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
检验员
,为数千台设备、上万米焊缝做过健康“体检”。
他是
裁判员
,参与起草编写了中国海油无损检测员技能等级认定标准和题库。
他是
教练员
,为中国海油系统内外学员讲授专业公开课近200课时,培训学员500余人。
他叫王伟越,是装备技术公司检测公司(以下简称“检测公司”)
无损检测工、质量监督
。今年2月,无损检测专业首次被纳入集团公司所属单位技能专家库,37岁的王伟越成为
集团公司所属单位技能专家
。
2018年,在设备设施无损检测领域工作近10年的王伟越加入检测公司。自以为对各类设备检测已了如指掌的他,遇到了新的挑战。
“设备状态完全不一样!”王伟越回忆道,“过去我面对的是建造项目里的新设备,检测对象主要是焊缝,检验员只需要执行设计方案即可。现在要检测的是在役设备——缺陷易存在哪些部位,应该采用什么检测手段,设备健康状况如何,都要自己分析判断,对人员技能要求更高。”
为了更好地适应工作,他把自己变成一块“海绵”,如饥似渴地吸收各类知识:“啃”检验标准,查设备资料、培训检测资质,在现场向老师傅请教……慢慢地,王伟越掌握的检测手段越来越多,检测经验也越来越丰富。
除了检验员必备的4种常规资格证,他还
主动掌握了CUI检测、ACFM检测、DR检测、涡流检测等近10种检测手段
,成为该领域内的通才。
2020年,经常出海作业的王伟越发现,为避免设备涂层对检测准确性的影响,每次对焊缝内部做超声检测时,检验员都需要首先对焊缝表面及扫查区域进行打磨。这个过程既耗时耗力,又影响设备寿命。有没有办法带着涂层开展检测?经过反复对比试验,
他
利用检测前的声程修正和灵敏度修正,提前消除了涂层的影响
,不用打磨就能精准完成检测作业,
一举解决了难题。
特殊焊缝的超声检测、储罐大角焊缝射线成像、用超声检测位差法定位缺陷……随着他解决的现场难题越来越多,王伟越也成了大家心目中的“专家”。在集团公司内编写标准、培训授课等工作也找上了门,王伟越从此多了“王主编”“王老师”等身份。
“不同于给人做体检,设备不会说话、不能动,我们的体检工作更要耐心仔细,多问几个为什么。”
王伟越说。
2020年,王伟越接到渤海一个平台压力管道应力检测任务,需要对一段大家以为因振动而脱落的管道进行受力分析,判断后续维修过程中的受力情况和设备风险。
在检测作业的间隙,王伟越仰头仔细观察管道走向,脑海中突然冒出一个疑问:“振动怎么会导致这么大的失稳和脱落呢?”经过反复思考,他怀疑管道脱落是由于受力不均而非振动导致的,需要从管道下方的托架设计上找原因,否则还会出现类似隐患。
他先是绘制了管道受力分析图,接着用纸卷模拟管道及管道托架在受力失衡状态下的滑落状态——试验结果有力证明了他的质疑。最终,在王伟越的建议下,平台方从源头解决了管道的滑落问题,确保了设备本质安全。
近年来,检测公司在役设备的检测工作量越来越大,压力容器、锅炉、储罐、管道等设备的检测更是经常需要面临限制空间、舷外、登高等高风险作业环境。如何降低作业风险?怎样提高检测效率?王伟越持续思考并创新工作方法。
面对部分设备异型结构管线检测步骤繁琐、需要多次绘图的难题,王伟越
自行设计检测小程序,省去画图步骤,还规避了人工检测中不够精准的问题
。
在多年的设备检测生涯中,王伟越也遇到过十分棘手甚至难以得出结论的任务。
他总结出的应对经验是:理论与实践缺一不可。
一次,在对导管架钢桩的对接焊缝进行检测时,多批检验员的结论都是:60%的焊缝有缺陷,需要整改。但进行部分整改后,检验人员发现,焊缝依然不合格。此类问题是大伙儿过去从未遇到的,工作几乎陷入僵局。
“这不可能吧?让我看看!”带着疑惑,王伟越主动请缨。
他来到现场,仔细查看、认真分析,绘制1:1声程图,最终发现缺陷信号来自焊缝的根部轮廓。这个位置在特定的检测声波角度下,会出现一个“伪缺陷”信号,并非是真的存在焊缝质量问题。
为了印证这个观点,他翻出厚厚的超声检测的书,从“声束声强入射率和反射率”角度得到了理论证实。之后,他又找来模拟试块,反复模拟相同场景下的检测情形,从实践角度也证明了这一观点,识破了“伪缺陷”问题。他进而
提出“更换探头型号比对声场差异”的解决方法,为今后可能出现的类似问题提供了长效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