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效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运行的突出矛盾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主要宏观指标符合预期,经济基本面保持稳定。
但经济运行面临的困难挑战仍然较多,特别是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仍然突出,经济运行总体上表现为供给强于需求,外需好于内需,呈现出供需强弱失衡的态势。
从数据来看,工业生产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为显著。今年前8个月,工业生产增长5.8%,高于过去四年同期水平,也高于上半年GDP增速。工业生产的较快增长,除了大规模设备更新等政策因素外,主要源于出口拉动。前8个月按美元计价的出口同比增长4.6%,全球贸易需求回暖和补库存,加之加征关税预期促使一些企业“抢出口”,推动了出口增长。四季度,随着全球贸易放缓和贸易限制措施增加,出口增速有可能放缓,工业生产和制造业投资增速也可能随之下降。
1、国内需求不足仍然突出
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突出表现为消费需求不足。近年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大体维持在4%左右,前8个月仅增长3.4%,增速尚未恢复到疫情前接近8%的水平,特别是6、7、8三个月仅增长2%、2.7%、2.1%。服务零售额在前期恢复性增长后增速放缓,前8个月同比增长6.9%。
在投资方面,受房地产投资拖累,投资需求持续低迷,前8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4%,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5个百分点。受地方政府化债和土地出让收入下降等因素制约,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有所放缓,由上半年的5.4%回落到前8个月的4.4%,而制造业投资9.1%的较高增速,也可能随着出口和工业生产的放缓而回落。
总体而言,
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中,最突出的仍是内需不足。
2、外需不确定性增大内需压力
外需不确定性的主要源于不断增加的贸易限制措施。美国近期提高对我国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等产品关税,欧盟对我国电动汽车等产品加征临时反补贴税,我国优势产品出口遇到更大阻力。与此同时,土耳其、巴西、印度、墨西哥等新兴市场经济体出于保护本国弱势产业的考量,也对我国相关商品采取贸易限制措施。
今后一个时期,随着贸易限制措施增多和出口增速放缓,将进一步增大内需压力。
3、内需不足形成负向反馈效应
内需不足直接反映在价格上。2023年以来,我国CPI持续低迷,2023年有5个月同比涨幅为负,今年前8个月同比上涨0.2%,8月份虽上涨0.6%,但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核心CPI涨幅较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至0.3%。PPI同比已连续23个月负增长,8月份降幅较上月扩大1个百分点。预计全年CPI涨幅仍将低于1%,与3%左右的预期目标有较大差距,PPI将延续负增长。
价格低迷直接影响市场预期和信心,导致收入、消费、投资、信贷的负向反馈。上半年GDP平减指数-0.9%,已连续7个季度下降,形成居民和市场与宏观数据的“体感温差”“预期温差”。同时,名义GDP增速走低,还造成我国与主要经济体以名义GDP衡量的差距扩大。
因此,
扩大有效需求,实现供需再平衡是解决经济运行中矛盾问题、缓解风险传导压力的有效途径,
更是改善市场预期,增强社会信心,推动持续回升向好重要举措。
二、有效需求不足的深层次原因
1、依靠扩大投资和出口的发展方式惯性作用
供需失衡是过去较长时期形成的发展方式的结果,在面临外部冲击和经济下行压力时,往往采取发债上项目,通过扩大投资和产能拉动经济增长,这种模式在基础设施和生产能力存在较大缺口的情况下是有效的,但随着基础设施投资空间收窄、积累的地方债务压力增大,投资的边际效率下降,这种模式对扩大内需的效能逐步降低。
投资最终会转化为供给能力。在疫情冲击下主要经济体存在供给缺口的情况下,产能扩张可以通过扩大出口得到释放。但在外部产能恢复正常后,国内需求不足的矛盾就会凸显出来。
随着我国制造业占全球的比重达到30%,如此庞大的产业规模使得扩大出口面临更大的外部压力。
如果不加快推动转型,会面临越来越多国家的贸易限制措施,也将使外部环境更趋严峻。
