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人文在线(ID:humanitybook)
作者 | 黄炳超、符茂 编辑:学妹
从高中走向大学,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角色,大学新生的心理发生剧烈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从重压走向轻松,从应试走向全面发展,从被动走向独立,从家庭走向社会,从理想走向现实,带着无限的憧憬来到大学的校园。
此阶段大学新生处于过渡适应期,心理上处于最活跃的时期,同时也是最脆弱的时期。面对生活环境、人际交往、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些问题使他们出现苦闷、压抑、焦虑、消沉等消极的心理态度,对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不同层面的影响。
具体总结如下:
大一新生经历了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时期,离开自己熟悉的地方,离开了父母的羽翼,独自在陌生的环境中。
在这个过程中,既有成功的自豪感,又有优势不再的自卑感;既有大学生活的新鲜感,又有因不适应新环境而产生的恋旧感;既有能在高等学府深造的充实感,又有前程未卜的失落感;既有目标不明产生的轻松感,又有动力消失造成的被动感;生活上从原来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转变成事事都要自理,急剧转折的生活环境也使得他们有不适应感。
此外,与现实中的大学形成反差也使得他们产生很大的心理落差,原来中学里是班干部或者学习尖子,不但受到老师的青睐,同时也是同学关注的焦点,但在高手如云的大学里,昔日那种“众星捧月”的优越感荡然无存,无形中产生一种失落感。
这就导致一些学生进了大学不再像以前那样努力了,成绩一落千丈,看到其他学生学习游刃有余,成绩很好,产生了深深的自卑感,觉得自己一切都不如别人。对大学环境的不适应导致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容易产生封闭心理,遇到困难不愿意与老师和同学交流,时间长了就会觉得自己很孤单。
正确的自我判断是成熟人格的标志。但是,大学生由于自我意识尚在发展过程中,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往往会出现自我判断的偏差。
与其他群体相比,大学生表现出较高的自尊与自信,他们渴望成功,不甘落后,对成功的渴望比预期高,特别是当取得一些小成就时,很容易表现出骄傲自大、唯我独尊、自我中心的倾向,好像世界尽在手中掌控。
当遭遇失败与挫折时,有时甚至是一点失利,如考试失败、恋爱失败等,他们便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进而产生自我否定、自我怀疑甚至自暴自弃,陷入深深的自卑之中。这些都与大学生自我判断不良、自我定位不准确有关。
自我判断偏差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自我贬损型,由于总是积累失败与挫折的经历,导致有的大学生对自我的评价较低,时常伴有没有价值感,缺乏信心,自我排斥,自我否定。拥有这种心理的人遇事总会胆怯、心虚、逃避、退缩,没有主见。
(2)自我夸大型,这种类型的人对自我的评价非常高,往往脱离客观实际,常常以理想自我代替现实自我,盲目自尊,虚荣心强,心理防御意识强,缺乏自知之明,往往以为自己对而别人错,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不能与人和睦相处。
(3)自我冲突型,表现为自我判断或高或低,自我体验或好或坏,自我控制时强时弱,心理发展极不平衡。有时显得自信而成熟,有时又表现出自卑而不成熟,让人无法评估。
(4)自我迷茫型,大学生心中承载着无数的梦想,每个人都渴望一架成功的天梯,他们有抱负、有追求、有理想,成功欲望强烈,他们为自己设定了一个美丽的“理想我”,也对大学生活进行了理想化的设定。
对未来发展的目标进行规划和管理是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思考人生各个阶段的意义,对未来做出规划是大学生走出校门,迈向社会之前的重要准备,也是从一个单纯的学生转变成有一定社会使命的市民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目标具有动力、导向和激励作用,如果学生能够形成清晰的目标规划,那么未来的大学生活都可能在目标的指引下过得更充实;相反,如果不去思索未来的走向,就有可能出现学习动力下降和学习倦怠。
中学阶段奋斗目标非常明确,即一切围绕高考而拼搏,面对严峻的升学压力,个体的学习动力往往被最大限度地激发,生活也比较高效、专注、充实。但部分大学新生入学初期人生目标尚未确立,出现目标的缺失和思想的真空,动机缺乏、意志减退,导致行为懒散。
另外,大学时期,班集体管理不像高中时那么紧凑,老师对学生的直接管束相对较少,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这样较为松散的班级管理也让一些新生难以适应,茫然、缺乏目标,感到无所适从。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思想观念还不成熟,情绪情感很容易发生波动,承受情感挫折能力较差。他们在以往的学校生活经历中多是佼佼者,自我感觉良好,加之独生子女比例不断上升,父母对孩子的溺爱程度越来越严重,把自己的孩子奉为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为孩子解决生活中的一切困难,使这些大学生的人生道路较为顺利,但是同时使得他们面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较弱。
因此,当远离父母,步入大学校园后,一些大学生往往会因为生活不能自理、人际冲突、情绪情感交流不畅以及恋爱问题等原因而陷入情绪情感危机,或心情压抑、消沉低落,或痛苦茫然、脾气暴躁,难以调控自己的情绪情感,甚至采取一些极端方式发泄。
