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桃符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春联。每当农历新年之际,人们都会在自家门口张贴春联,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一般认为,后蜀帝孟昶所题的桃符联句“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关于春联,有许多有趣的故事,以下挑选四则与大家共享: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非常喜欢书写门联,但因为他的字写得太好了,所以每次门联一贴出来就被人偷走了。有一年除夕,他想到了一个防“贼”的妙法,就在门楹上贴上“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的对联。正如王羲之所料,因为这副对联的寓意不好,所以偷联人都摇头而去。没想到大年初一,王羲之又在上下联尾各续了三个字:“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春联保住了,新年到来了,真可谓“福无双至今朝至”;偷春联的人昨夜空手而回,岂不是“祸不单行昨夜行”。当然,这副春联的“本事”显然是不可信的,因为正如前面所说,一般认为我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五代十国时才出现。不过这副对联双福朝至,单祸夜行的寓意是极好的,而且故事也很有趣,所以还是值得给大家介绍一番的。
吕蒙正是北宋人,他状元夺魁,三次拜相,大肚能容,可谓一代贤相。他对当时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感到很气愤,恰巧又有一位穷人请他代写春联,他就写道:“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批就更奇怪了,写的是“南北”二字。此联一出,立刻引来无数人的围观。大家一开始都觉得它很“怪”:“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横批“南北”二字,也与这几个数字风马牛不相及啊。过了一会,大家才看出其中的门道,都相继称赞它很“妙”:原来这副春联妙就妙在运用独特的修辞手法所表达的“联外之意”。上联“二三四五”,正好缺“一”;下联“六七八九”,正好少“十”。合起来正是“缺衣少食”的谐音。横批“南北”也是“没有东西”之意。短短的十个字,写尽了穷人的生存困境,岂不妙哉!
解缙与徐渭、杨慎一起被称为明朝三大才子,主持编纂了著名的《永乐大典》。他小时候家境贫寒,而他家大门正对着隔壁财主的竹林。除夕之夜,他借景抒怀,在门上贴了一副春联:“门对千根竹;家藏万卷书。”谁知财主见了,竟叫人把竹子都砍了。解缙见状,知道财主是嘲笑自己家穷,哪有什么万卷书,于是他就在上下联尾各添了一个字:“门对千根竹短;家藏万卷书长。”财主见了更加恼火,便下令把竹子连根挖掉。解缙不禁暗暗发笑,又在上下联尾各添了一个字:“门对千根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结果,那个土财主被气得目瞪口呆。
春联的普及与推广,与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并大力提倡贴对联有莫大的关系。他在定都金陵(南京)之后,规定官员和老百姓都必须在除夕前写一副春联贴在门上,他则微服出巡,挨家挨户观赏品评。谁知竟然有一户人家公然违抗他颁布的御旨,除夕那天还没有张贴春联。朱元璋很生气,就问是什么原因,侍从回答他说:“这是一户从事杀猪和劁猪的人家,过年特别忙,还没来得及请人书写。”朱元璋一听,就命人拿来笔墨纸砚,给这家人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上联说的是杀猪,下联说的是劁猪。写完之后继续去巡视,回宫时又路过这里,可屠夫还没有贴上他写的春联,他就问是怎么回事,屠夫恭敬地回答说:“这副春联是皇上亲自书写的,我们要悬挂在中堂,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听后很高兴,并命令侍从赏给他三十两银子。
本文为腾讯儒学独家稿件,版权属腾讯网所有,未经许可,严禁转载。