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秀珍的创作‘完全本土、完全世界’——她的创作都是立足于她自己的经验之上,而且与中国社会关系密切;同时她的作品有一种当代艺术的‘世界语’,超越了任何本土和全球的对立。”
“完全本土、完全世界”,这是巫鸿2014年对尹秀珍的评语,10年后的2024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PSA)
呈现大型展览“尹秀珍:刺天”,巫鸿担任策展,并强调道:“这场展览有一个全新的维度,里面有很多从微型到宏观的跨度,比原来的‘本土’和‘全球’更为宏大。”
自展览“刺天”启幕前两个月起,尹秀珍陆续向公众发起多场邀请:征集天空颜色的衣服、有故事的鞋子、吹制玻璃留下一口气的痕迹……这位喜爱“搜尽经历打草稿”的女艺术家,凭借她对细微日常的锐敏洞察,试图将每个参与者的气息织进她的作品中。
展览“刺天”由一架巨型《飞行器》引入,它由拖拉机、轿车、飞机三个交通工具组装而成,暗示将农村、城市与世界连在一起。《飞行器》上焊着高达15米的铁制金属针,火箭般的《刺天》向4个方向行进,进入玫瑰花窗般灿烂夺目的《补天》:这是尹秀珍用收集的一千多件旧衣“缝补”的“彩天”。2020年年末,尹秀珍曾在香港举办展览“补天”,“蔓延的病毒仿佛把天戳破了个洞”,而她选择用艺术“修补”天空。
尹秀珍1963年生于北京,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当代艺术实践。1985年美国当代艺术家罗伯特·劳申伯格在北京展览,前往观展的油画系学生尹秀珍深受触动,1994年,她决定放弃架上绘画,转向装置艺术。
尹秀珍的创作凝视个体生命经验,旧衣、旧鞋等印刻个人经历的私物,常是尹秀珍创作的载体。在早年的代表作《衣箱》中,她将自己30年来穿过的旧衣叠放整齐,放入父亲亲手制作的衣箱中,最后往衣箱里灌入水泥封存起来。旧衣被置于箱中,仿佛记忆凝固成一个器皿,成为时代的纪念碑。
“衣服是人的‘第二张皮’。”几十年间,尹秀珍收集来自不同国家无数人的旧衣,陆续创作了《内省腔》《缓释》《木马》等多件代表作。承载个人记忆的旧物经由她的组合拼贴,勾画出一幅幅时代更迭中的集体剪影。
展览“刺天”借助逾20件材料和语汇各异的巨作,呈现她近年来的哲学思考。创作《1080口气在上海PSA》时,她邀请了1080个人,让每人往加热后的高硼硅玻璃管中吹一口气,把口封住,赋予呼吸以微妙形状,她还让参与吹气的人留下一条围巾,悬在那人的“一口气”上。斑斓的围巾与清透的玻璃管交织,展览现场幻化为尽显生命能量的秘境。“‘争一口气’不仅是生理上的呼吸,更表示一种精神上的动力,坚持到底不放弃,代表着人的尊严和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