演了一次茄子,以后是个紫的就找你”,一定要争取“一人千面”,避免角色的“千人一面”。他说,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使自己“有知识”,“看一个演员最后看什么?看他的文学艺术修养!这个又是一辈子毕不了业的,因为需要一辈子努力!”
14.含着泪水演阿Q
在演讲中,朱老回忆当年演阿Q时十分困惑,因为找不到阿Q的角色意图,后来他在俄文版的《阿Q正传》里找到鲁迅的前言“将来应该让阿Q他们为自己立传,现在靠我给他们立传”,但是他不理解,就像手无法理解脚。朱老说自己仔细揣摩,觉得应该是鲁迅对辛亥革命失败的暗喻。演阿Q时,他觉得自己喊出“儿子打老子”都是含着泪水的,因为那个小人物弱小得无力反抗,他是真切感受到了。
15.一句话解决于是之多年困惑
演讲中,朱旭回忆起已故艺术家于是之,说他生前扮演《龙须沟》的程疯子时从疯子的手势上找到了人物感觉,概括人物扮演精髓为“眼神、手势、步态”六字。但是于是之参加完当时的前苏联专家讲授的演艺导训班后,十分困惑演戏到底应该“从外到内”还是“从内到外”,这个问题困惑了他很多年。朱老笑说,其实答案很简单:“上帝给什么,就要什么!”
16.和于是之的交情——酒友
说起于是之,在《老爷子朱旭》这本书中也有不少笔墨。从年轻的时候起,他就是朱旭在艺术上的崇拜者。他俩第一次认识时就一见如故,朱旭不管碰到什么问题,什么困难,都愿意找于是之倾心而谈。他们是酒友,每当散戏以后,买点花生米、豆腐干、一瓶二锅头,到于是之的房间,边吃边喝边聊。谈到有共同点的时候,高兴地举杯畅饮,产生不同看法的时候,争得脸红脖子粗,谁也不让谁,争到最后谁也下不了定论,好像互相之间默默地妥协了,又好像谁也说服不了谁,不了了之。
17.演出前绝不喝酒
朱旭爱喝酒是出了名的,他的酒友也不少。但他喝酒绝对不会影响到演戏。因为朱旭他们有个规定,演出之前绝对不能喝酒!这是铁的纪律。
朱旭曾说:“要喝酒,就要给酒留个好名声。因为在台上很容易出错,平时出个错,写个检讨就行了,一喝酒就全赖在酒的身上了,以后再想喝酒就不好意思了,因此演出以前绝对不能动酒!”
18.和儿子们像父子,更像朋友
朱旭有两个儿子,他和儿子们的相处在父子关系之上,更像是好朋友:
童年时,他们常邀请爸爸和他们一块拿大顶,在沙发床爷儿仨头朝下脚朝上,看谁倒立的时间长。
少年时,他们邀请朱旭一块游泳、看球赛、打羽毛球。
成年了,父子三人经常坐下来展开棋艺擂台赛,象棋、五子棋、军旗、跳棋,一坐就是几个小时。
打台球也是他们的乐趣之一,看拳击能使他们激动得废寝忘食。扛起鱼竿去钓鱼,更是其乐无穷。
遇到有国际性比赛,爷儿仨绝不放过,即使是深夜两点钟开始现场直播,朱旭也会和儿子们一块观看到清晨五点钟。
在艺术上,两个儿子非常崇拜他们的爸爸,朱旭所有的舞台演出、电影、电视,他们一个不漏地都要看过,不仅看得仔细,看后还会提出建议,朱旭也确实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