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一些近日思考,并无文笔可言,也比较散碎,但希望能启发一些人。
近日网络世界一片哀嚎,处处裁员、家家倒闭,一线房价在跌,书号版号停发,各行业管束前所未有的紧——一片唱空之声。
人嘛,就是趟泡沫的时候欢天喜地,一退潮就惊恐万分。
其实从目前各路新闻和实际趋势看,我认为,寒冬归寒冬,但未来仍然是向好。事物有它自身的高潮与低谷,不可能永远上升,在上升的时候有泡沫,下跌的时候挤掉泡沫是必经历程。
寒冬冻死一些德不配位的人,假如你是辛苦耕耘总不出头的人,你难道不该放鞭炮么。
寒号鸟唱空,松鼠跟着凑什么热闹啊,你家又不是没有余粮。
情况好的时候都念叨“别人贪婪的时候我恐惧”,这会儿“别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就没人提了。我想提一提。
改革开放 40 年,几年基建,几年外贸制造业,几年互联网,接下来是什么呢?我觉得是
从粗放变精细
。
把很大的东西看小一点,看成你能理解的东西,是一个理解事物的好方法。如果你把国家拟人化,这个人经历了什么。
-
向死而生,在濒临绝境中穷则求变,放弃意识形态优越感,下决心赚钱。
-
对自身进行基础建设,别人有的自己都要有,连地铁里和遥远山村都得有4g信号。
-
用自己仅有的能力与强人做交换,哪怕看起来是在被利用,比如承接制造业中最低端的链条。
-
努力交朋友,团结一切愿意搭理自己的人,哪怕需要付出物质代价。
-
终于逮住个新机遇,由于别人穿鞋自己光脚,于是疯狂发展,以至于在这个领域超过了很多 old money ,比如互联网。
但这一系列过程中,这个人同样会膨胀,会做错误决策,身边会挤满借机吸血的小人——你能看到所有的那些恶心事。
接下来这个人——可以说是一个凤凰男了——他会干什么。
物质层面上该有的都有了,吃相难看的钱也赚差不多了,名声虽然不太好但因为有钱别人也不能把你怎么样,此时你会干什么。
你会有意识的脱离暴发户形态,让自己
优雅高级个性化
一点。
“财生官,官生印,印生我,我生食伤,食伤生财”,向来生生不息。现在该凤凰男有钱,并因为有钱也就有一定的势力,就要追求学问(科技)、身份、和文创(审美)。
如果你至今只逛淘宝,买衣服局限于海外代购和“欧洲站”山寨名牌,且消费品类比较狭窄(比如从不购买家具、摆设、珠宝等非必需品),你可能感受不到这个变化。
但如果你最近逛过实体商场,而且得是中档那种——低档的还在卖抄袭+高价的国产老牌,高档的仍然卖国际名牌——你会发现,新的国产服装品牌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冒出,衣服从料子到设计都十分好,一问产地,还是那个广东。
也有一些大路货牌子在漫长的积累后与时俱进,时有不亚于独立设计师的亮眼作品出现,比如曾经的江南布衣现在的JNBY。
前些天我在某个根本没听过的牌子店里,捞出件裙子,说它是
(换设计师之前的)
Celine 秀款也不违和,而且不是抄袭。
除了服装,其他行业也在改变。
2015 年开始许多国产日化用品投放了许多广告,我买过其中一部分,水准虽然尚未领先,但完全可以感受到其诚意,相信它们还会进步。此外食品领域的新兴品牌也不再搞价格战,而是在食材与口味上下功夫。
家居行业同样遵循“由粗放到精细”原理,最先改变的是家具,以前那种江南皮革厂老板式的土豪审美已经下沉到四五线城市人群,新出的国产品牌,用传统榫卯工艺和实木,造出轻灵独特的小件家具,虽然细节还不完美,但设计招人喜爱,不跌份,让人愿意摆在家里。
与此同时由于人工、环保等等成本日渐高企,曾经那种给全世界代工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厂长们纷纷搬到越南。
很多厂长当然会叫苦叫难,但也有厂长在寒冬中笑傲一支梅啊,如果有一个厂长一直坚持重视设计、研发,这就是他的春天。
我们没有崇洋媚外,我们只是希望拥有好看一些的衣服,舒适一些的鞋,质感打动人的包,等等等等,以前这些没人做,现在有了。
在
研发设计
口耕耘过的人,春天来了。
另外,因为互联网的既有优势,
创立品牌、精准营销
也是很重要的技能。
拼夕夕在五环外的世界确实风生水起,然而人民真的喜欢假货么,未必。只不过,他们还没有那个机会得到“物美价廉的真品牌”而已。
