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至31日,意大利总理梅洛尼对中国进行了为期五天的正式访问。此访不仅是她任内的首次访华之旅,也是新一届欧洲议会、欧盟委员会主席等系列选举以来,欧洲国家领导人的首次中国之行,其意义之特殊,不言而喻。
梅洛尼的访华计划虽早已提出,但直到大半年后才得以实现,这背后的曲折反映了当前中意关系的微妙状态。然而,她此次访华的行程却紧凑而丰富,不仅先后访问了北京和上海,还率领了一个颇具规模的政经代表团,并与中方领导人举行了会谈,签下了为期三年的中意加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行动计划。
那么,
梅洛尼率意大利访问团到中国究竟是为了什么?答案显而易见:重塑中意双边合作关系,挽救意大利的经济。
上任之初,梅洛尼政府并未展现出对华积极友好的姿态。她上台不久便宣布退出“一带一路”倡议,并在涉疆、涉藏、台海、南海等问题上积极指手画脚。此外,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关税,意大利也是主要推动国之一。这些举动无疑给中意关系带来了阴影。
意大利作为G7国家之一,当年加入“一带一路”倡议,在欧洲产生了显著的示范效应,但同时也承受了来自西方国家的巨大压力。为了迎合西方盟友,尤其是美国的政治倾向,梅洛尼政府决定退出该倡议,意图以此作为融入西方核心圈的敲门砖。但这一策略是否真的奏效了呢?
意大利不仅未能获得期望中的政治红利,反而在欧盟内部显得越发边缘化。最近的欧盟委员会主席选举中,南欧和东欧国家几乎成了旁观者,根本没有决策权。西欧和北欧国家自己就决定了。对于意大利而言,这样的政治现实无疑是一记重击。
更令人担忧的是,意大利为此付出了沉重的经济代价。自宣布退出“一带一路”以来,中意双边贸易额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这对于本已面临财政紧张、高通胀和债务危机的意大利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数据显示,在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5年内,意大利对华出口增长了一倍,中意双边贸易额增长了42%,2022年更是达到了739亿美元。而在其宣布不再延期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后,中意双边贸易额下降了7%。2023年,意大利的GDP增长只有0.9%,2024年的增长情况依然不乐观。
面对日益严峻的经济困境,梅洛尼政府不得不重新审视对华关系。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拥有庞大的市场规模、完整的产业链以及不断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和光伏产业的飞速发展,为国际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面对如此诱人的前景,包括法国、匈牙利、德国在内的欧洲国家纷纷向中国伸出橄榄枝,希望吸引中国的投资和进行技术转移。
对于意大利这样一个制造业历史悠久的国家而言,中国的投资不仅能够为其带来急需的资金支持,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助力意大利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尤其是在电动汽车领域。意大利虽然拥有菲亚特等知名汽车品牌,但在电动化转型方面却步履蹒跚。引进中国电动车企业的投资,不仅可以重振意大利的汽车产业,还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推动经济复苏。
曾经,意大利作为第一个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西方国家,享受到了来自中国的大量投资与合作机遇。然而,当意大利选择退出“一带一路”时,它不得不面对由此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如今,面对经济的紧迫压力,梅洛尼不得不放下之前的姿态,寻求与中国重建合作关系。这是一种典型的“前倨后恭”,但对于政客而言,这或许也是无奈之举——当初靠反华上台,现在却不得不寻求中国的帮助来挽救本国经济。
经济合作是梅洛尼访华的核心议题。意大利深知,其经济发展离不开中国市场。
