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政策之后,高学历高职称的全职妈妈们越来越多,大家凑在一起,灰头铺脸的难过。关键问题是没有价值感。
妈妈们最常用的就是把省下来钱转化成自己的价值。阿姨工资,兴趣班的学费,或者其他项目,算一算,自我安慰地说,每月不上班,我给家里省下万把块。
可是这根本就是自暴自弃的误入歧途。因为我们不是阿姨,不是厨子,不是司机。做妈妈是一个选择,而不是一个折中的省钱办法。
还有一些妈妈的无力感来源于自己的胃口太大。有的人计划,边看孩子,边考过会计师证明,英文六级,心理咨询师,或者看完两百本书……结果几年过去了,书变成了孩子的涂鸦,落尘一片。
其实孩子们长得是很快的,孩子们百分百需要我们陪伴的时间是很短的。
也许第一年,妈妈真的需要做24小时待命的全职,但是从第二年开始,根据妈妈的意愿,就可以固定一点时间给自己。做一点和日常生活没关,但是与自己有关,让自己感到价值的事情。譬如读书,写字,做运动……
要知道重要的不是某天我发奋狂学十小时,重要的是每天半小时,但是天天日日的坚持。
另外最重要的是,家庭配合度。分配一项工作给那个缺失的爸爸。这是一个家,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周末让爸爸陪着孩子,我们可以和闺蜜们去做个SPA或者听个讲座。
在大多数情况下,比起不情愿的爸爸来说,更多是因为妈妈本身的不放手,觉得这个男人看不了孩子,或者觉得他赚钱赚的辛苦,我就不能做要求。
事实上,让爸爸介入家庭事务,就像是小孩子过家家,他有了一个角色,有参与才有责任,有义务才有接触。
彼此理解,才能彼此尊重的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