以前做廉价货品的人都觉得自己不需要品牌,便宜货便宜卖就对了,但五环外并不比五环内低智,他们同样需要品牌,前提是他们消费得起。
打造一个品牌,初期也许需要成本又看不到收益,但品牌和三无的本质区别是“信任”——品牌可以让消费者有踏实的预期,这个牌子的特征不会改变,出了问题也会被解决。
而这个世界上无论穷人富人,都需要“信任”,甚至愿意为了信任多花一点钱,无非是能承受的总价不同而已。
另外,品牌本身就是无形资产,可以给有形的商品赋能,因此可以直接买卖(飞利浦吃了多少年老本了?)。
足够强势的品牌甚至可以拥有定价权,普通的品牌也可以吃到品牌溢价,做品牌一定不亏。
精准营销很简单,比如那些 15 年冒出来的洗头水、酸奶之类,根本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品牌直接面对大量用户,因此在研发上更新迭代可以非常快,广告费也特别省。
在互联网时代以前,从来没有哪个品牌可以与如此大量的用户互相听到,品牌要通过媒介投广告,然后对用户做问卷调查,现在这一切都可以省掉。
既然触达用户是可能的,触达更多更精准的用户就是有必要的,营销行业永远不会饿死,因为
人就是钱
。
至于文创……内容行业的人已经寒号了很久,又骂gov管得严,又说短视频占山头。
但自古以来语言文字是人类交流的手段,足够好的文字内容永远有人看,而短视频抢走的人,原本也不爱看字,没有短视频,他们还可以去打台球唱K。
此外,文字内容常用于吸收学习,视频内容更多是娱乐消耗,这是两种需求。每个人都会同时具备这两种需求,随人生阶段起伏。
什么国民注意力总值……你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把用户视为“流量”者,当然会被“流量”抛弃
,但把用户看成人,多想想他们要什么,你就永远会拥有爱你的人。
管制严格的事情,短期看来确实不太好,可是——低俗性暗示、三无谣言、议论政策、抱怨社会的内容,似乎也不是好内容吧。
尤其是某一类文章,就是疯狂指责社会败坏,或者哀嚎社会不公,既没有任何针对社会或个人的解决方案,也没有纯文学上的美感,除了煽动情绪外,有一毛钱价值么,这种人又何必说“内容已死”呢,你死不代表内容死,你那不是内容。
回归正题,真正优秀的文艺创作和艺术设计者不要放弃。用自己创造出的“美”与“快乐”,为自己换取名利,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但行业会有变化。
越来越多的事例在说明,资本左右不了群众口味。
而群众口味也会改变,我们总会要求越来越高,前些年流量明星的风头已经在下降,演技重新成了人们口中的香饽饽。
所谓“食伤生财”的时代一定会到来,目前只是黎明前的黑暗。但我确实无法说明我这样认为的原因,“信则有”吧。
最后,
中高端服务业是个缺口巨大因此只要稍微做得好一点就很容易赚钱的行业
,它可能是很多小地方三无人员的第一个跳板,也可能成为一些人的第一桶金,这件事我从 2016 年就说过很多遍,现在再说一遍。
但服务业其实是一个很广的范畴,很多人想到的可能是化妆师、花艺茶艺、心理咨询、家政公司、医疗美容之类,但是在我眼里,私立医疗、教育培训、养老,同样是服务业。
以现在的局面很多人觉得创业已经没戏了,但我觉得等局面好起来你再去,你就没戏了。
“别人恐惧的时候你贪婪”,以上就是我个人感觉可以贪婪的方向。主要来自我自己以小见大,少部分来自“成住坏灭”的哲学思想。
我当然知道这些思路对于很多人仍然没用,因为“一个人只能有一种命运”,而且“你也有你的实际情况”。
但我还是希望某个思路可以成为一些人命运中的一个节点。
一到经济衰退时,许多小企业都会犯同样的错误——大刀阔斧地削减营销预算,有的甚至削减为零。但是恰恰相反,经济衰退期正是小企业最需要进行营销的时刻。消费者永远不会满足,总是想改变购买决策。你要将品牌打出去,帮助消费者找到你的产品和服务,才能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因此,如果有可能的话,中小企业更应该在经济低迷时增加营销力度。
——《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
微信改版后
我们经常失散
要查看你之前错过了什么
请点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