因此,梅洛尼此行率领了一个包括汽车等多个行业在内的代表团,旨在深化中意经贸合作,特别是推动中国汽车企业进入意大利市场。在中意商业论坛上,双方对汽车制造领域的合作进行了深入探讨,这显示了意大利对中国市场的渴望和期待。此外,梅洛尼政府还准备了一份"厚礼":有意将欧洲汽车巨头斯泰兰蒂斯集团旗下某些停产汽车品牌的使用权"转让"给中国企业。
然而,梅洛尼的访华之旅并非一帆风顺。意大利退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已经失去了在中国的部分优势和地位。如今,想要重新获得中国的青睐和投资,就必须面对来自其他国家的激烈竞争。匈牙利、西班牙,法国、德国等国家都在积极寻求与中国的合作。例如,匈牙利通过提供务实的态度和补贴政策,成功吸引了比亚迪在当地建设首个工厂,并正在与其他中国汽车企业进行谈判。西班牙也获得了来自中国奇瑞的投资。意大利想要脱颖而出,并非易事。
更为复杂的是,欧盟和美国对中国的电动汽车加税政策,实际上是在迫使中国将新能源的生产线迁到欧洲去。这种政策背后的动机不言而喻,它们想要抢夺新能源的技术和市场。然而,这种做法也导致了中国在欧美的投资变得不安全,使得中国更多的投资转向中东等地区。
在此背景下,土耳其等中东国家看到了与中国合作的巨大机遇。
它们努力寻求与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恢复和深化,以期在中东经济圈中赢得先机。特别是土耳其,它深知俄罗斯和中国都对叙利亚有影响力。未来,中俄实质性合作的切入点很可能会是叙利亚,包括对叙利亚的重建问题。那么,叙利亚就会成为中东经济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重建将是一带一路的必经之地,对周边国家形成巨大的经济效益。而土耳其就在叙利亚的旁边,如果叙利亚不开放陆上通道,土耳其将难以在中东经济圈中发挥核心作用。因此,土耳其努力推动叙利亚和平进程,就是在确保这条陆上通道得以实现。这样,土耳其就能凭借欧亚大陆的桥头堡的地理位置,成为中东经济圈的核心枢纽。
而意大利总理梅洛尼访华,背后折射出南欧国家在中东经济圈激烈竞争中的急切心态。面对中东经济圈即将形成的巨大机遇,意大利显然不愿错失良机,也宣布与叙利亚建交,靠向中国,以期在中东经济圈中分一杯羹。意大利深知,一旦中东经济圈形成,作为距离中东最近的欧洲国家之一,其将是最先受益的国家之一。而且,与法国、德国相比,意大利的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工业能力有限,因此更需要抓住新兴技术领域的机遇,实现自身的经济复兴。意大利希望通过这一战略,实现经济的弯道超车,提升自己在欧洲的地位,并增加其在欧盟的话语权。意大利总理梅洛尼的访华之旅,不仅是一场经济自救的尝试,更是一次地缘政治布局的战略调整。
意大利能否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将是决定其与中国经济合作成败的关键因素。
面对美国和欧盟的压力,意大利需要展现出独立自主的能力,否则与中国的谈判很可能只会停留在框架协议层面,无法实现实质性的进展。
意大利的访华之旅更像是在对华外交中寻找一个微妙的平衡点:既要维持西方的政治正确立场,不得罪G7盟友,又要确保与中国的经贸关系不受影响。这种心态与今年德国总理朔尔茨访华时的心态颇为相似,尽管中德经贸关系远比中意扎实,但德国在对华外交上也显得三心二意。
值得注意的是,中意领导人会面时,我方领导人特别提到了“丝路精神”,说中国和意大利分别位于古丝绸之路的两端,有悠久的友好交往历史,“丝路精神”更是两国的共同财富。这实际上是在告诉意大利,要想让中意关系行稳致远,就必须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去看待和发展双边关系,正视“丝路精神”对两国合作的推动作用。同时,中国也明确表示了三个“不变”:重视和发展中意关系的意愿不变、两国关系合作共赢的本质不变、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不变。
这表明中国愿意继续与意大利合作,但要真正修复两国间的裂痕,意大利还需要在实际行动上表现出诚意。
停止参与任何损害中意互信的行为,是意大利必须迈出的重要一步。在中意关系的未来走向上,中国有足够的实力和主动权。合作与否、如何合作,将更多地取决于我们的安排和考量。意大利的访华之旅,是一次充满挑战的尝试。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意大利需要展现出坚定的意志和灵活的策略,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