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细微之处是自信的标记,因此也是迄今为止写作者最难以实现的目标。一个自信的作者不必证明任何东西,不必滔滔不绝地使用文体风格、夸张手法或者情节闹剧来吸引读者的眼球。
许多写作者都以为,只要作品能公开发表,与读者见面,就能取得成功,然后他们的一切烦恼就烟消云散了。实际情况远非如此。许多成功发表作品的写作者仍然必须靠朝九晚五的工作才能养活自己。
值得关注的是,文章中有哪些地方可能犯错,还是要停下来问一问:到底哪些正面要素才是写作的最佳表征?答案就在于细微之处。细微之处是自信的标记,因此也是迄今为止作家最难以实现的目标。一个自信的作者不必证明任何东西,不必滔滔不绝地使用文体风格、夸张手法或者情节闹剧来吸引读者的眼球。
细腻的写作者是不急不躁、从容不迫的。他可以自由自在地闲庭信步,把激动人心的紧张状态、悬念甚至对话延伸至几百页的篇幅。他可能会暗示某种东西,或者进行少量的预示,在前面几百页的地方就埋下了伏笔。他可能用含义模糊的暗示结束场景,但是你知道你是在一个高手的掌握之中,而且接下来还有更重大的事情要发生。他往往留下一些话不说,甚至用混水摸鱼的方式让你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
我们知道有许多商业写作者绝对做不到细腻。读这些人的东西就像是啃白面包:他们写的东西能够暂时填饱你的肠胃、缓解你的饥饿,不过长期来看,这些作品里面根本没有什么干货或者营养。你可以迅速达到故事的高潮,然而过后就迅速从高空跌落下来。你很可能会在数周之内完全忘掉他们的作品。
另一方面,细腻的写作者一开始可能并没有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在你还没有反复阅读他的书之前你并不喜欢他的书,但是如果细细品味,你将与它产生共鸣,它深深印入你的脑海,并在未来很长时间内一直如此。
你可能会认为是否细腻在评估文章时是最后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如果作者技巧熟练,确实需要阅读几百页的内容才能对此评估,不过如果用得不好,则往往马上就能发现。不细腻的作者会屈膝迎合读者,兜头兜脸地给读者提供显而易见的信息,告诉读者他已经知道的事情,而且一般来说就是重复自己说过的话。
笔法不细腻的作者应该学习如何“展示与述说”,因为这些作者大多使用述说。不过和那些只管述说却不进行展示的作者有所不同,他们在述说之余也展示!笔法不细腻的文章会有一种“膨胀”的感觉,充斥着多余的词、短语、对话和不分段的场景(相当于流水账式的句群),还有本应在几页之内就结束的场景。这些写作者需要一个称职的导演明确地提醒他说:“停!到此打住!这场戏结束了!”
笔法不细腻的作者需要学习的是:写得越少越有意味。这些作者往往至死还在争论,某某信息绝对必须写出来。他们会说,假如读者不知道某某信息,后果将不堪设想。但是他们从不停下来考虑另外一种后果,即读者知道得太多所产生的后果。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即当你低估读者的时候,你和他们的关系就疏远了。
正如斯特伦克和怀特所说,
“没有哪一个怀疑读者的聪明才智或者态度傲慢的作者能够写出象样的作品来。”
下面哪种书更好呢,是充满信息的书,还是读者愿意读的书?
●
首先,笔法细腻的作者必须学会要有信心。他必须非常有信心,不仅对自己有信心,而且还要对读者有信心。他必须在心目中把读者的艺术水准提高一些,在心目中形成的读者的形象应该是才气横溢、感觉敏锐、有像照相机那样的记忆力的人。
这样的读者在第一次读的时候就能理解一切内容,同样的内容永远不必跟他说第二次,而且他能够在你开口说话之前就了解你的想法,能够在你开始展示之前就看到故事发展的方向。
作者如何看待读者往往只是他如何看待自己的一种心理投射。他对自己的才华越是自信,对读者的才华才会越有信心,因此最终的解决方案还是要建立作家自身的自信心。
●
当我们把问题归结为不够细腻之后,大多数细节方面的毛病都可以通过删减得到解决。当然,这也是一门艺术,作者必须知道什么地方要删减、如何删减以及为什么要删减。熟练地找出自己的废话并且砍掉它们,这需要一段时间,而且即便是最熟练的高手也不可能把所有问题都一网打尽。你需要一个感觉敏锐的读者给你指出哪些内容写得过火,而哪些内容是无关痛痒的。
●
回过头来看看你的文章,问问自己是否把故事吃力、缓慢地写出来?是否炫耀过头了?这就相当于有个人给你讲了一个一目了然的笑话,然后分好几次慢腾腾地眨巴眼睛,生硬地向你灌输其中的笑点。假如是这样,就把它删掉并用某种低调、平实的内容替换它。
●
回过头来看看你的预示部分(假如有的话),然后思考一下,在整个作品的上下文中,它是不是太过明显了。假如是这样,有三种基本的办法可以把它的调子调低,从而使它变得柔和一些:
(
1
)缩减纯粹专注于预示的篇幅;
(
2
)让它变得更加浑厚一些;
(
3
)使其与预示的事件距离远一些。
●
回过头来看看你的文章,看看是否有下面的倾向,即想要把所有的话马上都说出来,尽快地展开情节。如果是这样的话,就要训练自己保守机密。记住:大多数小说一般有
300
页,所以你有足够的时间。你需要卸下包袱,放慢节奏。
●
回过头来看看你的文章,问自己是否一切都是井井有条、清清楚楚,作品的表述是不是非常清晰明了。如果是这样,那可能就是缺乏细腻性了。你必须接受含混不清、悬而未决的状态。把故事拖延一下,允许有些东西先不说出来。
●
回头审视自己写出的场景,里面有没有场景是不分段落的流水账?有没有场景是可以提前收尾的?它们的开始是不是需要拖延一下?如果你直接在场景的中间部分收尾,或者从中间部分才开始,那会有什么效果?哪些方面有所失?哪些方面有所得?一般来说,稿件中总是有可供删减的空间。
●
最后,当你自以为大功告成的时候,当你认为自己的文章
已经细腻到了极致的时候,问自己下面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