2、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带来的需求收缩效应
2021年房地产市场峰值时,商品房销售面积接近18亿平方米,销售额高达18.2万亿元,2023年销售面积回落至11.2亿平方米,销售额仅为11.6万亿元,形成了6.6万元的总需求缺口。今年前8个月,商品房销售额下降23.6%,按此趋势全年销售额可能跌破9万亿元。虽然近年来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设备等增势强劲,但短期内难以抵补房地产调整形成的需求缺口。当前,房地产投资和销售仍在大幅下降,对国内需求的影响还可能会持续。
3、居民、企业、政府资产负债表调整带来的影响
疫情冲击和房地产价格下降带来的资产减损,对居民部门资产负债表形成收缩效应,加之股市低迷影响居民财产性收入,居民消费更趋谨慎,储蓄动机增强。前8个月住户存款增加9.65万亿元。企业资产负债率上升,投资能力和意愿下降。地方政府财政和土地出让收入大幅下降,偿债压力增大,加之部分省份实施化债方案,也对投资特别是基础设施投资形成影响。
从趋势看,资产负债表修复取决于经济基本面改善和资产价格回暖,这就决定了有效需求恢复需要一个过程。
三、加大政策力度与深化改革相结合推动经济持续好转
推动经济持续好转,短期仍需加大宏观政策力度,实现供需再平衡;中长期,要依靠深化改革开放,释放经济增长潜能。
第一,加快已出台政策落地见效。
今年以来宏观政策力度加大,发行1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扩大中央预算和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但前一个时期政策实施进展尚不及预期,地方专项债发行和使用进度偏慢,这既有项目储备不足的原因,也有地方政府财政和土地出让收入下降,偿债压力增大,投资能力下降的因素。下一步,要加强部门协调,科学合理确定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超长期特别国债使用导向和重点支持领域,加快地方专项债资金使用进度,加快完善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安排机制,拓展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支持范围,完善相关财税和金融支持政策。
第二,加大政策力度有效扩大内需。
从国际比较看,我国中央政府负债水平和杠杆率较低,可适当加杠杆,加大政策实施力度。若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建议适当扩大中央政府赤字规模,帮助地方政府清偿疫情期间拖欠的企业账款,尤其是应对疫情的公共卫生支出。在在地方政府财力下降,非税收入增加,项目储备不足的情况下,解决拖欠企业账款问题,既能扩大有效需求,更能增强企业信心。
从深化改革看,要加快落实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扩大赤字规模,还可用于解决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险、住房保障、随迁子女教育的中央财政对地方的补助。同时加快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稳步下划地方,拓展地方税源,增加地方自主财力,缓解地方财政压力。
在货币政策方面,在稳定银行净息差基础上,可适当调降贷款利率,以降低负债和融资成本。美联储超预期降息50个基点,也为调降利率提供了更多政策空间。
第三,采取措施释放消费潜力。
当前商品消费相对饱和,应积极扩大服务消费,放宽中高端医疗、休闲度假、养老服务等领域准入限制,满足中高收入群体的多样化消费需求。例如,允许外资独资办医院政策出台就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消费主力是年轻人,可以考虑通过生育补贴等方式,来释放年轻群体的消费潜力。
第四,多措并举稳定房地产市场。
在供给端,打好“保交楼”攻坚战,稳定社会对房地产市场预期。出台“白名单”项目贷款实施规范和尽职免责指引,消除商业银行融资顾虑,强化分类指导,有效隔离企业风险和项目风险。在需求端,加大对地方存量房收购的政策支持,优化保障性住房再贷款政策,延长债务久期,建立规范的收购价格评估机制,推动再贷款政策落地见效。进一步降低房贷利率,并逐步解决存量房贷和增量房贷的利差问题。
总之,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困难,是经济转型中必然要经历的阵痛,是绕不过、躲不开的挑战。中国经济正是在不断应对挑战中实现新的突破。要将应对困难和挑战的压力转化为转方式、调结构,换动力的动力,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好转并开启新一轮增长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