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透漏点消息
喜欢优雅的搞事情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透漏点消息

现在的报道这么魔幻了吗?

透漏点消息  · 公众号  ·  · 2020-02-25 23:13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01



今天一篇「津云」发布的文章「天大实验室宣布已经研发出新冠病毒口服疫苗」刷屏了。
随后看「环球网」在微博也发了。
紧接着,各种媒体文章,各短视频平台都相继出现了这个消息。 你越看这些消息就越觉得疫苗已经有了,这场跟新冠病毒的战争已经到了大结局了。
什么鬼?
之前报道不是说「疫苗的诞生至少需要 18 个月,还是比价客观的情况下」,现在怎么一下子就蹦出了疫苗来了。

02



我们先来看下具体的报道内容吧。
天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黄金海教授团队宣布已经成功研发出新型冠状病毒口服疫苗
「成功研发新型冠状病毒口服疫苗」这挺牛逼的啊。
再继续看
黄金海教授本人已经 4 倍量口服新冠疫苗样品,无任何副反应。
我不知道这个报道,报道这句话想表达什么,想证明什么?
但这句话只能说明这药 可能 是安全的,到底能不能产生抗体,有没有保护作用都是未知数的。
该不会媒体认为口服样品没有任何副反应就是研发成功了吧?
要知道 吃了没事不等于吃了有用 啊。
最后把内容看完,才知道原来这口服疫苗还没有走向临床。
好吧,那干嘛向外宣称已经成功研发疫苗呢?
临床试验都没做,就说明这药有没有效果都还不知道,现在就对外宣称成功研发疫苗,这有点过了吧。
腾讯医典也对此事进行了专业的评论:
疫苗研究至少要包括临床前研究—人体临床试验—正式推广应用,三个不可替代的环节。 临床前研究包括从患者体内分离病毒、大规模培养病毒毒株制备疫苗,在动物模型上测试疫苗,通过测试的疫苗进入人体测试。 人体临床试验需要招募并筛选受试者,保证他们都符合临床试验的要求,然后在严格的监控下注射疫苗,然后持续高密度的监控疫苗接种后体内是否出现抗体,还得留足够长的时间看看药物和疫苗有没有长期的毒害。 我们必需要认识到,疫苗研发的周期比较长,这个过程要尊重科学规律,经过科学严谨,安全的研究过程,未经过完整的临床评价,离研制成功还为时尚早。
看到没,现在离研制成功还为时尚早。

03



其实文章的最后还有这么一段话。
不过在媒体的报道和群众的热议中,这段话逐渐让人忽视了。
毕竟,相对于文章的劲爆的标题,这段话显得微不足道。
然而这段话才是核心,黄教授的目的只是想通过媒体的宣传,得到相应的研发经费,尽快推进药物的临床试验。 而某些媒体,为了流量抛弃了对科学的实事求是,取那些尽博眼球的标题,不该啊。
在期间,我看到了这样一条微博。
在这件事引发热议之后,不知道黄教授是不是骑虎难下、有苦说不出呢。

04



我也查看了一下天津大学的官方信息,无论是官网,官方公众号,官方微博,对这件事都是没有任何表态和宣传的。
那问题来了,发布这具有争议性标题文章的「津云」到底是谁呢?
查了一下。
这「津云」怎么说也是一个当地的权威媒体了吧。
这样的报道是极不负责任,很容易带偏非专业相关人士的,特别是权威媒体。
最后,「津云」删了原来的文章,换了个标题。
而「新京报」下午 3 点也对此事发出了回应,强调了「未进行临床试验和推广使用」。
不过群众不买单啊,底下的评论炸了锅。 最热门的评论都是在质疑。
比如这个
还有这个

05



此刻,我真想说,歇歇吧,太累了,现在想看一个新闻真是太累了。
以前我们看到一些消息,总会说「等官方吧」。
但经过这次疫情,这句话好像有点大打折扣了。 因为这样的闹剧最近实在发生的太多了。
有带货能力吊打李佳琦的双黄连事件,
也有吹哨人李医生被报道死两次的玄幻事件,
还有考验大家数学能力的新增核减事件,
更有武汉解除封城又改口的事件。
我们从权威的媒体看了一个新闻,还要在盯着权威媒体看有没有反转,你说难不难?
如果是说从小道消息看到后,等官方报道。 这还好,也算正常,然而现在是官方通报后,还要等官方解析,辟谣,反转,这真是太难了。
最后,我看到了这样一张图,实在是太真实了。
所以啊,有时候我们不能说看到一位天才在一年级考试考了满分,就对外宣布清华北大任他挑,不能刚学会打开电脑,就宣布他是一个计算机天才,更不能看到一只鸡生出了蛋,就说垄断了鸡市场。
愿以后这样魔幻的报道越来越少。


透漏点消息

长按关注看我优雅的搞事情


点「在看」也是一种支持


点击可以留言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