当代大学生情绪情感不稳定以及承受情感挫折的能力较差的表现,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对于正在学习、成长的大学生来说,人际交往是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老乡之间、室友之间、个人与班级以及和学校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
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
(1)缺少知心朋友,这类大学生通常多能正常交往,人际关系也不错,但自感缺乏能互吐衷肠、肝胆相照、配合默契、同甘共苦的知心朋友,为此,经常不免感到孤独和无奈。
(2)与个别人难以相交,这类大学生与多数人交往良好,但与个别人交往不良,他们可能是室友、同学或父母等与自己关系比较近的人,由于与这些人相处不好,常会影响情绪,成为一块“心病”。
(3)与他人交往平淡,这类大学生能与他人交往,但总感到与人相处的质量不高,缺乏影响力,没有关系比较密切的朋友,多属点头之交,没有人值得他牵挂,也没有人会想念他,他们难以保持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类同学多会感到空虚、迷茫、失落。
(4)感到交往有困难,这类大学生渴望交往,但由于交往能力有限、方法欠妥或个性缺陷、交往心理障碍等原因,致使交往不尽人意,很少有成功的体验,他们往往感到苦恼,很希望改变社交状况。
(5)社交恐惧症,这类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特别敏感、害怕,极力回避与人接触,不得不交往时则紧张、恐怖、心跳加快、面红耳赤,难以自制,总是处于焦虑状态。他们害怕自己成了别人注意的中心,害怕自己在别人面前出洋相,害怕被别人观察。总担心自己会出现错误而被别人嘲笑,总处于一种莫名的心理压力之下。
团队精神就是集体中成员之间互相沟通、交流,真诚合作,为实现集体目标而奋斗的精神。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与别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二是与人合作的能力。一个集体的生存与发展,与每位成员息息相关。现今在校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是90年代后出生的,尤其是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
大部分学生团队集体意识淡薄,他们不遵守公共秩序,影响别人正常的学习和休息;有些自由散漫,不参加集体活动,随意旷课,考试舞弊;少数学生思想空虚,行为松散,只要个人自由,不要组织纪律,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极个别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在当今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任何人都不可能独立完成所有的工作,所以发挥团队合作精神,互助合作,对大学生有着重要而迫切的意义。
大学生的生理、心理日益成熟,他们已完全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由依赖向独立过渡,要求独立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他们渴望独立解决和处理各种问题,摆脱依赖性和幼稚性。但部分学生在校园教育阶段“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依赖性、被动性思维方式和人格特点,缺乏独立自主进行社会生活的意识与能力。
独立生活能力关系到一个人的发展和成功,从对他人的依赖到独立生活,这是大学生人生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也是健康、成熟的具体体现。大四学生的自我认识日益深刻、全面,开始从社会的角度出发,运用社会尺度观察、分析和评价自己,然而这种自我认识和评价常与实际的自我状况有一定差距,表现出一定的片面性。
当代大学生由于所处环境的特殊性,从未脱离过家庭和学校的呵护,因而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了很明显的所谓独立性,可以放心大胆地去探索、解决一些困难和问题,因为他们有退路,有依靠,非常容易建立自信心。
然而,这种独立的个体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时,由于失去了家庭、学校的保护,往往会感到惶恐,无所适从,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不适应,如求职过程中胆小、怕事、怯场,遇到困难灰心丧气,怨天尤人,碰到问题缺乏主见,习惯于在他人的安排下生活等,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缺乏真正的独立性。
▷本文节选自《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与职业生涯发展》
▷作者简介:黄炳超,1984年3月生,广东阳山人,中共党员。广州商学院公共管理硕士,助理研究员。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非理智因素研究》等省部级项目三项。在CSSCI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及专业学术期刊公开发表论文20多篇。
▷符茂,男1982年8月,汉族,广东湛江人,中共党员。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助理研究员。主持广东省社科联、团省委《给予社会组织管理理念的高校学生组织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等省厅级项目5项。在国家核心期刊及专业期刊公开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6篇。
虽然每天都在用Excel,但你未必真的懂它
整个课程共18个课时,每周约3-5课时,
由浅入深
让你从Excel小白到Excel达人
我们重点推荐这门课
▼点击「阅读原文」,可报名此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