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美股,每一天都在上演历史。大盘刚从 10 天 4 次熔断的历史性崩盘中恢复了一丝元气,昨晚(4月2日),我们又见证了“中概股奇迹”、“民族之光”瑞幸咖啡的暴雷。
盘前交易跌幅一度超 85%,开盘后暴跌 78.55%,40 分钟内 5 次触发熔断、暂停交易。截止收盘,瑞幸股价报 6.4 美元,市值为 15.38 亿美元,相比今年 1 月中旬的巅峰,瑞幸的市值仅剩当时的零头。
我们想不到,韭菜也想不到,这个跌幅显然已经超出了一般人对于股票的理解范围。
更想不到的是,这颗雷是瑞幸自己点的。美股盘前,瑞幸“自爆”公司在 2019 年 Q2 到 Q4 伪造了 22 亿元人民币的交易额,并将责任归咎于公司 COO 刘剑及其属下。
瑞幸在 SEC(美国证监会)发布的公告中称,财务造假问题是在“一项内部调查”中,由“调查审计师在审计 2019 年财年财务报表的过程中发现的”。言外之意,这属于 COO 的个人行为,公司和其他高层对此并不知情。
但这并不能让瑞幸免于投资人的诉讼,因为根据美国《1934 年证券交易法》,瑞幸这一行为有可能已涉嫌“欺诈”。接下来,瑞幸面临的将会是监管审查甚至刑事责任。
瑞幸曾创下成立 18 个月就 IPO 的全球最快纪录,但对于这个“咖啡新物种”,人们的评价却一直呈现两极分化之势。一些人将它视为“民族之光”,调侃它是“割资本主义韭菜,请国人大吃大喝”的“良心商家”;还有一些人始终看衰瑞幸的商业模式,批判它“投机主义”的资本游戏玩法。
但无论哪种评价,背后有一点殊途同归——说起瑞幸,它的资本光环永远大于咖啡本身。对于任何一个健康的商业模式,这样的本末倒置都是不正常的。
可以说,资本催熟了瑞幸的奇迹,同时也给这座“空中楼阁”埋下了不少陷阱。一路走来,瑞幸磕磕绊绊,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但好在总能化险为夷。但这一次,这个深不见底的黑洞,瑞幸还能填得上吗?
导致此次瑞幸崩盘的直接原因是销售额造假。22 亿,这个数字相当于瑞幸 2019 年 Q2、Q3 两个季度的营收总额。
风暴的来临早有预兆。其实早在今年 1 月 31 日,一向对做空中概股颇有心得的浑水,就发布过一份针对瑞幸、长达 89 页的匿名报告。
简单来说,有神秘机构煞费苦心、不计成本地对瑞幸的真实销售情况做了调查。
调查主要针对的是 2019 年 Q3,也就是瑞幸首次报告实现所谓的“单店盈利”的季度。
他们的证据详实得令人咋舌。动用了 92 名全职调查员和 1400 多位兼职调查员,收集到 2.5 万张小票,成功拿到了 981 个门店共计 1.1 万多小时的视频监控,还获取了大量内部员工微信聊天记录。
最终报告结论:从 2019 年 Q3 开始,瑞幸咖啡对每家门店的日销量虚报了近 70%,每笔订单包含的商品数、每件产品净售价也比实际情况有夸大。随后,为了做平财报,他们又虚报了广告支出,用这笔实际没花出去的广告费填了门店营收的坑。
一来二去,曾经卖一杯赔两倍的烧钱狂魔,在上市的第二个季度,成功达成盈利目标。
尽管“单店盈利”是瑞幸的自创概念,尽管这个算法也极不靠谱,尽管不能反映实际运营情况(不考虑营销、广告、总部人力等费用),但对于瑞幸想讲的新故事——盈利,资本市场买单了。
Q3 财报发布后,瑞幸股价小幅上涨。跨过年的 1 月初,瑞幸完成股票增发,相当于又来了一轮 IPO。
这份报告发布后,瑞幸强硬否认了报告结论,但股票还是应声下跌26%,估计是掩盖在疫情之下,当时没多少人注意到这条消息罢了。
瑞幸最开始讲的是“在中国普及咖啡”的故事。他假设了一个前提:中国人有咖啡饮用的刚需,只是需求还未被开发出来,因此市场有巨大的爆发潜力。
我相信,即便去除虚高的泡沫数据,在过去两年间,瑞幸的用户也实现了数量级的递增,但问题是,被瑞幸普及的绝大多数消费者只是“羊毛党”,而非“咖啡刚需者”,所以一旦补贴力度减弱,瑞幸的销量便会直线下滑。
单靠咖啡不足以支撑起瑞幸的野心与估值,或许是出于这个原因,在公司上市前夕,瑞幸将愿景口号改为:“be part of everyone’s life, starting with Coffee”“从咖啡开始,成为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
既然说了“从咖啡开始”,就意味着,瑞幸预设的终点绝不止咖啡这么简单,或者说,咖啡只是瑞幸进入市场的抓手。
从去年的小鹿茶开始,瑞幸开始不断拓宽着自己的产品边界。
现在的瑞幸主业还是卖咖啡,但 APP 却变成了一个电商网站,茶饮、零食、周边,没什么不能卖的东西,甚至连洗手液都卖,如果冷不丁打开,八成会觉得自己误入一个购物 App。它最新上架的品类是数码,包含了AIrpods、BeatsX耳机、Lofree键盘等等,价格甚至低过拼多多。
他们和瑞幸品牌之间微弱的联系,可能就在于产品调性,年轻、时尚,目标人群和瑞幸咖啡一样,都面向一二线城市的小白领。
咖啡,对于现在的瑞幸,与其说是一个挣钱的工具,倒不如说是一个引流工具。就像一件淘宝店的爆款,物美价廉,指望它挣钱是没戏,但它带来的流量,可以在另外产品上实现转化。
在线下,小鹿茶摒弃了互联网套路,转而采用最传统的加盟商代理模式,让品牌下沉到三、四线城市,按营业额比例抽成。
此外,瑞幸牌无人零售咖啡机“瑞即购”和无人售卖机“瑞划算”部署到线下,虽然这些商业模式已被验证,能玩出的花样和成功概率极小,但放在眼下,这恐怕也是保持资本对瑞幸想象力,为数不多的方式了。
瑞幸的面目变得越来越模糊,背后反映出的,是它在财务方面的真实困境,就算没法迅速盈利,瑞幸至少也要拿出漂亮的现金流。
毕竟,理想、愿景,终归需要实实在在的财务作支撑。
资本,能催熟一家公司,却无法孕育出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有句话怎么说来着,“所有命运赠予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