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商界人士,都希望自己能够开辟蓝海、成为市场先行者。但斯坦福的研究表明:虽然市场先行者拥有技术、资源、品牌等优势,但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市场受到的波动因素越来越多,跟随者拥有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他们很可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浪潮,登上顶峰。
作者|沙恩·斯诺
编辑|兰春姮
来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 两组相悖的案例调查
多年以来,商界和学界都认为,商场中的先行者——第一拨赶上商业大潮的企业,相对于他们的竞争对手而言具有不公平的优势。1988年,斯坦福大学教授马文·利伯曼和戴维·蒙哥马利使这一概念得到普及,指出进入某一市场的首个竞争者有机会积累专属知识,抢夺专利,买方改变供应商所产生的成本也会令先行者受益匪浅。后来的研究人员又对这一假说进行了补充,认为先行者还能获得巨大的品牌效益,因为“首创”、“第一”的声誉常常会对跟风模仿的企业形成营销上的优势。
在利伯曼和蒙哥马利令商业世界确信先发优势的现象10年之后,他们给自己的结论加上了一些限定条件,认为“先驱者往往错过了被技术和市场不确定性所掩盖的最佳机遇。实际上,市场的早期开拓者可能会获得‘错误’的资源,随着市场的发展,这些资源最终被证明价值有限”。
另一组学术搭档,美国南加州大学的彼得·戈尔德和杰勒德·特利斯在1993年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试图为市场开拓者更有可能取得成功的论断寻找历史证据的支持。
他们研究了50个产品类别中500个品牌的发展历程,从牙膏、录像机到传真机和口香糖。令人吃惊的是,研究表明失败的先发企业达到47%。以某种产品起家并在5年后仍然保持市场领导者地位的企业只占到一半多一点,保持长期市场领导者地位的先发企业甚至只有11%。
相比之下,早期的领导企业,也就是那些紧随先发企业进入新市场并控制了产品市场份额的企业,失败率只有8%。在戈尔德和特利斯的研究中,早期领导企业成为某一领域市场领导者的比例达到了53%。
▌ 快速追随者的道路更宽广
与早期的拓荒者穿越美国大平原一样,先发企业必须自己开辟出一条路来,后发企业则有车辙可循。先发企业负担很重,既要培养客户又要建立基础设施,还要获得监管部门的批准,更不用说决策失误——获得反馈并进行调整了。
而在另一方面,快速追随者则能受益于搭便车效应。先驱企业在市场培育和基础设施方面已经扫清了障碍,同时也通过沉痛的教训学习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后来者就能偷师成功经验,客观总结先行者的失败教训,并把更多精力用到其他地方。第一波海浪为后面更大规模的浪潮扫清了道路。
在历史上,许多获得成功的大型企业都是各自领域的快速追随者。这其中最著名的企业,莫过于莱勒的《赫芬顿邮报》。已经成为世界头号政治网站的《赫芬顿邮报》,也是凭借新闻报道获得普利策奖的首份营利性网络报纸,卖给美国在线(AOL)的价格更高达3亿美元。正如创业学者史蒂夫·布兰克在他为商业内幕网撰写的文章中指出的那样,“与其当开天辟地的祖师爷,不如当一个快速跟进的后学晚辈”,快速跟随者通用汽车的市场份额在20世纪第一个十年初期就超过汽车行业的鼻祖福特汽车公司。谷歌、脸谱网和微软也都是各自技术领域的快速追随者,超越了Overture(一家搜索引擎公司,已被雅虎收购)、聚友网和苹果(直到苹果东山再起)。
《出奇制胜:在快速变化的世界如何加速成功》
中信出版社2016年11月
▌ 判断最佳浪潮的方法
无论是哪个行业,情况都是一样的。行业先驱者沉浸在早期的技术和实践中不能自拔,最后被尾随而来的企业后发制人,完成超越。上船容易下船难,一旦成为第一波的弄潮儿,再想全身而退,代价就太大了。而且到你想退出的那个时候,往往也为时过晚,借不上第二波浪潮的势了。
当然,第一波海浪就是整个组浪中最好的浪,这种情况也是有的,不过比较罕见。那么冲浪者还有商人们该如何判断该在什么时候做动作呢?
研究人员费尔南多·F·苏亚雷斯和吉安维托·兰佐拉提供了一种预测方法,可以用于判断组浪中的最佳波浪。他们在《管理学会评论》上对这种方法进行了阐释,当市场和技术保持平稳发展时,先行者就能够享受到惯性和优势。而当整个行业发生剧烈变化时,快速跟随者,也就是第二拨行动者,就会得益于先行者的开创性工作,而且往往能够不受任何羁绊地捕捉到更大的浪潮。
冲浪好手会观察环境的变化,能够判断即将到来的大浪是处于一种平稳渐进的状态,还是具有特定形态的组浪。如果是第二种情况,那么第二浪或第三浪往往才是最大的一波海浪。而且如果观察得足够久,他还能捕捉到两股浪偶尔汇合在一处,形成一次滔天巨浪。
详情咨询梁帅克:13910959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